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016-08-06管建刚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一、 “能力”到“素养”的催化剂

一个有语文能力的人,并不表示是一个有语文素养的人。一个有语文素养的人,不只表现出很好的语文能力,还有很好的道德涵养。

一个写作水平很不错的人,文字里温文尔雅,豁达宽容,生活中的他,有可能也是如此,有可能并非如此。

一个朗读水平很高的人,舞台上的朗读催人泪下,舞台下的他可能是个谦谦君子,但也可能道貌岸然,判若两人。

一个字写得非常漂亮的人,身边的人可能很喜欢他,也可能谈起他就摇头,此人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中间有一道坎,“言行一致”“为他人着想”,一个字:“德”。从“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要求我们要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其他学科也如此,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

前几天,听台湾老师的课。台湾老师强调,“讨论的时候声音要小,小组里的人听得到,其他组里的人听不到”“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举手,别人说完再举手”“发言前,看别人有没有举手,别人都放下了手再说”“别人有错千万不要笑”“举手不要急,不要急着表现自己”。有了这些“做人”上的关注,“语文教学”就蜕变成了“语文教育”。学生不只学到了语文知识,不只练习了语文能力,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会在“做人”的浸润下,发酵成“语文素养”。

课上的“做人”,也许跟所教的内容有关,也许跟所教的内容无关,它跟老师眼里有没有“育人”,有没有“教育”有关。课堂不关注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举一动所表现出来的“德性”,把学生的一举一动所表现出来的“德性”,推给班主任,推给德育处,那么语文课即便上得催人泪下,那依然是“学科教学”,那依然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而不是“语文素养”—— 一个看课外书会掉眼泪的人,并不一定具有“语文素养”。无数看琼瑶书的人,都掉过不少的眼泪;要命的,据说希特勒看话剧,也是经常掉眼泪的。

二、 “核心能力”到“关键期的关键能力”

谈“核心素养”,无法避开“核心能力”。一个好人,有了好的能力,那就是一个有素养、教养的人。一个好人,有了好的语文能力,那就是一个有语文素养、语文教养的人。语文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呢?我们寻找到的答案是“关键期的关键能力”。

小学六年跨度最长。初中只有三年,高中只有三年,本科也只有三年,第四年都在实习、找工作。六年里,学生的心智、情智变化也最大。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关键能力”,很不一样。

低年级的语文关键能力是“朗读和写字”,中年级的语文关键能力是“朗读和理解”,高年级的语文关键能力是“默读和表达”。——这是我们研究的初步结论。

低年级的关键能力

写字习惯没培养好,握笔姿势不正确,写字姿势不正确,写字横不像横、竖不像竖,到了中年级,你想要纠正,难比登天。低年级,读课文拿腔拿调,停顿起来机械死板,杠杠的,硬硬的,到了中高年级,你想要纠正、提高,得花上比低年级多三五倍的时间和精力,花了三五倍时间也不一定见效。再说,又哪有那么多课时,给中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去纠正低年级的问题?

低年级,每一篇课文都读好了,写字姿势对了,写字习惯好了,有时间带着学生多听故事朗读,多搞朗读比赛、写字比赛,抓住关键期的关键能力的语文老师,多好的语文老师!

中年级的关键能力

阅读理解是中年级的关键能力。朗读,有了低年级打好的底,老师稍加提示、稍加示范,学生就能读得不错。中年级的阅读理解能力要培养哪些?

(1) 概括的能力;(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3) 联系生活谈理解的能力;(4) 抓关键句、关键词的能力;(5) 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如果还有第六项的话,那就是“查阅资料来理解的能力”,这项能力由于考试中难以考查,往往疏忽。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在于语文老师没有抓住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阅读理解是个框,什么题目都能往里面装”,阅读理解好像是个无底洞。

中年级的学生上了两年、四个学期的语文课,阅读能力没有看得见的喜人进步,原因很简单,没有持之以恒的能力训练。能力训练的方法不复杂,难在坚持、坚持、再坚持。

三年级上学期,训练“概括”“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一学期下来,这两项阅读能力不可能不进步。三年级下学期,“概括”“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成为巩固性的复习运用,“联系生活谈理解”成为核心训练的内容。四年级下学期,“联系生活谈理解”也成了巩固性的复习运用,“抓关键句、关键词”“读懂言外之意”成为新的训练项目。

到了高年级,阅读理解能力不再是新授,而是学生阅读中的“巩固性运用”,“巩固性运用”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不断发展,就像学开汽车,拿到了驾照,每天开车就是“巩固性使用”,如此“使用”了一年、两年,驾车技术自然越来越好。

高年级的关键能力

生活中的“读”99%是默读。地铁上,飞机上,家里,单位里,电子书也好,纸质书也好,鲜有人朗读。学数学,要阅读;学历史,要阅读;学音乐,要阅读,99%都是默读。

常说的“提高阅读能力”,指默读能力。终生学习的时代,离开了学校的学习,几乎全靠默读。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除了写,主要是“默读”。学生未来的语文生活,也主要是“默读”。

八九十年代,为纠正“繁琐分析”,强化了朗读。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朗读既是过程也是结果。当时当情,矫枉需要过正,可以理解。现时现情,矫枉多年了,低、中年级,朗读为主;朗读了四年,高年级是不是该回过神来,默读为主了呢?

有一种说法,“朗读好了,语文不会差”。其实,朗读的语气、语调,好比演员的文艺表演,与人的禀赋有关。小吴、小谢,班上的朗读高手,语文水平都靠后。中国是个公开课大国。公开课最怕冷场,能朗读的绝不默读。我的公开课也加重了朗读,那不是我放弃观点,而是公开课上你只能那么做。我的家常课,朗读成分要少得多。

高年级从“朗读为主”转为“默读为主”,要有一个过渡期、适应期。“朗读为主”转向“默读为主”,不是不要朗读;朗读的比重下降,默读的比重上升。诗歌、诗词,饱含深情、朗朗上口的课文,也还朗读为主。“朗读为主”也好,“默读为主”也好,都还是“以读为主”。

阅读无比重要。语文课要阅读,数学课要阅读,地理课要阅读,历史课要阅读,化学课也要阅读。然而我们必须明白,地理课上的阅读和语文课上的读是不一样的;一个企业家看《城市商报》的读,跟学生在语文课上的读也是不一样的。这好比,作为导演的张艺谋去看电影,和我们看电影的视角,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摄影师的解海龙看画展,和我们看画展的视角,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书法家的尉天池去看书法作品展,和我们去看书法作品展,也有很大的不同。

张艺谋、解海龙、尉天池们,他们的“看”,内容理解往往是附带的,他们的专业眼光在于:张艺谋会看电影怎么“拍”出来的,解海龙会看照片怎么“拍”出来的,尉天池会看字怎么“写”出来的。

不少人读了不少金庸、古龙、梁羽生写的书,却一个武侠短篇也写不出来;不少人读了不少琼瑶、席绢、岑凯伦写的书,却一个言情短篇也写不出来。小说家看小说,跟我们看小说不一样。他们看小说,不只跟着小说里的人一起流泪、一起欢笑,而是看作者怎么让读者跟着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的,这叫“专业的读”。

低、中年级培养学生作为普通读者的阅读能力,高年级要走向专业的阅读能力。普通读者的阅读主要看“写什么”,专业的阅读主要看“怎么写”。这不是说不要“写什么”,而是“写什么”后要往前走一步,看内容是“怎么写”出来的;“怎么写”找到了,回头看一下,“写什么”为什么如此写,由此内容的理解上深了一层,从而实现叶圣陶先生说的,“在语言文字里走一个来回”。

三、 “听说能力”不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

听说能力是人的核心能力,我认同;听说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我不认同。人的一辈子经常要用到“听、说”,听说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听、说能力如此重要,因此,所有的学科都要重视听、说能力。

语文学科要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数学、英语、科学、美术、体育等等学科都要重视,一切师生交往的活动都要顾及。听说能力掷于语文学科,由语文学科负责,那不是重视,恰是轻视。大家都给一个叫“语文”的人1块钱,“语文”就有了13亿;单把“语文”交给“语文老师”,“语文老师”狠下心,掏出了100万给“语文”,却跟13亿相差甚远。

语文教学依托的教材主要是书面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并不主要依托书面语。村里能说会道、铜牙铁齿的大妈,哪个是从“书面语”学来的?倒是有不少书读了不少、文章也写得不错的人,时常沉默寡言,比如叶圣陶先生。那不是我说的,是朱自清先生描述的。口语表达跟书面语表达有相通的地方,更有不通的地方。口语的现场性、交互性、即时性,“书面语”无法给予。我的演讲能力不是看书“看”来的,而是听别人的演讲“听”来的。书面语从书面语学,口语从口语学,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很多人都说,台上演讲的管建刚和台下的管建刚简直就是两个人。我承认。这下我自己都搞不懂了,我到底是学好了口语交际呢,还是没学好口语交际呢?口语交际的本质,难道就在于日常的能说会道吗?巨商李嘉诚并不善言辞,所有的人都愿意跟他做生意,因为他真诚,能为对方想,跟对方一起赚钱。由此我想到,口语交际的本质是真诚,是为对方想。

四、 “能力”内化为“素养”的关键人物

学生在习得语文能力的同时,能否转化为语文素养,其间的关键人物有很多,比如家长、密切交往的亲友圈。就学校而言,语文老师则是关键的关键。

学习了《少年王冕》,王冕的孝顺感染着学生,而语文老师确实也很孝顺老人,家庭和睦,学生在知道这一切后,《少年王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有望真正入学生的心,学生学习这一课获得的语文能力,就会转化为语文素养。相反,生活中的语文老师被曝不孝顺老人,家庭也不和睦,学生在知道这一切后,语文能力往往难转化为语文素养。至少就这一课的学习而言。

很多师范学校挂着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语文老师的“素养”所在。“学高”属于语文能力的范畴,“身正”属于德行的范畴。课文本身大都承载着很多美德,这些美德经由语文老师传递出去,因此语文老师的素养中的“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习得语文能力的时候,是否会潜移默化地、不经意地转化为语文素养。

一学生来看化学老师,说,老师教的化学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一个下雨天,大家哄抢雨伞,您非常生气,花了半节课批评男生没有绅士风度。学生说,有一次乘电梯遇到您,您站在电梯门边,按着门最后一个走,很有绅士风度。学生说,至今乘坐电梯,我都保持礼让女士的习惯。

无论什么学科,发生在教育现场的“人”的教育,以及教师本身的教育力量,就是最好的德育,也是“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转化成“学科素养”的最好的催化剂、糅合剂。“语文核心能力”到“语文核心素养”,没什么高深的,就差那么一小步,日常有所觉、有所行的一小步,日常无意识的一小步转换为有意识的一小步,如此而已。

(管建刚,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小语会学术委员,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副校长)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给语文核心素养一个操作边界
语言建构的策略
精妙设问:论述文写作运思之道
基于“多重内化”构建语文翻转课堂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四举并重回归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