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聋人课堂手语翻译效率研究
——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例
2016-07-22白瑞霞
白瑞霞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特殊教育学院,郑州 450044)
高校聋人课堂手语翻译效率研究
——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例
白瑞霞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特殊教育学院,郑州 450044)
摘要:手语是聋人课堂的主要沟通媒介。课堂手语翻译员的主要职责是在听人与聋人之间进行语言信息的传递。基于对聋人课堂手语翻译的长期跟踪研究,本文选用高校聋人的一节课堂手语翻译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聋生进行看手语转写汉语的测试,探究聋人大学课堂手语翻译传递教学信息的效率。结果表明,聋生看手语翻译效率较低,效率最高约为67.8%,最低效率约为20.2%,平均约为41.29%。本文尝试发掘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其关联性,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引起对聋人课堂的关注,切实使聋人学有所获。
关键词:高校聋人课堂;手语翻译;效率
手语翻译员的主要职责是在听人与聋人之间进行语言信息的传递,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涉及到听觉和视觉两种不同载体的语码转换,因而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手语翻译员在高校聋人课堂上,主要承担着把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用手语传递给聋生,起到语言桥梁的作用,因此,课堂手语翻译效率成为高等聋教育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聋人课堂手语翻译为切入点,分析和研究聋人接受手语翻译教学信息的效率,旨在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引起对聋人课堂的关注。
一、研究方法
(一)材料准备
选定一名具有三年课堂翻译经验的译员,录制了这位译员翻译的一节公共课。录像时对准手语翻译员上半身,突出手语和口形。录像后,根据手语翻译员的手势语进行语言实录,即把手语译员用手语表达的内容逐一记录下来,作为测试时的“标准答案”。课堂实录40分钟,考虑到时间过长会影响手语撰写汉语的效果,我们根据讲课内容的难易程度,选取了其中的部分内容,时长2分钟19秒,总共25句。其中,长句共20句,每句4.5分;短句共5句,每句2分,重复出现的3个手语句子不重复计分,标点符号不计分。被测试者全部撰写正确为100分,“全部撰写正确”的标准是被测试者书写的汉语词汇和句子与录像中译员手语(包括自然手语)表达的意义完全相同。
(二)被测对象
为尽量做到调查数据的客观和有效,被测对象确定为大学一年级两个专业的43名聋生为实验组。其中一个专业的聋生语文平均成绩好于另一个专业。考虑这些聋生分别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份以及对该校手语译员的手语的熟悉程度,调查时间选定第二学期末。另外,把该校的其他16名手语翻译员作为对照组。
(三)正式测试
测试时将录像中任课教师的讲课声音关掉,通过多媒体设备把视频投放到大屏幕上。播放录像时按照句子的长短,分8个视频播放,每个视频先后播放三遍,要求看清手语译员的手语和口形。第一遍整体播放一次。第二遍依次播放每段视频,每段视频间隔按暂停键控制。第三遍再整体播放一次,要求对照录像检查和修改书写的句子。发放试卷聋生为43份,手语翻译员为16份,收回有效试卷分别为43份和16份。为减少误差,整个测试过程均由本文作者独立完成。
二、测试结果
(一)被测试者接受教学信息结果
表1 被试聋生和手语译员接受教学信息结果比较
表1显示,聋生接受译员传递的教学信息最高分为67.8,最低分为20.2,平均分为41.29,大部分成绩集中在30—50分。如果不考虑聋生汉语能力的影响,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判断,任课教师在2分19秒讲的25句话即教学信息,通过手语翻译的传递,大部分聋生只接受了30%—50%,平均约41.29%。聋生的最好成绩为67.8分,即看手语能力最强的学生从手语译员那里获得了67.8%的有效教学信息,剩余的教学信息被遗失,成为无效信息。手语译员之间的测试成绩悬殊也较大,最高分为86.6,最低分为48.5。译员的最低分与聋生的最低分相比高出28.3分。
两组数据经方差齐性检验,得出结果F=1.299,Sig.=0.261,显著水平为0.05,由于P=0.261>0.05,可以认为方差是齐性的。由于两个总体方差无显著差异,故推断结果从假设方差相等行中得到:P=0<0.05,故拒绝假设,即聋生组和手语译员组的成绩有显著差异。由此可以初步判断,听人手语翻译员,他们平时在翻译时,多运用《中国手语》词典中的手势词汇,译员彼此较为熟悉各自的手语使用情况,因而他们看课堂译员的手语也相对较容易。而聋生则不然,他们习惯了聋人群体中使用的手语,接受听人译员的手语则显得有些吃力和困难。
(二)被测试聋生接受信息效率比较
根据对被测聋生专业学习情况的了解,测试时把语文成绩普遍较好的专业的19名聋人学生作为第一组;把语文成绩相对偏低的24名聋人学生作为第二组。两组使用同一测试材料进行测试,测试后,两组成绩进行比较。见表2。
表2统计结果分析:被试一组成绩高于被试二组成绩,被试一组平均分高出被试二组7.23分。经齐性方差显著性检验,t’=15.87>t’a=13.30,在p<0.0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初步推断,聋生汉语能力的高低与看手语的水平有一定的联系。
表2 两组被试聋生成绩比较
三、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手语翻译员手语实录、任课教师教学语言实录和部分被试聋生的访谈,研究分析影响手语译员教学信息传递的主要因素。
(一)译员手势表达不准确
课堂翻译测试结束后,当场和部分被试聋生进行交流,这些聋生反映手语译员的手势很多看不懂,和自己平时的手语习惯不一样。到底怎么不一样,这些聋生也说不清楚。查看和分析录像视频以及被试聋生和手语翻译员的试卷,发现译员将汉语译成手语时缺乏准确性和合理性。例如,手语翻译员的口型是“锅”,而打出的手势是“双手拇、食指比划一个圆形,从下到上稍微移动”,这是“锅”的部分手势,还应有一个双手端锅的动作(见图1)[1]。根据翻译员打的“锅”的手势,容易让人想到“盆”“碗”“盘子”(见图2、图3、图4)[1]。聋生转写汉语多种多样:“碗”“端碗”“葫芦糖”“罐子”“袋子”“果子”“桶”“锅台”。出现这种错误,是因为这些词的手势里都有一个“圆”的共同手势。
图1 手语“锅” 图2 手语“盘子”
图3 手语“碗 ” 图4 手语“盆”
再如,任课教师讲到“做买卖”,译员把“买卖”打成了“商”的手势(见图5、图6)[1],有几个聋人转写成了“商专”“商贸”或“商店”。译员在表达“游牧业”这个手语词汇时,把“牧”打成了“农”的手势(见图7、图8)[1],结果无一人写对。译员在翻译句子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如任课教师讲“我用我做的锅换你的一只羊、一只猎物。”译员则翻译成“我用我做的东西换你的猎物。”译员不仅把“锅”翻译成了“东西”的手势,而且还遗漏了“你的一只羊”。在“于是就出现了牧民、农民、工匠、商人这些相对固定的职业”这句中,译员把“工匠”的“匠”打成了拼音字头“j”,有几个聋生转写成了“工将”“工具”,这是因为“将”和“具”的第一个拼音字头也都是“j”,其他的聋生没看明白这个手势,也没有写出来。译员在转换时遗漏了源语信息,导致聋生转写汉语时出现了遗漏和语义的偏差,使得教学信息大打折扣。
图5 手语“买卖” 图6 手语“商”
图7 手语“牧” 图8 手语“农”
(二)译员手势汉语偏多,自然手语偏少
“手势汉语是对汉语的手势符号化,是建立在汉语基础上的,但它不是真正的手语……自然手语是聋人在典型交际情况下习惯使用的手势视觉符号系统”[2]。从被测的聋生试卷中分析发现,在书写“于是就出现了牧民、农民、工匠、商人这些相对固定的职业”这个长句时,只有3名聋生写的句子较为完整,其余的聋生多数写了前半句,丢了后半句,还有的个别聋生只写出了这句话的几个词。回放录像视频可以清晰看到,译员把这句话打成了手势汉语。聋生转写这个长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才会出现很多错误。这句话转译成手语时可以调整为“于是,出现相对固定的职业,有牧民、农民、工匠、商人”。另外,这句话根据视觉语言的表达规律,需用身体侧转呈现“牧民、农民、工匠、商人”,如果译员把这四个手势词都打在胸前同一个部位,视觉上很容易混淆。再如任课教师讲“大家学过历史”这句话,手语译员的手语是“大家/学/过/历史”,这句话中的“过”是“结束”“完了”的意思。聋人手语中表示已经完成的动作或事情,不是按照“字面意思”打手语的,而是把“完了”这一手势做后缀。这句话应该打成“大家/学/历史/完了”。手语译员把汉语翻译成手语时,手势汉语与自然手语的比例配备,需要凭借手语译员的经验和临场反应能力。
(三)译员缺乏与教师的沟通
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发现,40分钟的课堂,译员没有和任课教师沟通过一次,教师也没有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字。教师讲完课之后,没有提问聋生是否理解和明白所讲的内容。整个课堂看起来,除了多了一位手语翻译员外,和健听学生上课情景没有大的差别,课堂教学未能体现出聋人的特殊性,没有顾及聋人汉语能力不强的因素[3]。教师一直在讲,手语翻译一直在翻译。教师看不懂手语,不知道译员是否把讲课内容准确传译给聋生;译员不清楚自己还不理解的知识传译出去,聋生是否理解;聋生无法核对教师讲的内容与翻译的内容是否吻合。译员可能有错译的、漏译的、偷工减料的、添油加醋的、支离破碎的,这些都在所难免。教师、手语翻译员、聋生之间易形成三盲对峙局面。
四、建议及对策
(一)译员应攻克疑难词汇的翻译关
在调查中发现,手语翻译员打出“生活”“专门”“人类”“农业”“分工”“简单”和“稳定”等常见手势词汇,聋生容易看得懂,写得对。但手语翻译员仅仅会常用的手势语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本次调查中任课教师讲到“牧民、农民、工匠、商人”时,译员把“工匠“翻译成“工+J”的手势,聋人则写出“工将”“工具”,这就是翻译的不准确。当译员遇到不常用的专有名词、抽象词汇或者成语、典故、网络语、专业术语时,就要凭借自己的翻译经验以及对聋人惯用语、聋人文化等的了解,采用直译、意译或直译加注解等多种翻译策略,以实现汉语与手语之间正确的传译。
目前国家层面上推广普及的《中国手语》词典,仅有5000多个词汇,而《现代汉语词典》有65000多个词汇,手语和汉语相比,远远不能满足翻译的实际需要。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手语翻译员手语娴熟,经验丰富,而且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仍然不能保证在课堂上将所有词汇都能准确翻译出来。作为手语翻译员,应针对聋生语言储备不足和汉语言基础薄弱的现象,在平日多积累翻译经验,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无障碍沟通。
(二)译员应承担课堂多重角色
台湾一项研究认为,在课堂上为聋人大学生做翻译,翻译员要扮演三重角色:翻译员、教导者、提供讯息者[4]。这里还需要再增加学业助教、纪律维持者、手语规范者、向任课教师反映聋生学习特点以及替聋人说话的朋友等角色[5]。在课堂翻译中,手语翻译员不能仅仅是任课教师的“配角”和“传声筒”,应该有更大的主动性。例如,课堂上,聋生遇到难以理解的抽象名词,包括生疏名词,译员应该在自己有把握理解正确,而估计聋人仅凭单纯的翻译难以理解消化时,就应把翻译的内容加上进一步的解释,这也可算作“忠实“源语信息的表现。课下,译员要和聋人学生交朋友,要学会倾听他们对自己课堂上翻译的意见和建议,倾听他们诉说学习、生活的快乐与烦恼,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聋生从心底里愿意亲近你,从而真正喜欢自己的课堂翻译,进而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三)译员多与任课教师沟通
从一种特定的角度看,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沟通,据何文明对聋校基础教育阶段课堂师生沟通调查得出,大部分聋生听课感到困难,都能听懂的只占13.4%,还有40%左右的学生只能听懂一点点或根本听不懂[6]。刘淑毓研究聋人高等教育时指出,高等学校聋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交流的问题[7]。
如果手语译员意识到聋生不熟悉或不明白任课教师讲的汉语词汇,译员在打出手势语的同时,要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把需要的内容板书出来,这也是弥补手语不足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途径。例如,任课教师讲到“驯养”“陶瓷”“畜牧”“饕餮”等词时,译员认为聋生可能仅凭手势容易理解偏差,经过教师的板书,聋生把译员的手势语和板书内容一一对照,自然就明白了手势语的含义和老师讲课的关键部分。如果聋生突然提出“这个词什么意思?”或者一脸疑惑的表情看着手语译员,那么,译员就要及时反馈给教师,请教师再讲一遍。作为手语译员切记课前、课中、课后要多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让其了解聋人知识储备以及学习特点,达到因材施教。
我国手语翻译职业起步较晚,很多问题亟需在职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高校手语翻译员和课堂任课教师,应时刻关注聋人课堂的沟通效率,切实帮助聋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的社会化进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聋人协会.中国手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沈玉林,吴安安,诸朝禹.双语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张宁生.手语翻译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5]郑璇.聋人大学生对课堂手语传译质量的期待研究[R]//第十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交流论文.厦门大学,2014.
[6]何文明.聋校教学语言效率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1).
[7]刘淑毓.关于改善高等学校聋生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5(1).
(责任编辑许峻)
收稿日期:2016-04-23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职手语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2011C630011);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等院校聋人融合教育创新模式研究”([2013]-JKGHD-0379)
作者简介:白瑞霞(1968—),女,河南新郑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聋教育和手语翻译。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3.016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6)03-0079-04
Research on the Efficiency of Sign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in College Deaf Class——Taking Zhe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BAI Rui-xia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Sign language is the main communication media in the deaf class.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f the sign language interpreter is to convey language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healthy and the deaf. After long term tracking research on sign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in the deaf class, the author takes one lesson of sign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in college deaf class as research sample. By testing how the deaf students translate sign language into Chinese transcrip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explore the efficiency of sign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in college deaf clas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fficiency of recogning sign language for the deaf students is low, the highest efficiency is 67.8%, the lowest efficiency is 20.2%, the average is 41.29%. With the help of the research, tries to find out the main problems, discuss its relevance,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draw the attention to the deaf class and ensure the deaf to learn something.
Key words:the deaf class of higher institutes; sign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effici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