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016-08-06杨舸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流利朗读课文普通话

杨舸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朗读是小学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因此,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内涵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朗读正是这样一种语文实践活动。朗读有利于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这对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建立词汇基础大有裨益。

《课标》中关于学生朗读的要求是:“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如何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读“正确”就是指能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做到不用方言和口语,较准确地读出轻声、变调、儿化等变音,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改字;读“流利”则是指读得自然连贯、清晰流畅,停顿正确,不指读、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破句,这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而“有感情地朗读”则是在正确、流利读,并对文章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另外,朗读的评价“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上古三代(夏、商、周)就有“兴、道、讽、诵、言、语”的教学方法;汉代史官的考试,采用了背诵近万字的考核方式;宋代朱熹也提出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教学主张。我们难以想象,缺少了朗读的训练,具有浓厚朗读传统的汉语将如何传承下去。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E·希尔斯所言:任何改革都逃脱不了过去的掌心。所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一线的教师希望将古人的这些经典方法和主张融入今天的课堂。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设定朗读目标、探索朗读指导的方法、制定朗读评价体系以及紧密结合具体篇章,探讨朗读教学经验,成为专家们和广大教师积极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二、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就朗读的指导还存在以下普遍的问题。

1. 朗读时间不够充分。在一些语文课上,教师的教学往往以知识传授为基点,以理性分析为核心,从学习字词到段落大意的分析,从主题思想的归纳到本文特点的分析,然后做思考与练习。40分钟的课,学生的读书时间不超过5分钟,朗读时间少得可怜。

2. 朗读基础不够厚实。“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显而易见,正确地朗读是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其次是“流利”,再者才是“有感情”。但在课堂上,有些教师往往忽视了如何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本环节,不少生字还没完全扫除读音的障碍,课文还没读通顺,就直奔课文内容的讲解,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样做无异于揠苗助长。

3. 朗读目的不够明确。有些课堂上,教师组织同学读书,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要么大家一起读。这样看似热闹,但在每一次读书前,教师往往没有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和任务,学生既无逻辑思考,也无情感投入,所以常常读得很盲目。

4. 朗读指导乏善可陈。有些教师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对课文应该怎么读,或如何指导读,学生要读成什么样也心中没谱,没有做充分地考量,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依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没有进益。

5. 朗读评价空洞单一。学生读完之后,要么不置可否,不了了之,要么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声音很响亮”“读得很好”“读得很流利”“读得真有感情”等,而没有结合文本进行有针对性、有价值的评价,学生很难从中获益。

三、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与途径

1. 扎实拼音教学,规范基本发音。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特别是方言地区的学生要学到纯正的普通话,是离不开汉语拼音的。因此,要把好汉语拼音关,扎扎实实地教学生准确、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的声、韵、调及拼音方法,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边音等,从根本上纠正方言发音,为学习普通话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低年级阅读课上还可以结合识字教学,学习课文前让学生借助拼音,用普通话自由练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要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出字音,熟练地读好词语,初步感受汉语当中词语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2. 夯实初读环节,打好朗读基础。初读环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读通课文。而所谓的读通课文,就是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也是学生在初读环节中应达到的要求。只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才有深入学习的可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主张,一篇课文首要达成的目标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出来。例如南昌市邮政路小学熊婷老师执教的《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在初读环节的设计时,老师选择了两类词语作为检测对象:一类是学科专用词汇,如“中生代”“后裔”“繁衍”“树栖”,这些词语的读音和词义对学生来说都是难点,解决好才能有利于进一步阅读。另一类是难读的四字词语,如“凌空翱翔”“茹毛饮血”“行动敏捷”“毋庸置疑”,这些词语提前拎出来练读,通过查字典、字音辨析等方法纠错正音,对后面读通课文,理解内容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3. 利用教师范读,焕发朗读激情。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的范读,可以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口语表现力。

教师范读,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学流程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能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4. 引领学生品读,提高朗读能力。范读是引路,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要尽可能多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让学生能充分地读,去感悟文本,去感受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例如,南昌市育新学校陶燕老师执教的《春晓》一课中的教学片断:

师:诗人孟浩然在春天的早晨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连起来说说。(板书:“闻见”)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来到春天的早晨,去听一听,看一看吧。

(1) 学习“春眠不觉晓”

师:刚刚我们知道“眠”就是睡觉,春天睡觉可舒服了,诗人孟浩然睡得特别香,连太阳爬上山都不知道!哪个词告诉我们是不知道的意思?(板书:“不觉”,指导朗读,教师读诗句,学生做动作;指名读;做动作齐读)

(2) 学习“处处闻啼鸟”

师:他睡着睡着,蒙蒙眬眬听到了什么?(多媒体播放鸟声)

师:听到鸟叫,这就是——(出示词卡:“闻啼鸟”,指名读、全班读)

师:孟浩然被这么多鸟叫声吵醒,他起床来到窗边,听到哪儿有鸟叫?听一听,找一找,近处的在——(花园里),往上瞧——(屋顶上),再高一点——(树枝上、天空中……)想想:还有远处——(小河边、山林间、田野上……)远处、近处、上面、下面、左边、右边,到处都听到鸟的叫声,这就叫——(出示词卡:“处处”,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指导朗读:“处处闻啼鸟”)

师:这样的早晨,作者睡得可香了,听到鸟儿动听的叫声,心情可高兴了。带着这高兴的心情读一、二句。(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全班读)

对于言简意丰,用字凝练的古诗文,教学中要抓住诗文中最能表达意境、传递情感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引导学生扩充想象,丰富词句的揣摩、品味,丰厚词句的感性理解。这首诗当中的“处处闻啼鸟”是无限风光的具体意象,教师抓住“处处”二字,引导学生把它变成可感可知的“花园里”“屋顶上”“天空中”“小河边”……,把学生带入了无限春光、百鸟争鸣的灵动意境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 拓展朗读形式,传授朗读技巧。朗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如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赛读、配乐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有着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比如,指名读就可安排在分析课文前,这样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分析的那段课文上来,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学生的个别朗读,要求发音清楚、洪亮,态度大方。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对漏读、错读之处要记牢,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齐读或分组比赛朗读则适用于课文的重点语段,在分析点拨之后来加深印象,要求整齐划一、快慢适中;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人物语气,表达人物感情,要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出人物性格。这种读法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感情,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一般从停顿、重音、快慢、升降四个方面来训练。另外,还要注意不同文体的朗读指导侧重点。例如,记叙文的朗读,要注意处理好形象性、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关系,朗读者必须调动内在的思想感情,作为叙述和描绘文本的情感源泉,必须把握线索,层次分明、富有节奏感地进行叙述和描绘,并通过有声语言的连接、转换、对比、照应来实现。散文的朗读,朗读者应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恰如其分地处理好语气的高低、强弱,节奏的快慢、急缓,力求真切地把作者的“情”抒发出来。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朗读,则要对文章中所要说明的事物或所要论证的观点做到烂熟于心,注意停顿,加重语气,并留给受众思考的时间等。

总而言之,朗读是基于文本的创作。因此,必须充分熟悉、理解、体察、品味文本的内容,对文本的语句、篇章、结构、内容、情致,要做到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朗读指导才能准确到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不仅是方法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读中不断加深理解文本,辅以教师的示范、指点,学生多读多练。这样,学生读的时候,就会更好地运用朗读技巧,读出真挚自然的感情。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小学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40087)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滨江学校)

猜你喜欢

流利朗读课文普通话
把“朗读课文”落到实处
国内流利度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青铜葵花》选段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17
流利口语练习
流利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