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河南工业化进程的特征与政策启示
2016-07-22王磊,郭凯
王 磊,郭 凯
(1.山东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济南 250014;2.河南省信阳市委农办,河南 信阳 464000)
20世纪河南工业化进程的特征与政策启示
王磊1,郭凯2
(1.山东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济南 250014;2.河南省信阳市委农办,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20世纪河南工业化依次经历了演变型工业化、革命型工业化和混合型工业化三个阶段。国家与私人、政府与市场在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作用力量显著不同,工业化模式差异明显,共同构成了河南工业化进程的内在逻辑。根据经验启示,当前为加快推进河南工业化进程,应处理好国家与私人的关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分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施差异化工业化战略;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走可持续新型工业化道路。
关键词:工业化进程;特征;启示;农村工业化
20世纪是河南工业化起步、发展与起飞的重要历史阶段。河南工业化在20世纪历经艰难与曲折,是我国整体工业化进程的典型代表。作为我国中部农业大省,当前河南工业化的主要手段是建设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尝试在实践探索中走适合本地区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但仍面临着种种困境。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例,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进行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进行搬迁合并,组建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形成新的居住模式、公共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1],其本意是试图在农村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让广大农民较快地从农村土地中有序退出,从事非农产业,但若没有工业化的大发展,建立的新型农村社区就会“有名无实”,而缺乏产业支撑和合理的制度安排正是当前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如果将当前河南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纳入20世纪河南工业化进程的大视野中去考察,我们会发现具有某些惊人的相似性。例如,未能充分考虑所处发展阶段差异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决策层偏好于“一刀切”;在政府主导下的工业化模式中,局限于主观决策的现象较为明显;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工业与农业关系欠缺合理性。事实上,当前河南工业化道路正是对20世纪河南工业化进程中众多路径的承接与创新。因此,探究20世纪河南工业化进程及其实践经验,对优化当前河南工业化路径,加快河南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20世纪河南工业化演进历程与特征分析
工业化是一个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和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下降,而以工业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主要表现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或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持续上升,工业结构的高级化等,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工业化发展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演变型,另一种是革命型。在革命型工业化下,政府居于主导地位,而在演变型工业化的情形中,政府只是略尽助力,个人居于发动地位。[3]按照这一思路,还存在一种类型:政府与个人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并无主次之分,只存在角色分工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加快工业化进程,本文将这一类型定义为“混合型工业化”。由此,我们认为,20世纪河南工业化依次经历了演变型工业化、革命型工业化和混合型工业化三个不同的演进阶段。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演变型工业化
在清末甲午战争之后,河南开始了早期的工业化进程。1897年,河南兴办了本省第一家近代企业——河南机器局,这一时期有各种资本开办的工矿企业约30家,采矿业、冶铁业、机械制造业等部门均有了初步发展,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企业资本数额小,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封建因素的制约。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河南开始了工业化进程,河南近代工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新建了一批不同层次的工矿企业,尤其是1930—1937年,河南的新建工业工厂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
总体来看,清末民国时期河南工业化起步晚,进程缓慢,呈现出较明显的区域和结构差异性,同时由于政局动荡,这一时期河南工业化起步依靠私人资本的特征较为明显,呈现出演变型特征。具体来看,一是工业企业兴起时间较晚,晚于上海、广东、天津等东部沿海地区,甚至比西部的四川还晚。二是工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极低。以1936年为例,据估算,河南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约为5.2%,而同期全国这一比重约为10%[4],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工业布局呈现“北强南弱”,产业结构呈现“轻强重弱”的格局。从企业分布上看,工业企业主要集中于豫北和豫中地区,以及京汉、陇海等铁路沿线地区的城市中,包括郑州、开封、洛阳、新乡、安阳、焦作、许昌和漯河等8个城市,民国时期河南的20余家大中型企业均集中于这8个城市,郑州、安阳、新乡、洛阳、开封、焦作等6个城市更是集中了全省2/3以上的工业企业,而周口、驻马店、信阳和南阳等豫南地区只有约20%的近代加工企业。从产业结构上看,工业规模较小,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很低,主要依靠农业,以1936年为例,当年河南农业总产值约为23亿元,而工业总产值仅为4.65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仅约为16.8%。从工业内部结构上看,重工业无论在资本数额还是企业数量上所占比重均较小,尤其是机械工业所占比重极小。根据对1935年河南法定工厂的统计,纺织业占全省资本总额的比重为74.87%,而机械业占比仅为1.29%。重工业的弱小与河南较强的煤炭资源优势极不匹配。河南的煤炭采掘企业在抗战前有120家以上,最高年产量达300万吨,但当时的加工工业企业仅有170家左右,且多为小型企业,极少使用煤炭作为原料来进行加工制造。河南弱小的重工业无法消耗所产的煤炭资源,煤炭资源优势无法充分发挥,由此造成河南工业化起步中煤炭产能的“结构性过剩”,只能沦为能源的供应基地,阻碍了河南的工业化进程。四是工业部门动力资源主要依靠煤炭,煤炭及其衍生产业成为重要产业领域,但并未能将煤炭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河南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产业在当时的全国范围内都有着较大影响力,但也仅仅只是作为煤炭的供应省份。随着当时外国资本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各种私人资本不断进入河南工业,成为当时煤炭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河南工业经济多以私营经济为主,私营工业经济占比超过60%,而国营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占比较低,其中,国营工业企业户数占比仅为30.88%。[5]五是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和自然灾害频发成为制约河南工业化进程的外生性因素。1937—1949年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1942—1943年河南发生的大旱灾害导致的大饥荒,使得河南工业化进程停滞甚至倒退,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工业已经十分脆弱。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革命型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进入计划经济时期,鉴于当时的国际政治、社会等不安定因素众多,中央决策层将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同时致力于改变工业生产过分集中于沿海的不合理现象,将一部分工厂迁至原料与市场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由于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河南成为国家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一五”计划期间,河南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达9.9亿元,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有10个选择在河南。“二五”计划期间,由于“大跃进”的影响,河南工业建设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遍地开花,村村冒烟”的分散、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但从“二五”计划时期开始至1970年的13年间,河南工业建设总投资仍达66.8亿元,共有82个骨干工业企业建成投产。1966—1975年的10年间,河南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共计71.3亿元,有42个骨干工业企业建成投产。到1975年,河南全省工业总产值已达121.97亿元,1980年进一步增至209.2亿元,为1952年的24.6倍。[6]经过1952—1980年近3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建设,河南初步形成了现代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政局稳定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同时在政府主导下推行了计划经济。这一时期的河南工业发展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兴建为主,进入了重工业化时期,较前一阶段速度明显加快,呈现出“自上而下”的革命型特征。该阶段是河南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转折阶段,其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在这一时期的河南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比重发生了显著转变,重工业比重快速上升,超过了轻工业,呈现出偏“重”的格局。二是以“内迁工厂”为主要方式的产业转移成为加速河南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推手。从东部沿海内迁河南的工厂以棉纺织业等轻工业为主,它们随之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各类技术人才带入河南,在当时河南地方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内迁企业多数成长为各自行业中的骨干工业企业,并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不仅增加了企业自身的利润,而且带动了行业发展,起到了“示范效应”,促进了河南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三是政府直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私营工业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成为加快河南工业化进程的另一个重要推手。例如,加大对私营企业的国家贷款和帮扶,选取私营企业家代表进入地方权力机关,建立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四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等组织成立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社队企业”在河南得到了较快发展,促进了河南农村工业化进程,为河南工业化拓宽了思路。
(三)市场经济时期的混合型工业化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入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与作用愈发重要。河南在这一时期推动工业化的方式也由国家主导的投资拉动逐渐转变为国家投资、地方投资与民间私人投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众多的工业经济领域通过市场化改革向地方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开放,通过市场机制盘活企业,提升工业效益。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出现了股份制企业、个人企业等多种形式。通过改革释放出的巨大红利,河南工业化由新中国成立后早期的“曲折攀爬”阶段进入了起飞阶段,这是20世纪河南工业化进程的最快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在这一时期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社队企业“松绑”并给予一定支持。但国家一方面鼓励社队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从一开始就为其发展设置了“边界”。一是规定社队企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二是规定社队企业不能与国营企业争夺原料和市场,只能作为国营经济的补充。因此,社队企业的发展客观上受到了种种限制。作为社队企业的延续和发展,河南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发展迅速。据我国农业部统计数据,至1998年,河南乡镇企业数已达1081731个,从业人员达2663.26万人,完成产业增加值233.4亿元。事实上,在河南有些地区的乡镇企业已发展成为当时地方工业经济的主力军,如1986年新乡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0.1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3.5%。河南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传统经济结构,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工业等非农产业,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以工补农”“城市支持农村”,加快了河南广大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但河南乡镇企业分布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不平衡性,京广线以西地区发展较快,京广线以东地区较为落后;中部和北部较为密集,东部和南部较为稀疏。这将会对河南各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产生差异化影响,导致河南工业化进程的区域不平衡。由于乡镇企业自身的产权不明晰、规模较小、融资困难、产品趋同、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乡镇企业并未能持续成为推动河南工业化的源动力。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河南乡镇企业进入调整时期,发展速度明显减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下降,企业亏损额增大。1998年,河南乡镇企业总产值降至5112.8亿元,从业人员降至768.8万人。[7]
二、20世纪河南工业化进程的思考与启示
综合分析,总体上可以得出:第一,20世纪河南工业化依次经历了缓慢发展、较快发展和起飞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国家与私人、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力大小与作用方式不尽相同并相互交叉重叠,共同形成河南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内生与外生动力,构成河南工业化进程的整体逻辑。第二,河南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但这种优势在工业化早期并未能成为加速工业化的“本钱”。其主要原因在于:河南工业基础薄弱,起点低,技术落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难以有效利用资源;决策层对工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局限于主观决策而导致与实际产生偏差。由此造成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也只能沦为能源供应基地,我们认为这是河南工业化进程中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尽管这一时间区间可以缩短,但这一阶段却难以逾越,推进河南工业化进程需结合自身优势,不能盲目跨越。第三,无论在哪个时期,河南工业化进程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工业基础较好、资源丰富和位于交通沿线的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新乡、焦作等城市始终是河南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而面积广阔的豫南地区工业化进程则相对缓慢,由此导致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2000年,郑州市的GDP和工业产值分别是驻马店市的2.64倍和3.27倍。第四,与东部沿海省市相比,20世纪河南工业化进程总体上仍显滞后,但这一现象并非河南独有,湖南、安徽等中部多个农业大省的工业化进程也均明显落后于东部省市。这其中的原因较多,但我们认为,除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国家发展战略等多种内、外部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探索形成较为成熟的典型农业地区工业化模式,或者说,是未能处理好农业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和农村工业化等问题。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只有实现农村工业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地区工业化。
总体上看,20世纪上半叶的河南处于政局动荡和战争频繁的大环境之中,河南的工业化存在更多的“随机性”,往往是从当时的战争物资和社会生活需求的角度考虑,工业化多发生在大中城市,多呈点状分布而非带状分布,实际上是“城市工业化”,而广大农村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农业生产,农村工业化进程可以说基本上尚未正式启动,因而也就根本上难以形成较为成熟的工业化模式。20世纪下半叶,以“社队企业”和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为代表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为河南农村工业化的主导力量,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河南农村工业化进程,是河南农村工业化模式较为成功的探索。正如前文分析,由于自身的多种缺陷,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告别了短缺经济,河南乡镇企业面临的竞争不断加剧,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乡镇企业又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舞台中渐渐退出。不过,我们也注意到,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寻求乡镇企业的改革与创新,继续推进农村工业化,河南乡镇企业发展又面临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三、加快推进河南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根据河南工业化进程的特征、经验及启示,当前为加快推进河南工业化进程,促进河南由农业大省走向工业强省,尽早实现现代化,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一)处理好国家与私人关系,明确政府与市场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角色分工
当前在加快推进河南工业化过程中要处理好国家与私人的关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分工,厘清各自边界。近年来,河南工业增长中,国有经济比重下降,而私人经济比重和企业数量增加迅速。在2012年的河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私人控股企业贡献率高达64%,而国有控股企业贡献率仅为21.6%。按所有制划分来看,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为26.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高达73.1%。由此可见,河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在河南工业化进程中已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河南企业有99%是中小企业。因此,我们建议,在国有经济与私人经济的发展中,应以能否提高河南工业经济效益与质量,促进工业结构优化为基本标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履行政府的市场监督与服务职能,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国有经济与私人经济合作,同时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民营中小型工业企业更大的支持,激活河南工业化进程中各微观主体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协同推进河南工业化进程。
(二)充分重视发展差距,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施差异化工业化战略
2012年,河南农村人口为6070万人,城镇化率仅为42.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约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城乡差距较为严重。同时,河南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也较为明显。2012年,郑州市的GDP达5549.79亿元,工业产值为2802.47亿元,居全省第一位,而位居第二的洛阳市GDP仅为2981.12亿元,工业产值为1583.2亿元,周口、漯河、信阳、驻马店等豫南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工业产值均处于全省靠后位置,整体上与豫北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此外,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密集区域也主要位于郑州、洛阳等豫中北地区。因此,推进河南工业化需要充分注意到多层面的发展差距,充分考虑到各地区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的差异性,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合理布局产业,采取能够充分发挥各地优势的差异化工业化战略。工业布局在以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为重点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尤其要在农村大力发展中小微型特色工业企业,重视乡村工业区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对于自然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的豫中与豫北地区,在重点发展煤炭、有色金属、化工、纺织、卷烟等资源型工业的同时,应加快发展郑州和洛阳的汽车及装备制造业、漯河的食品加工工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豫南地区应以原材料、能源工业为发展重点,同时积极发展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技术型产业。同时,应抓住国家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机遇,努力将中原经济区打造成中国制造业中心。通过不同的工业化战略避免发展中的“趋同化”“盲目化”“一刀切”等现象,才能保证河南工业化整体进程的相对均衡,加快实现工业化。
(三)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培育产业集群,加快科技创新,走可持续新型工业化道路
当前河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依靠大规模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结构性矛盾突出,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与质量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低,工业整体上处于低端层次;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较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较少。因此,我们建议:一是优化河南工业内部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煤炭、化工、装备制造、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升级,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层次。二是以工业园区、开发区和新区等为主要载体,积极承接国内外优势企业,形成工业集聚区与产业带,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极。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依靠创新推动工业化。以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创新主体,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多类型的研发中心,鼓励各创新主体组织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四是以资源环境的综合承载力为支撑,提升新型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转变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工业”,促进工业化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杨世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J].决策探索,2011(12):36-37.
[2]姜爱林.工业化的涵义及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3-26.
[3]张国刚.农业与工业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50-151.
[4]谢学东.试论民国时期河南工业经营发展的特点[J].史学月刊,1992(1):112-115.
[5]孙建国.现代河南经济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34.
[6]河南工业普查办公室.河南工业[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7.
[7]王春生.河南年鉴[M].郑州:河南年鉴出版社,1999:224-225.
(责任编辑刘成贺)
收稿日期:2016-02-28
作者简介:王磊(1983—),男,安徽六安人,经济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工业经济史、区域经济发展。
DOI:10.13783/j.cnki.cnki.cn41-1275/g4.2016.03.006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6)03-0024-05
Characteristics and Policy Enlighten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in Henan Province in the 20th Century
WANG Lei1, GUO Kai2
(1.College of Economic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2.Xinyang Municipal Agricultural Office, Xinyang Henan 464000, China)
Abstract: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Henan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transforma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mixed industrialization.In different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force of state and private as well as government and market is not the same and industrialization model has obvious differences, which constitute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to accelera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in Henan at present, the government should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private and clear the division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It should also make overall planning and rational distribution, implement 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of differentiation, optimize internal structure of industry, speed up the pa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walk the sustainable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
Key words: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characteristic; enlightenment; rural industri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