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2016-07-30郑进天黄波莫旭林黄庆强作者单位537100贵港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多发性骨髓瘤X线

郑进天  黄波  莫旭林  黄庆强作者单位:537100  贵港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核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郑进天黄波莫旭林黄庆强
作者单位:537100贵港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摘要】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治疗前经病理确诊的MM患者22例,分别行WB-DWI、CT及X线检查,比较三种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WB-DWI检查显示局限斑片状高信号15例,弥漫斑片状高信号7例。CT检查显示骨质破坏11例,软组织肿块7例,骨质未见异常4例。X线检查显示骨质破坏7例,软组织肿块3例,骨质疏松表现3例,骨质未见异常9例。WB-DWI、CT和X线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81.8%和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WB-DWI检查对MM临床评估优于X线和CT检查,可作为治疗及随访的重要检查手段。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核磁共振成像;全身扩散加权成像;X线;CT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以骨髓微环境中浆细胞克隆性过度增生为特征的难以治愈的恶性疾病,居恶性血液疾病的第2位,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位生存期不足1年[1]。传统的X线及常规CT检查对早期或无阳性体征的MM患者诊断准确率不高。随着影像新技术的发展,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逐渐成为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诊断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收集22例MM患者治疗前的WB-DWI、CT和X线检查资料,探讨WB-DWI技术对MM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4月至2016年3月经病理确诊的MM 22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22~79岁,中位年龄51岁。所有患者骨髓中浆细胞大于15%,并以原浆细胞或幼浆细胞为主。患者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G>35 g/L,IgA>20 g/L,IgM>15 g/L,IgD>2 g/L,IgE>2 g/L;尿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1 g/24 h。所有患者均进行核磁共振WB-DWI检查,检查前后7 d内同时行X线及CT检查。

1.2WB-DWI检查

Siemens Tire A Tim 1.5 T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头部、颈部矩阵线圈,两个体部相控阵表面线圈和脊柱矩阵线圈,体表线圈完成信号采集。常规序列矢状位、冠状位及横轴位扫面。采用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脂肪抑制技术和并行采集技术。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序列为STIR回波平面成像(EPI)序列,TR 8 500 ms,TE 67 ms,TI 250ms,层厚5 mm,层间距为0,视野(FOV)36 cm×36 cm,矩阵128×128,采集4次,EPI因子为128,扩散梯度因子b值为0、800 s/mm2。扫描范围从头顶至双胫腓骨中段,分8段扫描。扫描结束后传送到ADW 4.4工作站,利用工作软件包将各序列图像合并到一个序列中,三维重组后形成MIP图像以及“类PET”图像,类PET黑白反转显示。CT扫描参数:使用Philips brililance16螺旋CT机,管电压120kV,电流250 mA/s,扫描层厚2 mm,层间距2 mm,重建层厚2 mm。将图像传到工作站重建图像。X线拍摄参数:使用飞利浦Digital-Diagnost系统,管电压125kV,自动毫安曝光。

1.3影像分析

WB-DWI、CT及X线片分别由两位影像科主治医师阅片。按照MM发病部位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分类,重点从发病部位的骨质破坏特点、有无软组织肿块及病理性骨折等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观察部位包括颅骨、锁骨、肩胛骨、胸骨、肋骨、脊柱、骨盆及四肢骨等。当意见不一致则协商讨论后确定。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多组样本的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MM侵犯部位和WB-DWI影像表现

22例MM患者累及的部位包括脊柱(胸椎、腰骶椎和颈椎)9例,脊椎和肋骨4例,骨盆和颅骨4例,脊椎和胸骨4例,骨盆和股骨1例。呈低至中等信号,局限斑片状高信号15例,弥漫斑片状高信号7例。MM患者骨骼异常在WB-DWI上的表现见图1A~C。

2.2MM的WB-DWI、CT和X线检查诊断准确率比较

22例MM患者全部进行WB-DWI、CT和X线检查,其中WB-DWI检查显示22例均符合MM改变;X线检查显示骨质破坏7例(图1D),软组织肿块3例,骨质疏松表现3例,骨质未见异常9例。CT检查显示骨质破坏11例(图2)软组织肿块7例,骨质未见异常4例。CT和X线检查发现的病灶部位,WB-DWI均表现为髓腔内弥漫或局限性斑片明显高信号及反转序列呈明显低信号。WB-DWI、CT和X线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22/22)、81.8% (18/22)和59.1%(13/22),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图1MM患者的WB-DWI和X线检查影像图

图2MM患者CT检查的影像图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WB-DWI、CT及X线对22例MM患者进行检查,结果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81.8%和59.1%,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国内报道相似[1~2]。常规X线检查较难反映MM病变早期情况,可能与早期病灶太小有关[3]。只有当瘤细胞浸润引起的病理反应导致正常骨皮质破坏才有相应的X线表现,且瘤细胞常累及多个部位(主要为椎骨、肋骨、颅骨、骨盆等),当骨髓脱钙达25%~40%时才有X线改变。本研究X线检查诊断准确率只有59.1%,且发现X线改变时MM已为中晚期,与Hillengass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CT扫描的诊断准确率(81.8%)比X线检查高,但由于其对组织分辨率较低,对骨髓病变的探测能力较差,因此,CT对早期诊断MM患者同样存在局限性。MRI检查能在X线及CT阳性发现之前较早地鉴别出骨髓浸润的MM患者,特别是对脊柱病灶的阳性发现率明显高于CT及X线检查[5]。原因是DWI是核磁共振唯一能反映活体组织器官水分子布朗运动的成像技术,通过探测细胞密度变化反映组织器官早期的病理生理状态,反映的是病变组织的功能代谢情况。DWI在抑制肌肉、脂肪、肝脏等组织背景信号的基础上,突出病变区域的弥散加权对比,提高了病变组织(尤其是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检出率,加上3D重建技术,成像效果与正电子发射成像(PET)有类似之处,因此被称作MRI“类PET”技术。同时,MM病变弥漫时,为多发、散在点状低信号,分布于高信号的骨髓背景内,呈特征性的“椒盐状”改变等信号[6],其病理基础是骨髓中脂肪细胞、弥漫性颗粒细状瘤细胞灶与红骨髓混合,形成了在T1WI上黑白相间的点状或小颗粒状混杂信号影。因此,经过成像序列及参数的优化,迅速采集获得全身范围的WB-DWI,通过ADC值对MM进行定量分析,达到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目的。相对于X线和CT检查而言,WB-DWI不仅能直观准确观察全身骨髓浸润范围、形态和特点,甚至发生在髓外的骨髓瘤均能够比较稳定地检测和更全面地评估。

目前,WB-DWI技术仍存在不足之处[7],如颈部图像难以区分大血管和淋巴结;胃肠道高信号干扰邻近器官显示和病灶判断;WB-DWI受其扫描范围的影响和FOV的限制,四肢远端病灶难以显示;颅脑病灶显示差;对成骨性转移灶的敏感性较低。因此,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魏来,管永靖,陈克敏.全身弥散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初探[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9,15(6):551-554.

[2] 季鹏.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远处转移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9):100-103.

[3] 关晶,付蓉,阮二宝,等.84例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发病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08,35(3):135-138.

[4]Hillengass J,Fechtner K,Weber MA,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focal lesions in whole-bod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multiple myeloma[J].J Clin Oncol,2010,28(9):1606-1610.

[5] 张艳,王忱,曹志刚.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CT及MRI临床表现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9):113-115.

[6]Dinter DJ,Neff WK,Klaus J,et al.Comparison of whole-body MR imaging and conventional X-ray exam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J].Ann Hematol,2009,88 (5):457-464.

[7] Nishida Y,Matsue Y,Suehara Y,et al.Clinical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bone marrow abnormalities in the appendicular skeleton detected by low-dose whole-body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J].Blood Cancer J.2015,5:329-334.

[2016-05-15收稿][2016-06-16修回][编辑江德吉]

【中图分类号】R733.3,R44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671(2016)03-03

DOI:10.3969/j.issn.1674-5671.2016.03.10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成像多发性骨髓瘤X线
MRI与颅脑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对比研究
自拟补肾化瘀方联合PD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疗效观察
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常见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
沙利度胺、雷那度胺、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因素分析
X线下输卵管造影检查在糖尿病合并不孕症中的应用
CT及MRI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
超导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对诊断股骨头坏死效果比较分析
脊柱损伤的比较影像学及临床应用
X线和核磁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价值分析
超声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