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转型的经济分析
2016-08-04房神逸
房神逸
【摘要】有关民主问题的讨论,一直是现代政治学说不完谈不尽的话题。而几十年前兴起的关于经济发展对于民主化转型的作用的大辩论,时至今日仍众说纷纭。本文意图在回顾这场争论的基础上,阐述一国在民主化转型进程中,经济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经济因素。
【关键词】民主化;经济分析;中产阶级
1959年,政治学家李普赛特率先提出经济发展促进政治民主的命题,之后几十年,政治经济学界关于此命题的讨论可谓汗牛充栋。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关于这次辩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李普赛特在现代化理论的框架内提出经济发展促进政治民主这一命题。他认为,经济发展促进民主的根本原因在于改变社会的阶级结构:对于上层精英来说,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丰富,机遇增多冲淡了本来就拥有较多机遇和较高能力的他们对于失去一部分既得利益,主要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的恐惧;对于底层民众,物质丰富和知识提高使他们更难受到极端主义的影响。
第二阶段,一些学者通过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欧国家经济获得发展却并无民主趋向以及部分拉美国家出现的专制回潮的研究,提出了诸如“威权主义论”、“经济危机论”等质疑传统观点的理论。“威权主义论”的代表人物是奥当纳,他认为李普赛特的研究只能证实高民主的社会里伴随着高发达的经济,经济发展可能只是让民主巩固的因素而非让民主出现的因素。“经济危机论”的学者如考夫曼通过对同时代实现民主转型的国家的研究,发现在27个被研究的国家中,只有韩国、土耳其和智利的民主转型发生在经济高速发展期内,其余国家的民主转型均发生在或大或小的经济危机期间。因此,他认为:经济危机比经济发展在促进一国民主转型上有着更显著的作用。
第三阶段有关该命题的争论中,研究者们的主流观点更接近于传统观点。不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方式和工具已完全不同于李普赛特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英格里哈特引入“政治文化”来论证经济发展对于民主转型的意义。他认为,经济发展并不能直接影响政治变迁,而是通过影响政治文化来间接作用于政治。经过系统的量化研究,他提出当一个社会中倾向于自我价值表达的人群超过总人群的30%时,民主转型便会出现,而当这一比率达到45%时,良态民主便会产生。
不管是李普赛特的传统观点,还是罗伯特·考夫曼的政治经济分析。学者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建立一种经济和民主化之间的绝对的单因的因果关系,事实上,也并不存在这种努力。在前人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做一些关于政治民主化的经济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民主概念作为一种普世价值是具有一定的固定意义的 ,但民主化作为一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变革的集合,却因各国的现实政治以及主流价值观念等的不同而多有不同。此外,必须承认影响政治民主化的因素繁多,经济因素只是其一而非全部,并且这些因素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和促进关系。基于以上两点认识,笔者认为:经济发展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及其进程。理由如下:
第一,经济发展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在社会财富累积的同时,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也逐渐增多,当一国居民私产增加达到一定程度,便容易产生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往往有以下特点:其一“有恒产”,其二“有恒心”。所谓“有恒产”,是指中产阶级拥有一定的社会财产,并且其数量可以达到作为普世价值概念上的人所需要的精神满足的程度。所谓“有恒心”,意指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强有力并且理性的力量。“有恒心”这一点正是我要详细论述的部分。
首先,对于大多数中产阶级来说,体面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使其丝毫没有动乱社会的野心,而是现有秩序的积极拥护者。稳定的社会环境对于一国的政治民主化转型颇具意义,特别是在不改变执政党地位的政治改良中,这一点,东欧剧变已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反面教材。
其次,中产阶级是推动政治民主化转型的有力社会力量,特别是当中产阶级发展到一定规模,掌握了较多社会财富甚至一部分社会资源时,这种力量更加明显。中产阶级作为有产阶级,最害怕发生的事情当属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原因可能是专制强权的政府或是各种社会动乱。因此,中产阶级往往期望建立更民主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而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就是他们实现期望的最有力工具。
最后,中产阶级是实现政治民主化转型的有理性的力量。俗语有云:仓廪是而知荣辱。财富本身不是知识,却可以成为获得知识,提高辨识能力的工具。一般而言,中产阶级拥有较多财富的同时,具备较高的学识水平,特别是政治辨识力,这使得他们不会轻易受到极端主义的影响,也不会不可妥协地向体制进行挑战,而是成为有步骤的政治改革的理性拥护者和推动者。
第二,从上世纪部分拉美国家的专制回潮谈起。普遍的理论认为:民主的国家制度的建设滞后于选举民主的产生,导致了这次回潮。简单的说,就是诸如完善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国家基本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而已民主选举为最终目的的政治民主制度业已形成。民主赐予了人们选择的权利却没有同步给予人们更高的幸福指数,加上经济危机或经济低迷的影响,一些威权政党便利用民众的普遍不满和民选的制度,以合法当选的形式取得政权,回潮就此产生。
由此可见,完善的国家基本制度对于一国巩固政治民主意义重大,换句话说,若要建立良态民主,则必先进行国家基本制度的建设。笔者认为,经济发展对于建设国家基本制度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不论是完善社会保障,增加教育投资,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笔的资金,而经济发展则为建设这些国家基本制度奠定了物质基础。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政治上层建筑的改革是重心,经济发展是前提与保证。
其二,经济改革促進收入分配制度,诸如税收制度,福利制度的转型,如果说经济发展从量上催生了中产阶级,那么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则从质上提升了中产阶级。分配制度改革可以扩大中产阶级,改善中产阶级,使一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规避劣态民主的厄运。
以本文的逻辑思考中国民主化改革的前景,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加速中产阶级的扩大,减轻中产阶级的压力。这主要通过改良收入分配制度来实现。
第二,中国的社会制度建设有这样一种特点:中央出政策出钱,地方上出力。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经常性的情况是:中央的政策得不到完全落实,地方上互相扯皮、推脱、不负责任。我认为地方之所以积极性不高,是因为经济上中央的权利统得太死、太宽,而这源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的益处自然也有,但时至今日,分税制再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的呼声。第三,加速进行国有企业改革。自“国进民退”之后,国有企业的触角已然伸入非垄断领域,压缩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
中国的改革至少要经历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三个步骤。政治改革的目标并非一定是西方式民主,中国首先缺少的是政治改革的话语体系。期望未来“中国式民主”同样可以成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民主范式。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海歌德, 罗伯特·R·考夫曼. 民主化转型的政治经济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01.
[2] 伊恩·夏皮罗. 民主理论的现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01.
[3] 郑永年. 中国改革三步走[M]. 北京,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2, 01.
[4] 塞莫尔·马丁·李普赛特. 民主所需的部分社会前提条件[J]. 美国政治科学评论, 1959, 53.
[5] 刘 瑜. 经济发展会带来民主吗[OL]. 中国改革论坛网, 2011, 09.
[6] 罗伯特·吉尔平. 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