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记》教育教学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2016-08-04王超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记启示语文教学

【摘要】《学记》是我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教育学名著,它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方面的经验和理论,为我们研究语文教育教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和思想资源。本文将从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学的原则以及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学记》;语文教学;教育原则;启示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对教育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做了重要论述,基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阐明了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对语文教学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教育的目的及作用

《学记》是我国和世界最早的、体系相当严整的教育文献。作为先秦儒家教育理论之集大成的《学记》,明确指出“建国君民”和“化民成俗”这种社会与个体双重教育教学目的,希望通过教育来达到国家稳定、教化民众的目的。

《学记》首章开宗明义,深刻指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指出了国家发展教育的作用,认为一个国家的君主想要教化老百姓使其形成良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通过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指出了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犹如璞玉的人才能真正了解道义。《学记》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当时春秋战国混乱的局面,虽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教育的功用,但它却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并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启迪作用,有利于把社会和个人紧紧地捆在一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明确地提出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原则,指出教师自身的成长离不开“教”和“学”这两项活动的相互促进。“自强”与“自反”是个人发展的内因,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原则告诉我们,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必须是基于教学实践的,同时也是学无止境的。

藏息相辅。教学的整个活动,要具有一张一弛的合理安排,师生都必须要有劳有逸。课内课外各种教学活动必须相互结合,辩证统一。针对教学的这一重要问题,《学记》提出了“藏息相辅”的重要原则,要求师生必须遵循。上课时进入教室认真修习;下课后开展各种游艺活动认真休息。使“藏”与“息”很好结合同样相辅相成。

豫时孙摩。“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里揭示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豫”指在学生不良行为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注意预防,“时”指抓住适当的时机因势利导,“孙”指要按照教学内容实际、认知规律等循序渐进,“摩”指同学、师生之间应相互学习帮助、观摩切磋,取长补短。

启发诱导。“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在继承《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夫子循循善诱”的基础上,《学记》在此提出了“喻”,即启发式教学来批判当时机械灌输式的学习。

长善救失。教师教学必须“知其美恶”之理,必须履行“长善而救其失”的原则。教师的教有时候也会出现“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的情况。对教师来说,要起主导作用,必须“善教”,就要克服自身的“失”,发扬其“善”。对于学生的失,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对学生施教,才能做到“长善救失”,这就是《学记》所说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三、对语文教育的啟示

1、教学相长的启示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想教得好,就必须具备丰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教师只有扎根于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知困而自强”。《学记》中“教学相长”原则带给我们许多启示。首先,语文教师必须要专业发展,它是教学的应有之义。其次,语文教师要主动发展。教师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教师的“自反”“自强”。再次,语文教师要终身发展。“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发展的意识。另外,语文教师要实践地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与教学实践,尤其是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

2、藏息相辅的启示

《学记》已经提出了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劳逸结合,这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语文源于生活,最终也服务于生活。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只是起到一个提供方法的作用,最主要还是依靠学生课外的大量阅读与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学好语文,才能培养审美情趣,才能更好地感悟生活。语文教学应该是得法于课内,着力于课外。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就需要做到:第一,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留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课外阅读。第二,课外活动要充分利用课内所学的知识。第三,提高师资水平,以适应课内外结合的新要求。

3、豫时孙摩的启示

“将学不躐等也”“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这是《学记》中要求教师做到循序渐进,而不是急于求成。“豫时孙摩”这一教学原则对语文教学的启示表现在三方面。首先,要将道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学会做人。其次,注意语文学科的序列性,做到循序渐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心中要有阶段目标、整体计划,要充分合理地安排教材。第三,积极倡导语文合作学习,在互相观摩中共同进步。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与发挥;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承受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4、启发诱导的启示

教师要运用启发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引导、鼓励、激发学生去学习,只有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启发诱导”这一原则带给语文教学的启示:第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给学生发挥想象、探究问题真谛与本质的空间。真正的启发式教学应该是能为学生打开思路,使其深入思考,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第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能用权威压制学生。第三,启发式教学中还应注意课堂启发的语言艺术。就像《学记》所说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5、长善救失的启示

教师要善于对学生“长善救失”,这是中国古代教育中一条重要思想,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使学生自身逐步得到完善。“长善救失”原则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主要表现在“知人”和“因材施教”两方面。首先,“知人”是根本。“知人”即会分析学生。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将自己的教学才情、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其次,“因材施教”是关键。这里的“材”既指“教材”又指“人才”。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本选文丰富多彩。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题材“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在了解、分析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最关键就是“因材施教”了。

《学记》是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的结晶,历代教育都视其为法典,又与当今教育科学理论多相契合,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高度体现和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高峰。我们应该要好好利用其中的精华,来指导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学记》的教育思想有很多还是初始的思想胚芽,需要我们结合当今的语文教学实践认真培育。

【参考文献】

[1] 高时良.学记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 2006.

[2] 李 莉.从《礼记·学记》看教师专业成长[J].西部学刊, 2013(2):74-76.

[3] 戴绩威. 《学记》在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上的成就[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79.(2).

【作者简介】

王超(1990—),女,山东青州人,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

猜你喜欢

学记启示语文教学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学记》中教育法则对语文优质课堂的指导意义
浅议《学记》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读懂《学记》,读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