APP下载

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

2016-08-22张晶宇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后备人才竞技体育培养体系

张晶宇

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

张晶宇

摘要:本文通过对辽宁省竞技体育现存问题、新三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进行分析,提出了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促进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建国以来,辽宁省一直沿用“三级训练网”的人才培养体系,这种培养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三级训练网”这种自成体系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相匹配。因此,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教体结合”口号的提出已经为新体系的构建指明方向,“小学-中学-大学”新三级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将为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1.现行“教体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1986年国家体委提出“体教结合”模式的基本构想到1987年开始“体教结合”模式的尝试,共有4种形式的“体教结合”方案:第一,高等院校直接引进退役的运动员;第二,高等院校直接引进现役运动员;第三,高等院校与体工大队联合办运动队;第四,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培养体系。这种“体教结合”的模式无疑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拓宽了渠道,但是经过近30年的发展,“体教结合”模式的效果似乎与人们的期望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1我过现行教育体制对“体教结合”的影响

高考制度是我国特有的教育制度,它定型于上个二十世纪80年代,不可否认高考制度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社会在不断进步,高考制度在我们现实的国情面前依然扮演者“指挥棒”的角色,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分数、成绩依然是评价教师、学生的标准。面对激烈的竞争、升学的压力,基层体育教育都难以保证,通过“体教结合”模式来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难度可想而知。

1.2“体教结合”模式的制度不完善

学校作为实施“体教结合”模式的载体,要想获得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招牌,除了学校自身实力雄厚以外,还需要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共同批准。准入门槛的限制使得基层学校“体教结合”模式实施的动力不足,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就不尽如人意。此外,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人们对“体教结合”模式实施的最终目标认识出现偏差,在“体教结合”的培养方案中,多采用高校引进退役运动员和现役运动员两种方案,因为高校在这两种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具有话语权。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两种方案的实施有利于高校荣誉的取得以及知名度的提高。而高校与体工大队联合办运动队、“小学-中学-大学”新三级模式的实施同样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商,如果没有政府的牵头连线,实施的难度将会很大。

1.3“体”与“教”未能形成合力,制约“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

“体教结合”模式的实施就是需要将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结合,共同推动“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然而,现实中体育部门的专业技术、训练条件、经费以及竞赛等优势并没有真正与教育部门的生源、文化学习、师资力量以及科研等优势相结合。体育部门将运动员推向教育,很大程度是将体育打上教育的标签,为运动员的文化成绩、学历学位证书考虑;而教育部门引进高水平运动员,主要是为了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学习知名度而设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有效交集,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严重制约着“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

2.“小学 -中学 -大学”新三级培养模式可行性分析

2.1从根本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思想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以竞技体育后备运动员为核心,促进其全面发展,最终可以达到运动、学习两不误,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竞技体育人才。“小学-中学-大学”新三级培养模式这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以培养全面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而产生的。

2.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数增大

以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沿袭了“三级训练网”的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独生子女家庭对后代的期望越来越高,而竞技体育较高的淘汰率使得许多家庭不愿意让自己铤而走险,因此造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在急剧下降。“新三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将所有选材的对象指向在校的学生,这样就扩大了选材的范围,增加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数。

2.3有效解决了“学训矛盾”的顽疾

“学训矛盾”一直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绊脚石,运动员文化成绩差、对于技战术理解不透彻、竞技体育成材率低、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由于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学训矛盾”造成的。而新三级的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从小学-中学-大学的培养过程都是基于教育的基础之上,避免了重训练、轻学习的情况以及因为没有文化基础出现“想学不会学”的尴尬。

2.4吸取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

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大部分是以学校为依托,而且其培养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小学-中学-大学”新三级培养模式和国外的培养模式又有异曲同工之处。以体育强国美国为例,从小学开始让孩子接触运动项目,培养其兴趣爱好,到初中阶段开始接触训练,为从事体育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向高水平竞技方向发展,在大学学业完成时则进入职业俱乐部。这种一条龙的培养模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竞技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而且也对运动员进行了全面的培养,有利于造就真正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3.“小学 -中学 -大学”新三级培养模式的构建

3.1新三级培养模式的总思路

图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与学习的关系

通过教育学和运动训练学的相关理论我们知道,青少年时期不仅是进行基础训练的敏感期,而且也是基础文化教育的“黄金期”。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我们应该合理调整他们的学习与训练,偏重任何一项内容,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将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图1所反映的是竞技后备体育人才培养阶段与学习的关系,它是由徐本力教授在“21世纪中国竞技体育”一书中提出的。结合上图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两点内容:第一,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学习与训练在时间上相一致,并不存在矛盾。第二,随着年龄的增长,竞技目标在逐步提高,竞技水平不断上升。

此外,图1也为我们构建“小学-中学-大学”新三级培养模式提供了思路。我们试图将辽宁省少体校与中小学结合,利用少体校的教练员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选材,在原有体校队员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在中小学建立体育俱乐部,明确规定学习和训练的时间,使辽宁省中小学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石。然后,等运动员进入高中时期,通过测试,选取竞技能力较强的运动员开始专项化训练,把高中作为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最后,进入大学阶段,运动员的心理趋于成熟,而且竞技能力也达到较高水平,最主要是在“小学-中学-大学”新三级培养过程中,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也在积累,将体育与教育融合,真正做到了“体教结合”,使运动员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幅的提高,使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

3.2新三级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3.2.1新三级的培养方式结构

辽宁省“小学-中学-大学”新三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将体育和教学系统相互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建立起各个学习阶段的分层训练计划,按照不同的竞技能力水平规划不同的发展方向,最终达到体教双赢的竞技人才培养目标。其结构如下图:

图2 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结构图

我们把辽宁省竞技体育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像赛艇、击剑、皮划艇、帆板、武术等项目,其市场化程度不高,但是作为辽宁省的优势项目在比赛中容易取得成绩,这一类项目就应该加大财政支持,由运动学校负责,走专业化的道路,以确保辽宁省竞技体育的持续、稳定发展;第二种类型,像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拳击等项目,其市场化的程度较高,而且观赏性强、普及范围广,我们可以将其职业化,以盈利作为其主要目的,这一类项目政府部门只是进行宏观调控,在政策上予以倒向,由各单项运动学校俱乐部梯队进行培养。第三类,就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项目(也包括第一类和第二类项目),像田径、柔道、摔跤、曲棍球等,通过“新三级”模式进行培养,成为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源地。

3.2.2新三级培养模式领导体制结构

图3 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领导体制结构图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体教结合领导小组进行统一部署,在此基础上,又对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职责进行具体划分。教育系统主要包括:学生处、体卫艺处、基教处、教育考试院等部门;体育系统主要包括:人事处、青少年竞赛管理处以及科教处等部门。新三级培养模式是在“体教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而来,“体教结合”就是要两部门统一思想,在合作共赢的理念中,摒弃原来单一化的培养弊端,共同构建出了新三级培养模式的领导体制结构。

3.2.3新三级培养模式学训体制结构

新三级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培养模式为主体,单项运动学校俱乐部和运动学校为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小学、初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次才是训练,所以《中小学生课余训练法》的颁布是必不可少的,它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时间、训练时间、训练强度进行具体、详尽的规定,以确保中小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合理进行;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可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走专业化道路还是进入职业俱乐部或者是继续进行高中特长班的培养,为日后考取大学或多方面发展做好扎实的准备;进入大学后,学生在必须保证学业成绩合格的基础上,才能参加专项训练,代表学校比赛。专业文化知识的保障,才有利于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3.2.4新三级培养模式竞赛体制结构

竞赛是检验训练效果的最佳手段之一,一套完善的竞赛体系,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三级培养模式的竞赛体系也应该建立以基层业余竞赛为基础,以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为临界点打造由初级到高级的竞赛体系。我们通过大力发展各层次竞赛体系,逐渐改变过去层次单一,比赛较少的问题。此外,在完善竞赛体系的同时,要注意赛事的公平、公正,因为这是竞赛体系最基本的价值体现。只有保证赛事的公平公正才能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4.小结

“小学-中学-大学”新三级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原本“体教结合”的模式中进一步发展而来,将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进行有效的结合,是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起到及其重要的影响,是辽宁竞技体育改革乃至中国竞技体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徐本力.21世纪中国竞技体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2-18.

[2]于洋.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3]罗杨.“教体结合”模式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以四川宜宾为例[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4.

[4]王焕.河南省业余训练“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3.

[5]孙丽斌.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开发与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0.

基金项目:2015年辽宁省体育局课题“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5lNTYYB-11)。

作者简介:张晶宇(1979.3-),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副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军事体育教研部。

猜你喜欢

后备人才竞技体育培养体系
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大学生篮球联赛后备人才培养与参赛队伍建设研究
云南省投掷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飞行技术专业全英语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