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浅析
2016-08-06华芳
华芳
一、 以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增进互动
1. 对学生开放。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因材施教,学生主动参与,以学习兴趣为内在需求、以教师答疑解惑为目的的交互式教学,其实就是开放式的。
2. 对同事开放。其实,课堂教学对同事开放是平常事,学校组织的随堂听课,就是对同事的开放。一来大家是同事同行,业务熟悉,教材教法基本一致,互相可以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二来可以在听后的研讨交流中各抒己见,进一步提高各自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形成学校良性互动的教风,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准。
3. 对家长开放。家长开放日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来说最具挑战性,这也是学校自加压力,教师主动作为,适应现行知识传播与获取的有益尝试。因为家长来自不同的群体,家庭背景、知识结构均不同,自然听课后的感觉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备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合理设计家长听课意见反馈表,认真梳理家长听课后的反映,对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具有正相关性。
二、 以融洽的课堂氛围提升学力
1. 营造融洽的氛围,唤起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由于其人文特色强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可灵活多样,形成更具亲和力和情趣化的氛围。课堂上,教师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动听的朗读,让学生们领悟语文手可碰之,鼻可嗅之,耳可听之,嘴可呼之的美学效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 新颖的导入让课堂增辉,为营造课堂气氛添彩。例如,教学《赶海》这一课,课上首先让同学们看海边游人嬉戏的录像片,接着播放《赶海》这首歌,热闹的场面,欢快的旋律,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2) 通过情境表演,让学生展现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质,提高学习效果。又如,准备《莫高窟》一课时,我发现课文第3自然段描写飞天的内容比较多,难记忆。课上就让学生边读语句,边相应做动作,还让动作做得优美的学生上台表演。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都很轻松地记住了这部分内容。
2. 角色互动,营造学生质疑问难的氛围。教学中,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既主张在主动学习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在教学中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认真预习新课文后,要敢于质疑课文。比如,在教学《说勤奋》一课时,当我问道:“课前预习时,你们提出了哪些问题?”有一个学生问:“第2、3自然段都是举事例,为什么第3自然段事例写完后,作者进行了小结:‘由此可见,……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而第2自然段事例写完后,却没有小结呢?”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注意到,以前教的时候,也没有学生问过。这个学生提出,是因为我们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都有“我想问”这个任务。课堂上经常让学生提问,学生事先有了思考,加上课堂上融洽的学习氛围,所以学生敢于大胆提出。作为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没有预设到而婉拒回答,而是首先肯定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好,然后引导大家积极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再读书,再思考,将第2、3自然段对比着读,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认识人物特点,自己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学习第3自然段小结句的写法,让学生试着为第2自然段补写一个小结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
三、 以灵活的教学手段激发潜力
小班化开放式教学,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比班级人数多的学生机会多很多,课上师生互动的频率自然就高。我以灵活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学习的内在主动性,最终达成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教学目标。
1. 在学习内容上创设多元化的空间。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选用教材内容,根据教学所需,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增补、删减工作。正如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文教材只不过是例子,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这门工具,形成自己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完成教材规定内容的同时,课堂里引进优秀的文学作品,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体系,可以给课堂注入生机,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其学习兴趣。比如,学完了《黄果树瀑布》一课后,我又找到叶圣陶先生写的《瀑布》,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再如,《嫦娥奔月》课文中,对嫦娥“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这部分内容,没有细致描写,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容易忽视这个内容,以至于对嫦娥“善良”的品质理解不够深刻。于是,我在教学时就增补了一部分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想象嫦娥经常是如何接济乡亲们的,从而加深对嫦娥言行的理解。
2. 以新颖的学习活动形式,激发学习潜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课堂是一个小舞台,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在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我在课上安排了“做小导游”这个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要好的几个小伙伴进行合作学习,一个同学做导游,其他人当游客,边问边介绍。在表演中,既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又活跃了气氛。由于是小班,人人都可以做一次导游,学生一个个兴趣高涨,下课了还意犹未尽。通过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