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学主义视阈下中国译论构建的有效路径

2016-07-21蒋文干

关键词:构建

蒋文干

(1.阜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2.查大学文理学院,土耳其 梅尔辛 33800)



汉学主义视阈下中国译论构建的有效路径

蒋文干1,2

(1.阜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阜阳236041;2.查大学文理学院,土耳其 梅尔辛33800)

摘要:汉学主义视阈下中国译论的成功建构遵循从“分工”到“合作”,再到“争鸣”到“批判”,最后到“传播”的路径。分工是指研究者专业分工细化的过程;合作是指研究者在专业分工细化基础之上的团队合作;争鸣是指研究者不仅要立论,更要驳论;批判则是指整个翻译研究领域对待中国译论建构要进行建设性批判;传播则是指中国翻译理论的成功构建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国际传播机制。

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构建;路径;汉学主义

汉学主义视阈下的中国翻译理论构建研究本质上是对中国翻译理论知识生产的研究;是超越整个翻译研究领域的翻译知识生产研究;是对中国翻译理论构建活动整体的研究。研究具体的中国译论构建活动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译论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和矛盾。研究中国翻译理论构建活动整体则可以让我们超越具体翻译研究活动的局限性,拨开翻译研究的迷雾,看到中国翻译理论构建活动中的本质性、全局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具有战略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正是在这样一种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中国译论构建活动中存在专业细化程度不高、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理论争鸣意识不足、国际传播机制缺失、学术批评不具体等五大问题。同样是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了成功实现中国译论建构的有效路径:分工→合作→争鸣→批判→传播。

一文献回顾

国际上关于中国翻译理论构建路径的研究不多。国内关于中国翻译理论构建路径的研究总体上与同期关于翻译理论及翻译活动的认识相呼应。二十一世纪之前,随着人们对翻译学科的关注,中国翻译理论建设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在这一时期,中国翻译理论构建路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语义及中西译论等一些宏观问题。1991年,邹东旗在其论文《从汉语言特点看中国译论发展的正确方向》一文中指出,中国译论的构建应该突出人的主体作用,探索以语义为中心的翻译理论构建的研究方向。[1]到了1999年,马会娟等在其论文《关于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一文中提出了中国译论构建的三结合,即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中西译论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马会娟等认为这三者的结合才是中国译论构建的发展方向和出路。[2]

二十一世纪前十年,中国翻译界忙于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翻译理论,无暇关注中国译论构建工作。到了2010年左右,中国翻译界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对国外各主要翻译理论的学习和引进工作。而且在这个时期,国外也没有出现新的、影响广泛的翻译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翻译界又重新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中国翻译理论构建路径研究重新得到重视,提出了一些宏观的翻译理论构建路径如实践法、相近学科借用法、发展法、假说法、调试法、重释法等。除此以外,还有学者提出了以中国本土文章学理论为基础构建文章学翻译理论具体设想。2009年,党争胜在其论文《近二十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方向思辨》一文中提出中国译论构建的两个方向,即西方翻译理论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相结合建立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的设想和在翻译实践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中国翻译理论的设想。[3]2010年,郝军等在其论文《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语言学视角》一文中提出,中国译论的构建应该从语言哲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等方面入手。[4]2012年,潘文国在其论文《中国译论与中国话语》一文中提出建立文章学翻译学的理论构想。[5]2015年,穆雷等在其论文《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中提出中国翻译理论构建在宏观上分为学科分化、和学科交叉两个途径,而具体来说则又有四种理论建构的方法,即发展法、假说法、调试法、和重释法。[6]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界关于中国翻译理论构建路径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提出的理论构建路径也越来越符合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实际需要,但是,关于翻译理论构建者自身及翻译理论构建外部环境的研究不多。中国翻译理论构建者作为中国翻译知识生产的主体决定着中国翻译理论构建的成败;中国翻译理论构建的外部环境作为中国翻译理论的生存环境决定着中国翻译理论构建能否生存下去。因此,在中国翻译理论构建路径研究过程中,有必要研究中国译论的构建者及中国译论的外部生存环境,并由此提出中国翻译理论构建的有效路径。关于中国翻译理论构建者及外部环境的研究已经另外撰文详述,本文主要在汉学主义视阈下从理论构建者的角度和外部环境出发探讨中国翻译理论构建的有效路径。

二中国译论构建的路径

1.细化专业分工。

专业研究分工细化是高端学术研究的重要特征,翻译研究也不例外。在翻译研究领域,硕士研究生层次的翻译学术研究一般以翻译学为研究领域,只有少数学校在翻译学的基础之上细分了口译方向和笔译方向。但是,博士研究生层次的翻译学术研究则进一步将翻译研究方向细化到翻译批评、翻译史、文学翻译、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等各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专业分工细化是提高翻译研究水平的根本路径。翻译研究人员要想在翻译研究过程中做出成绩,取得尖端研究成果,就必须细化自己的研究方向。

中国翻译理论构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尖端和前沿。要想取得中国译论构建的成功,研究人员必须首先细化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细化了的研究领域进行翻译理论研究、构建和创新活动。比如说,研究者可以将自己的研究领域细化到文学翻译研究,并进行中国文学翻译理论的构建活动;研究者也可以将自己的研究领域从文学翻译研究进一步细化到诗歌翻译研究,细化到古代诗歌翻译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新的诗歌翻译理论、或古代诗歌翻译理论。

从翻译研究者的角度来说,细化自己的研究领域是从事中国译论构建的翻译研究者们进行翻译理论构建的第一步,也是中国翻译理论构建者们进行翻译理论构建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使用发展法、假设法、调试法,还是重释法进行翻译理论构建,翻译研究者们都不能以整个翻译研究作为新的翻译理论构建的基础,而必须细化翻译研究领域,在某一个具体的翻译领域采用这些方法进行翻译理论创新。比如,翻译研究者们可以采用假设法进行翻译理论创新,但是,这个方法的具体应用则必须具体到某个具体的研究问题上去,而不能针对整个翻译研究活动进行假设。具体研究问题就是细化了翻译研究领域,就是翻译领域专业分工细化的结果。而且,翻译研究人员针对某个具体翻译研究问题的假设还必须建立在对这个问题长期研究的基础之上。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才有可能提出合理的假设,实现理论创新。

2. 加强团队合作。

细化专业分工是中国翻译理论创新的第一步。研究人员细化专业分工之后,就有了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某一个具体的翻译理论或实践问题。但是,即便如此,对一个翻译问题的研究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一个人提出的翻译理论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性。只有通过团队成员的补充和协作才能让新的翻译理论更加完善。国外主要翻译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团队的参与。比如,影响深远的释义理论,就是由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等通过对口译实践的多年观察与研究构建的翻译理论。[7]而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则有凯瑟林娜·赖斯、 汉斯·费米尔、克里斯蒂安·诺德等。[8]

中国翻译理论构建的第二步就是组建研究团队,加强团队合作,让研究同一问题的翻译理论构建者们不再单兵作战,而是共同组建成一支强大的研究团队,分享资源,共同克服研究障碍,分析研究问题,论证理论假设。要建立这样的研究团队,可以首先从翻译博士研究生教育开始。翻译博士招生要求报考者的研究领域与导师一致。一个博士生导师每年一般会同时指导三到六个博士生。这样的安排,非常适合研究团队的组织。再加上往年的毕业生,博士生导师可以组建一个出色的研究团队,深入研究某个翻译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新的理论构建。

除了博士生导师组建的研究团队以外,中国译论构建者们还可以以研究问题为导向加强与同一研究问题的其他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建立私人通信关系,探讨研究问题,分享研究成果,同时,还可以公开通过学术成果响应彼此的研究。中国译论的构建过程中,离不开同行专家的合作与支持,离不开同行专家的参与。完全依赖一个人进行的理论创新,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只有在一个团队或者多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提出更加完美的中国译论。

3. 参与学术争鸣。

中国译论的构建不仅需要专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分工细化基础之上的团队合作,更需要不同研究者之间的竞争。参与学术争鸣,在学术争鸣的基础之上提出新的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理论构建的第三步。学术争鸣是学术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学术争鸣才能保持中国翻译学术的活力、生命力和竞争力。特别对于译论构建来说,如果所有的翻译研究者都只忙于构建新的理论,而不与现有翻译理论竞争,那么翻译领域的其他翻译研究者们将会无法判断各种不同翻译理论之间的优劣,也就无法决定到底该采纳哪一个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理论构建中的学术争鸣还是哲学矛盾普遍性原理在翻译研究领域中的体现。这种争鸣是促进翻译学术发展的动力,没有不同翻译理论之间的争鸣就没有翻译理论的创新。这就要求中国翻译理论构建者们在构建一种翻译理论的同时,必须能够反驳一个或多个相对立的翻译理论,在反驳对立理论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理论。针对对立翻译理论的反驳与批判是巩固立论,让自己的理论更加成熟,更为完善的必然道路。

针对对立观点提出新的翻译理论,可以避免翻译理论构建过程中出现自说自话的现象。比如说,在翻译定义问题上,不同的翻译研究者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翻译定义。但是,翻译研究者们在提出新的翻译定义的同时,却并没有反驳关于翻译定义的不同认识,不同观点。这样新的翻译定义给翻译研究者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却也让翻译研究者更加困惑,无从选择。结果,各种不同定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定义提出者和该定义追随者们自说自话的理论,而不是参与翻译学术互动的理论。而在不同定义基础之上建立的翻译理论,就更难相互对话、和互动了。

4. 鼓励学术批判。

中国翻译理论的建立不仅需要翻译理论构建者细化专业分工、加强团队合作、积极参与学术争鸣,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学术环境。这个学术环境包括对中国翻译理论的批判及中国翻译理论的对外传播机制。学术批判对于学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术批判是学科发展的推进器。”[9]没有学术批判就没有学术健康成长。鼓励学术批判是中国翻译理论构建的第四步。这种学术批判主要来自于整个翻译研究领域,特别是来自于翻译理论构建者之外的翻译研究者们。这些翻译研究者们从翻译研究的整体出发考察中国翻译理论构建活动,能够通过批判为翻译理论构建者们带来新的视角、新的启发、新的灵感,也有助于中国翻译理论构建者们纠正翻译理论构建中出现的问题。

然而,对学术批判的鼓励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术批判都是好的。针对中国翻译理论构建的学术批判应该采取有的放矢的批判方式和建设性的批判性方式,而不是采取具有破坏性的、全盘否定的批判方式。这就要求中国翻译理论批判者们能够认真分析每一个所要批判的中国翻译理论,并且针对这个翻译理论进行批判,指出特定翻译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这样的批判才有理有据,也才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构建事业的健康发展。

具体针对某个中国翻译理论的学术批判可以批判该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理论依据和论证过程等;也可以对该理论的某个缺陷提出批评。这样的批判要有具体的、有说服力的依据,更要有缜密的论证过程,要让被批判者信服,要有利于所批判的理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所以,鼓励学术批判本质上鼓励针对具体中国翻译理论的建设性批判。

5.构建传播机制。

中国翻译理论在经过学术批判之后,必然要走向世界,赢得国际翻译界的认可。没有国际翻译界认可的中国翻译理论最多不过是一种地方性理论。而建设地方性翻译理论绝不是中国翻译理论构建者的最终目的。中国翻译理论必须走向世界。中国翻译理论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国际传播机制。与翻译理论建设相比,国际传播机制同样重要。没有国际传播机制,再好的翻译理论也无法走向世界。因此,中国翻译理论构建的第五步就是要建立有效的国际传播机制。

国际传播机制的建立实质上就是要让国际翻译界能够接触到中国翻译理论。这就要求中国翻译理论构建者们首先从国际读者出发用英文撰写中国译论的论文摘要。目前中国译论论文英文摘要相对比较概括,还没有突出论文的核心内容及创新之处,无法通过论文向国际读者传播足够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建立中国翻译理论国际传播机制的第一步就是要用英文重新撰写中国译论的英文摘要。

在英文摘要撰写的基础之上,中国翻译理论论文还可以进一步使用英文来撰写,从而更加方便国际读者检索。接着中国主要翻译理论学术期刊应该至少在中文版之外出版英文版,并加入国际主要文献检索数据库,方便国际翻译研究者检索。另外,还可以尝试以开放出版的形式在欧洲翻译研究学会、美国翻译协会等国际知名翻译协会开放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进一步提高中国翻译理论的可见性。最后,中国翻译理论构建者们还应该积极在国际有影响的翻译学术期刊发表研究翻译理论构建的研究论文,以便提高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力。

三结论

中国翻译理论是中国籍翻译研究者在翻译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翻译研究者为国际翻译研究所做的贡献;是中国翻译研究者在国际翻译研究领域争取话语权的基础;是中国知识生产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创造”的一部分。作为中国知识生产和中国“创造”的一部分,中国翻译理论构建的有效路径不仅适用于翻译研究活动,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活动。作为中国翻译研究者为国际翻译研究所做的贡献,以及在国际翻译研究领域争取话语权的基础,中国翻译理论必须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互动,进入国际翻译理论传播领域。但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不仅取决于学术成果自身的价值,更有赖于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渠道。一方面,没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即便进入国际传播渠道,也不会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注意;另一方面,没有畅通的学术传播渠道,即便是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也无法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中去。因此,中国翻译理论构建不仅要通过翻译理论构建者们的专业分工、团队合作、理论争鸣及翻译界的学术批判来提高理论价值,更要通过翻译界有意识的构建翻译传播机制来打通中国翻译理论的国际传播渠道,实现中国翻译理论在国际翻译界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邹东旗.从汉语言特点看中国译论发展的正确方向[J].衡阳师专学报,1991(3):95-100.

[2]马会娟,温秀颖.关于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J].外语教学,1999(4):31-35.

[3]党争胜.近二十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方向思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30-35.

[4]郝军,史国强.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语言学视角[J].社会科学辑刊,2010(2):204-206.

[5]潘文国.中国译论与中国话语[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1):1-7.

[6]穆雷,邹兵.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J].中国翻译,2015(3):18-24.

[7]李建中.释义理论的语境维度[J].外语学刊, 2014(1):104-107.

[8]苗宁.释义理论的语境维度[J].中国出版, 2015(19):52-54.

[9]于鸣镝.学术批判是学科发展的推进器[J].图书馆论坛, 2004(6):87-89.

Class No.:H315.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Practic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nologism

Jiang Wen’gan1,2

Abstract:Within the scope of Sinologism, the successful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starts at the “division” of field of study of the researcher, moves to “cooper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then comes the “competition” of different views for prominence, then the constructive “criticism” of the researchers in general, finall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irculation” mechanism. Division refers to the refinement of division of the field of study for researchers; Cooperation refers to the team work and joint efforts made among researchers on a specific research topic; competition refers to the argumentation for a view by refuting the opposite view; criticism refers to the constructive criticism made by the researchers in general on specific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circulation refer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mechanism for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Key words: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construction; approach; Sinologism

作者简介:蒋文干,硕士,副教授,阜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口译。

基金项目:2014年阜阳师范学院重点科研项目“汉学主义视阈下的中国翻译理论构建研究”(编号:2014FSSK05ZD)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7-0097-4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浅析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与构建
创建《数控自动编程》优质核心课程
浅析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专业课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