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针刺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

2016-08-08王泉忠泉州市泉港医院福建泉州362801

福建中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夹脊椎动脉头痛

王泉忠(泉州市泉港医院,福建 泉州362801)

三位针刺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

王泉忠
(泉州市泉港医院,福建 泉州362801)

目的探讨三位针刺法(即头针、耳针、体针)配合颈椎牵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三位针刺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三位针刺法配合颈牵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椎动脉型颈椎病;三位针刺法;传统针刺法;颈椎牵引

颈椎病是由于颈部肌肉等长期劳损,其组织结构如椎间盘以及骨、关节、韧带等的退行性改变,刺激和压迫附近的神经、脊髓、椎动脉而出现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临床表现主要有眩晕、头痛、猝倒及颈肩背痛,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听力减退等,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近年来,笔者采用三位针刺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笔者自2009年5月—2013年5月共收集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均来自我院门诊。采用随机数字表及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60例患者分为2组,2组年龄、性别、病程、症状和体征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s)

n 男 女症状和体征年龄/岁42.2±6.8 40.3±5.6病程/a 3.4±1.1 3.2±0.8猝倒观察组对照组30 30 14 12 16 18眩晕27 25头痛18 21 3 2颈肩背痛20 23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 临床体征和症状:眩晕、头痛,或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甚至猝倒,视力模糊以及颈肩背痛等。② 颈椎X线或CT显示:颈椎节段不稳以及椎体、枢椎关节和钩椎关节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③ 旋颈试验阳性。

1.3纳入标准①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② 年龄16~80岁,性别不限。③ 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①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眩晕,如高血压等以及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②怀孕、哺乳妇女及结核病等患者。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颈牵和三位针刺法即头皮针、耳针和体针,对照组采用颈牵和传统针刺法。颈椎牵引均行坐位,以患者年龄和体重来确定牵引的力度,牵引时间为20 min。

2.1观察组①第一位针刺法头皮针:头针取额中线(神庭穴向下1寸)、顶中线(百会至前顶)、颞后线(率谷至曲鬓),取30号1.5寸毫针,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后行针200次/min,使穴区有麻胀感,隔15 min再行针1次,留针30 min。颞后线左右交替使用。② 第二位针刺法耳针:取耳穴神门、颈椎、额、枕、脑干,左右交替使用。亦可采用王不留行耳穴贴压法,并随症加减配穴。穴位常规消毒后,取0.5寸长的毫针刺入穴位,取得针感即可。③ 第三位针刺法体针:取体穴大椎、天柱、风池、后溪及颈椎病变局部的夹脊穴2~3对,伴肩背痛取肩井、天宗穴。穴位常规消毒后,取1.5寸长的毫针刺入穴位,天柱、风池进针得气后使针感向头、枕有较强的传导。夹脊穴向颈椎斜刺,大椎直刺使针感向肩背传导,留针30 min。

2.2对照组传统针刺法取穴、方法、时间和疗程同观察组第三位针刺法。

以上治疗每天1次,6次为1个疗程,休息2 d后再行下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① 痊愈:眩晕、头痛等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② 显效:症状大部分消除,眩晕、头痛等症状虽有残留,但已较前明显改善,能进行正常工作和生活;③ 有效:眩晕、头痛等症状虽有减轻,但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仍造成影响;③无效:眩晕、头痛等症状未见任何改善。

3.22组疗效比较见表2。

4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眩晕”的范畴。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由于长期的颈部肌肉劳损、刺激和压迫神经、血管等造成的。中医药治疗形式多样,疗效确切[3-4]。其病位在脑及颈椎等,故而笔者取头针、耳针和体针进行治疗。

督脉“起于少腹……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本法所取顶中线、额中线正属于督脉的循行部位上,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念。颞后线属于足少阳胆经,分布于头部两侧,而本病常出现一侧头痛、视觉障碍、耳鸣耳聋等症,胆经是主骨所生病者,故取颞后线治之。

从年龄上来看,颈椎病发病与动脉产生硬化的时间几乎相似,均多发于40岁以上。而动脉硬化的粥样斑好发于椎动脉在锁骨下动脉的分支,更易受到颈椎局部的影响而产生供血不足。现代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障碍而引起大脑的供血不足所致,而发生椎动脉血流障碍的因素有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等部分指标异常所致,这是其内在因素;而外在因素有颈椎动静力学的改变如颈椎结构不稳、退变,局部肌肉劳损等刺激、压迫、牵拉椎动脉而发病。取颈椎(病变位置)夹脊穴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颈部软组织等对椎动脉的不良影响。针刺夹脊穴可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紊乱[3]。大椎属于督脉,与局部的风池、天柱合用可疏通局部经气,使脉络通畅。后溪属手太阳经,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针之可疏通项背部经气。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所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临床实践中还发现接受耳穴治疗的患者,有轻微的针感由耳郭沿着一定的路线向身体某一部位放射,其经过路线大部分与经脉循行的路线相似。在耳穴治疗时行针所出现的“经气”,可能是兴奋了多种感觉器,尤其是痛觉感觉器,使其接受和传递各种感觉冲动,并汇集到三叉神经脊束核,然后由该核传递冲动至脑干的网状结构,从而对各种感觉机能的调节起到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将头皮针、耳针、体针相结合,集合各个水平的治疗优势,统称三位针刺法。本观察结果显示三位针刺法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7-348.

[3] 姚新苗,周国庆.从“以筋为主”的视角认识现代脊柱康复医学[J].康复学报,2015,25(4):52-55,61.

[4]段玉丞,申广平,李新建,等.抗阻肌力训练与刮痧干预颈部功能障碍的疗效比较[J].康复学报,2015,25(4):27-30.

[5] 黄聪阳,苏镓夫,周文强,等.针刺夹脊穴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紊乱的即刻与近期效应[J].中国针灸,2002,22(5):325.

R246.2

B

1000-338X(2016)02-0058-02

2016-02-08

王泉忠(1966—),男,副主任中医师。

猜你喜欢

夹脊椎动脉头痛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及左椎动脉压迫星状神经节1例
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51例临床观察
注意!头痛可能预示着甲状腺问题
会变身的烦恼
健身气功与“夹脊”
颈夹脊穴注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