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误诊原因分析
2016-07-30王瑶琴唐丽娜沈友洪杜忠实柯晓慧作者单位350014福州福建省肿瘤医院超声科
王瑶琴 唐丽娜 沈友洪 杜忠实 柯晓慧作者单位:350014 福州 福建省肿瘤医院超声科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误诊原因分析
王瑶琴唐丽娜沈友洪杜忠实柯晓慧
作者单位:350014 福州福建省肿瘤医院超声科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IDP)超声误诊原因,提高该病超声诊断符合率。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手术的IDP患者52例共66个病灶的术前超声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超声误诊、漏诊的原因。结果 IDP超声误诊率为28.8%(19/66),其中I型无误诊,Ⅱ型误诊率为44.4%,Ⅲ型和Ⅳ型误诊率分别为83.3%和76.9%。结论 Ⅲ型、Ⅳ型IDP超声声像图不典型,无明确的特征性改变,单纯二维超声鉴别困难,误诊率较高。
【关键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诊断;误诊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IDP)是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可发现小至0.5 cm的导管内病变,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1],但由于IDP超声声像图与其他乳腺瘤病的超声声像图存在交叉现象,故仍存在一定的误诊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手术的52例IDP患者临床资料及超声误诊的声像图,
探讨超声误诊原因,以提高IDP超声诊断符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IDP患者52例,共66个病灶,均为女性,年龄24~73岁,平均年龄(50.1±11.0)岁,乳头溢液29例。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飞利浦HDI-5000和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为5~12 MHz。患者取仰卧位,以乳头为中心作放射状扫查全乳腺,观察有无扩张导管及占位性病变,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测病灶血流信号。
1.3IDP超声图像特征分型
超声图像特征分型按文献[2]分为4型,I型:导管扩张伴导管内乳头状等回声结节;Ⅱ型:不规则无回声区内见实质性低回声结节;Ⅲ型:局限性导管扩张,部分导管壁不规则或中断,内部见细小等回声点;Ⅳ型:乳腺实质内出现低回声结节但未见导管扩张。
2 结果
本组52例IDP患者共66个病灶,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1.2%(47/66)。Ⅰ型26例38个病灶,其中多发病灶9例,单发病灶17例,导管扩张内径0.2~1.0 cm,管腔内见高回声乳头状结节,结节直径为0.3~2.3 cm,顺导管排列(图1A)。Ⅱ型7例9个病灶,其中双病灶2例,单发病灶5例,结节直径为0.8~4.4 cm,超声表现为乳腺实质内见低回声团块,周边见无回声环或低回声与无回声相间的混合性回声团块(图1B),边界清楚。合并炎症时,边界不清,IDP内血流信号丰富。Ⅲ型6 例6个病灶,声像图见乳腺导管扩张,内径0.2~0.8 cm,管腔内见直径为0.1~0.3 cm的细点状回声,其中3个导管壁呈不均匀性增厚(图1C)。Ⅳ型13例13个病灶,超声表现为乳腺实质内见低回声团块,结节直径为0.6~3.2 cm,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部分内部可见点状或斑片状强回声团,其内有稀疏或丰富的血流信号(图1D)。IDPⅠ~Ⅳ型超声误诊率见表1。
从表1可见,66个病灶共误诊19个,误诊率为28.8%(19/66)。Ⅱ型误诊4个病灶,其中3个病灶误诊为乳腺癌,其中1个病灶因患者年龄较大、肿物具有非平行生长、边缘欠规则、血流信号较丰富且阻力指数大于0.7的特征误诊,2个病灶因合并炎症而误诊;1个病灶误诊为增生伴囊性变(图1E)。Ⅲ型误诊5个病灶,其中3个病灶误诊为单纯导管扩张,其实质部分直径仅为 0.1~0.2 cm;2个病灶误诊为导管扩张伴导管内絮状沉积物,其内无血流信号。Ⅳ型误诊10个病灶,其中4个病灶误诊为增生结节;3个病灶误诊为乳腺癌,其中2个病灶内部有强回声点或斑片状强回声团(图1F),1个病灶形态不规则、有小分叶;3个病灶误诊为纤维腺瘤。
表1 IDPⅠ~Ⅳ型超声误诊率(n)
图1 IDP患者超声声像图
3 讨论
IDP是被覆于纤维血管茎上的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增生,在导管腔内形成树枝状结构,可发生于乳晕下区大导管(中央型)和终末导管小叶单位(周围型)。该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的女性,多见于40~50岁女性,是乳头溢液的主要原因[3,4]。据报道[5],在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中,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占40%~70%。
本组Ⅰ型无误诊。Ⅱ型9个病灶误诊4个,其中1个病灶因患者年龄较大、肿物具有非平行生长、边缘欠规则、血流信号较丰富且阻力指数大于0.7的特征而误诊为乳腺癌。分析发现该病灶位于乳头周围,其周边无回声及管壁环绕,与恶性肿瘤内部因坏死液化形成偏心性液性区不同。乳腺黏液癌也可表现为边界清楚、生长缓慢的回声不均团块,易与IDP混淆,但乳腺黏液癌[6,7]多发于老年妇女,无乳头溢液,超声检查周边多无完整的包膜,血流信号较IDP稀疏。导管型乳腺癌与IDP超声声像图存在部分交叉重叠,超声对二者鉴别较困难,本组中2个IDP病灶因合并导管炎症而误诊为乳腺癌。文献报道[8~10]导管型乳腺癌一般形态不规则,可见不规则厚囊壁、走行僵硬,管壁模糊,沿导管分布的微小钙化灶和导管周边丰富的血流信号,病灶后方伴声衰。相反,IDP管壁清晰,厚度均匀,但IDP合并导管炎症时,两者鉴别困难,此时应结合MRI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Ⅱ型还有1例直径约1.5 cm的IDP误诊为增生伴囊性变。回顾性分析发现其实质性回声内有较多血流信号,且有乳头溢液病史,与增生伴囊性变的超声特征不符合。
本组Ⅲ型有5个病灶误诊为单纯导管扩张,其中3个病灶因导管内实质部分直径为0.1~0.2 cm,超声分辨力受限未发现;另外2个病灶管腔内结节直径为0.2~0.6 cm,超声虽然发现,但其内未见明显的血流信号而误诊为导管扩张伴导管内絮状沉积物。在IDP体积小、回声较低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声阻抗差、无血流信号时,超声造影检查可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IDP超声造影表现为导管内均匀性增强或区域性增强[11,12],有助于IDP的诊断。在常规超声发现乳腺导管扩张而无法确定有无IDP时,结合纤维乳管镜亦有助于鉴别诊断。纤维乳管镜可直接观察患者扩张的乳腺导管上皮及管腔内的情况,有助于IDP的诊断。
本组Ⅳ型误诊的10个病灶中有4个病灶误诊为增生结节。回顾性分析发现其中2个病灶的一端隐约与导管相连,病灶的边缘较增生结节清楚,且周边及内部有血流信号,与增生结节的声像表现有所不同。IDP为多血供的肿瘤,而增生结节为正常终末乳腺单位的增生,多无血供。另外2个病灶为非典型病例,常规超声无法鉴别,此时MRI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提高其鉴别诊断符合率。
本组Ⅳ型中另有3个病灶误诊为乳腺癌,其中2个病灶因见强回声点而误诊为乳腺癌钙化。分析发现乳腺导管内瘤亦可能发生钙化,其发生与乳头状瘤部位的管壁钙化、导管内沉积物的机化或其本身组织的机化有关,故其声像表现多为管壁上的较粗大钙化,与乳腺癌的微小钙化有所不同。另1个病灶因形态不规则、有小分叶而误诊为恶性肿瘤。从病理学角度分析,导管内乳头状瘤边界不清晰与其常伴有出血坏死,从而导致不规则纤维化形成有关,这与乳腺癌的分叶状、蟹足样的浸润性生长较难鉴别。顾华芸等[13]和李晔等[14]研究认为弹性成像对导管内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较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优势,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组Ⅳ型有3个病灶误诊为纤维腺瘤,其中2个病灶未仔细分辨病灶边缘回声。回顾性分析图像见其部分边缘光整,部分边缘模糊,具有小分叶,此与IDP无包膜,即使部分导管壁形成假包膜亦不完整的病理改变相符,而与纤维腺瘤具有光滑完整的包膜不同。另1个病灶IDP声像表现不典型,此时应结合MRI,必要时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Ⅰ型、Ⅱ型IDP因具有较典型的声像特征,超声诊断的准确率较高;Ⅲ、Ⅳ型IDP与其他乳腺病变的声像表现有重叠,鉴别诊断较困难。因此应密切结合乳头溢液的临床症状,仔细观察病灶周边是否有管状回声包绕或与导管相通,并采用弹性成像、超声造影、穿刺活检等新技术联合乳腺纤维导管镜、钼靶X线及MRI等其他影像学检查以提高IDP诊断的准确率,避免误诊。
参考文献
[1] 胡滨,白晓珺,应学翔,等.超声和MRI对病理性乳头溢液诊断的临床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3):94-99.
[2] 彭玉兰.乳腺高频超声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
[3] 张仁知,周纯武,李静,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诊断[J].磁共振成像,2014,5(4):259-263.
[4] 梁建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4,6(3):318-321.
[5]Oyama T,Koerner FC.Noninvasive papillary proliferations[J].Semin Diagn Pathol,2004,21(1):32-41.
[6] 吴丽足,林礼务,薛恩生,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单纯性黏液腺癌与纤维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11):974-976.
[7] 刘磊磊,游涛,赵红佳,等.超声对乳腺黏液癌的诊断价值.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5,17(5):352-353.
[8] 黄静,何以敉,林礼务,等.导管型乳腺癌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鉴别诊断[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3):169-171.
[9] 严松莉,涂剑宏.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3,22(12):1087-1088.
[10]郑研,郑红,蒲英梅,等.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12):1209-1210.
[11]刘赫,姜玉新,戴晴,等,超声造影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J].协和医学杂志,2014,5(1):31-34.
[12]祁晓杰,刘清华,李晶晶.探讨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研究,2015,7(6):141:142.
[13]顾华芸,郭建锋,陈文颖.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64例超声诊断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23(6):540-543.
[14]李晔,王知力.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价乳腺病变良恶性误诊的潜在原因[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3 (12):896-899,904.
[2016-04-03收稿][2016-05-13修回][编辑江德吉]
【中图分类号】R737.9,R4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671(2016)03-03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6.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