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票据史话

2016-08-16马莎

贵阳文史 2016年4期
关键词:沙俄牌楼钱庄

马莎

北京恒兴钱庄票

这张是老北京“四大恒”之一恒兴钱庄的钱庄票。说起老北京的“四大恒”钱庄,在清朝中后期可谓人尽皆知。当时有一句俗谚:“四大恒、八大源、二十九家官炉房。”其中的“四大恒”就是指“恒利、恒和、恒兴、恒源”四大钱庄。

清朝乾隆年间,甬商董姓人氏在北京东四牌楼摆设钱摊兑换铜钱银两,由于经营有方,资本渐渐多了起来,便在东四牌楼附近开设了几家兑换钱票的钱庄。其中,主店是恒利,位于东四牌楼东大街;恒和号位于东四牌楼北路西;恒兴号居于隆福寺胡同东口;恒源号则位于东四牌楼东路北。恒和号专司各大官宦富户的存放款业务;恒利、恒源两号专放贷商款;恒兴的主要业务是服务于各大商号。由于资金积累雄厚,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发行了四大恒的银票在市场上流通,极大地方便了银钱的携带和安全。渐渐地,京城“四大恒”的名号越来越响,全城皆知。《旧京琐记》中曾记载了一件趣事:“京城银号首推恒和等四家,谓之四大恒,居人行使银票以此为体面。昔与某旗下友人约赴城外观剧,此友已更衣入内,久之,俄闻诟詈声,出则嗫嚅曰:“甚抱歉,需稍候也。”询其故,乃愤然曰:“帐房可恶,竟以烟蜡铺之票与我(彼时烟蜡铺亦兼兑换,并发行银钱票),故痛责之,已往易矣。”余曰:“误佳剧奈何?”友则曰:“此无奈何,余岂可以此示人?”久之,仆返,则崭新之四恒票,始欢欣而出。”这则小趣事生动地记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四大恒银号的信任与热衷。

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军攻入直隶,北京城内人心惶惶,持有银票的人都想兑换成银钱而造成多家钱铺倒闭,但是四大恒却未受到影响。甚至到光绪初年,四大恒发展到了顶峰。董氏家族在东四牌楼三条置院建宅形成了以三十二号院为核心并与前后两院相通构成东西向、坐北朝南横向复合型的四合院院落群而定居于此。

纵观四大恒的发展,除有其天时之机、地利之势、人和之道的优势外,不乏其独到的经营理念。所谓天时之机是乾隆年间经济发展带来的商机。地利之势是选择了东四这块商业宝地,附近的朝阳门、崇文门、东直门是粮食、木材和许多外地商品进京的主要通道,朝阳门附近有许多货栈、仓库,带动了金融和商业的发展。人和之道是对内治家有方,对外交往顺畅和谐。而四大恒的经营理念就体现在四个字号中的“恒”、“和”、“利”、“源”、“兴”这几个字中,其中蕴含着“和为贵、利为基、兴旺发达、源远流长、永恒于市”的深刻意义。以利为基方能谋求兴旺发达,但必须以义取利,以信取利,以诚取利,以和取利,绝不能有任何欺诈之心与行为,如此方可称为生财有道。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大肆抢掠,四大恒钱庄亦遭受灭顶之灾。史料记载:“八国联军入侵沿途烧杀掳掠,京津一带钱庄亦不能幸免,遭到侵略者的大肆抢劫,继以焚烧,库银、房屋、契据荡然无存,北京的三百余家钱庄几乎无一幸存,其中最大的四家钱庄,亦称所谓的四大恒现银全被侵略者洗劫一空。从此北京的钱业一蹶不振,中国的金融中心也从北京移到上海。”

遭到劫掠后,四大恒银号兑换银票偿还债务后资产所剩无几,其后又苦苦支撑经营。然而,大伤元气的四大恒又遭厄运,清政府向四大恒银号借白银三百万两,由内务府出借据答应日后偿还,但直到清政府倒台,此款仍无法索回。四大恒银号损失殆尽,陷入了困境。为了生存只能变卖不动产作为资本,但还是于1910年前后倒闭,京城的银号业也直线滑坡。

京城四大恒钱庄的历史结束了,只余下一段段金融史话,让后人回想。

华俄道胜银行纸币

东北作家萧红在自己的作品《一九二九底愚昧》中有这样的描述:“那还是在我小的时候‘买羌贴,羌贴是旧俄的纸币(纸卢布),邻居们买它,亲戚们也买它,而我的母亲好象买得最多。” 文中说的是民国初期中国人受沙俄蛊惑炒卖“羌贴”的事情。

羌贴,主要是指流通于中东铁路沿线,由华俄道胜银行﹑帝俄国家银行和中东铁道局所发行的卢布纸币。其中,华俄道胜银行是近代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由清政府官方与外资合办的银行。

清朝末年,在侵略中国的列强中,俄国的经济实力相对来说较弱,财力更是有限,为了站住脚,经济上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利用国外资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俄国圣彼得堡万国商务银行与法国霍丁银行、巴黎荷兰银行、里昂信贷银行、巴黎国家贴现银行等合资成立道胜银行,注册资本600万卢布,资金百分之六十以上由法国募集,其余由沙俄募集,总行设在圣彼得堡。表面上看银行是法国资本,但实际操控者是俄国。

沙俄的目的是要建一个以中国为侵略目标的殖民地银行。第二年,沙皇政府即派遣银行董事长乌赫托姆斯基到北京游说,希望清廷政府参股该银行,以便在同其他银行竞争中取得优势。此时的清廷也想借此打破由外资垄断修筑的中东铁路,于是同意此要求,出资500万两白银,合756万卢布,联合组成华俄道胜银行。

根据沙俄政府颁布的《华俄道胜银行条例》规定,银行有权代收中国各种税收,有权经营与地方及国库有关的业务,可以铸造中国政府许可的货币,代还中国政府所募公债利息,铺设中国境内铁道和电线等工程。至清朝覆亡前夕,华俄道胜银行已在中国各地设立了十几处分行和代理机构。银行凭借在华特权,大量发行纸币,就是前面提到的“羌帖”。

道胜银行发行的纸卢布为什么叫羌贴,历来解释众多。有一种说法较为普遍:中东铁路修筑时期,各种文献资料均称俄在华发行的货币为“羌洋”,因为清朝以前,俄罗斯人对契丹人印象最深,所以俄国人习惯称中国人为契丹,契丹音同羌,于是把这种契丹卢布称之为羌洋,又叫羌帖。当时在东北流通的羌帖,有沙皇羌帖(罗曼诺夫票)、克伦斯基票、高尔察克票、谢米诺夫票,还有中东铁路局长霍尔瓦特发行的霍尔瓦特票等六七种。在中东铁路沿线,收支、工资发放甚至市民的日常交易,一律使用羌帖。

华俄道胜银行发行了数以亿计的羌帖,这些羌贴比中国大洋价格稍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俄无力兑现,导致羌贴大幅贬值。银行故意炒作,怂恿民间“买羌贴”,东北人民以为沙俄势力强大,遂大量买存羌贴。人们以为,战争结束后,羌贴必然能恢复原价。结果“一战”还没结束,俄国又爆发革命,华俄道胜银行无力兑现,致使买卖羌贴的人们血本无归,这就成了当时所称的“受羌(枪)伤”。后来东北民间拿羌贴糊墙,羌帖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墙贴。

1926年,华俄道胜银行在中国各地的分行也纷纷倒闭。随着沙俄在东北残余势力的最后垮台,华俄道胜银行于1929年9月宣告停业。

猜你喜欢

沙俄牌楼钱庄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沙俄势力研究
当街牌楼的物是人非
京城当街牌楼的物是人非
搭纸牌楼
公安部严打地下钱庄 涉案交易金额近2000亿元
赢的最高境界
漫谈北京牌楼(上篇)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赢的最高境界
中俄伊犁交涉清廷成功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