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使用行为下的青年媒介素养研究

2016-07-16刘庆庆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青年新媒体

刘庆庆

(重庆大学,重庆 400030)



新媒体使用行为下的青年媒介素养研究

刘庆庆

(重庆大学,重庆400030)

摘要: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因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的特点,成为青年最热衷的媒体形式,并不断塑造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点。本文以社会学和传播学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新媒体为研究平台,从多个角度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新媒体使用行为进行了实证调查,据此考察青年的新媒体素养和受新媒体影响的程度,理清新媒体与青年的关系问题,为青年的健康成长与新媒体的发展提供引导和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使用行为;青年;媒介素养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3sksza01)和2015年重庆大学党建研究项目(0002001304901/081)的研究成果

新媒体(NewMedia)首次作为一个传播概念,最早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①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其逐渐成为一个不断发展且具有争议性的传播用语。在不同的研究者看来,“新媒体”的概念架构和界定机制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融合性和分众性特点,其中最本质的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和传播上的互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更倾向于将新媒体理解为“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即时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由于自身的技术优势,新媒体不仅是采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也是融合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于一身的“全媒体”,比传统媒介更开放、更自由、更丰富。而当代青年思维活跃、知识丰富、思想解放,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对信息的掌握和传播特别强烈,很快便成为新媒体的最先体验者。当然,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创新性也为青年的成长成才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日益成为青年获取信息、学习就业、生活娱乐、交流沟通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帮手,成为他们聚集、联络和组织动员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正如吴敏苏所说,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已普遍进入青年的生活,……当代青年正处于媒介的包围之中。[2]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不断媒体化,青年的媒介行为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在思考青年成长的各类命题中,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兴起为标志的新媒体对青年的影响研究无疑变得更为紧迫与必要,而回答此问题的前提便是目前青年的新媒介素养状况。基于这一思考,我们参照社会学中社会互动的基本理论,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拟从广度、向度、频度、深度四个维度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新媒体使用行为进行调查,进而考察青年的新媒体素养和新媒体的影响程度,为青年的健康成长与新媒体的发展提供引导和帮助。

一、理论基础

互动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也是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社会互动原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3]社会互动论的产生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学研究视角与框架,也提供了互动与传播结合的三个基本命题:一是人们对环境的理解和感知依赖于传播;二是传播在被自我、角色和情境等概念指引的同时也指引着这些概念;三是传播包括动作、互相依赖、意义、关系以及情境因素的复杂互动。因此,有学者指出,基于这三个前提可以推导出系列的研究话题:媒介如何和个体互动建构社会真实,媒介在人的社会化当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互动的方式成为研究的对象,技术对互动方式的影响受到关注,传播变成一个充满多个信道和在错综复杂关系中进行的过程等。[4]

本研究在借鉴社会互动理论的基础上,扩展了互动的内涵,将其应用于对青年与媒介的研究中,并以社会互动的基本维度为切入点,来分析新媒体在青年群体中所形成的传媒生态环境与影响力,探讨新媒体与青年的关系问题。

二、对象与方法

考虑到调查的可行性和实际情况,本研究主要定位于全国的青年大学生群体。首先参考学界和政府对行政区域的划分进行分层抽样,再考虑学校类型和对象属性确定样本,共对全国28个城市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有效问卷共计1694份。

三、结果与分析

(一)广度

广度是反映青年使用新媒体数量、类型、地域等属性的量度。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7月23日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较2015年底增加1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8.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底增加3679万人。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网民的比例为31.4%。[5]可见,中国青年网民规模较大,在总体网民中所占比重最大。

同样,我们在对课题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时发现:在被调查的1694名青年中,使用网络和手机的比例分别为95.2%和96.3%。

可见,手机和网络以声像叠加、双向互动的个性化传播方式吸引着青年的注意,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就群体属性而言,男性使用者比重略高于女性,城镇人群略高于农村,东部地区略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个结果跟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15年6月发布的《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6]的结果相符,这说明,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青年的网络使用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且青年群体间的属性差异在进一步缩小。同时,就具体的接触年限而言,84.6%的青年具有10年以上网龄,78.4%的人在10年前就开始使用手机,即大多数青年为网络和手机的老用户。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使用新媒体的人群中,分别有10% 和8%的人不愿意接触或很少使用网络和手机,那么,是哪些因素阻碍了这些被试青年对新媒体的经常接触呢?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将这些阻碍因素进行了整合,大致可分为两类:主观内在因素和客观外在因素,其中较少使用网络的主客观原因中,选择“没有时间用”和“传输速度慢或信号不好”的比例首当其冲,分别为27.4%和24.6%,而较少使用手机的因素中,“选择没有必要使用”和“传输速度慢或信号不好”的人数最多,分别占22.8%和16.7%的比例。

表1 青年不愿意接触或较少接触新媒体的原因

从广度上说,新媒体在青年中的使用规模日益庞大,较往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并呈现出持续递增和加速发展的趋势,所涉及的青年群体数量之大、类型之多、地域分布之广,因此称为广度广。就群体属性而言,男性使用者比重高于女性,城镇人群高于农村,东部用户多于中西部用户。这与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新媒体价格的大幅下降,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的日新月异,青年新媒体使用意识的积极提升有着重要而又紧密的联系。但我们也应认识到还有一些因素的存在阻碍着青年对新媒体的使用,即青年对新媒体的负面感受或看法;新媒体对个人的适用性,包括兴趣、实际用途、技术难度、时间紧张等;采用新媒体的客观条件,包括是否受到外界的限制和新媒体采用的硬件设施是否具备等。

(二)向度

向度是判断青年对新媒体的认同程度及其发展方向的牵制程度,它反映新媒体输出的信息与青年的需要在方向上是否一致。

“使用与满足”作为受众研究中的基本理论,是卡茨于1974年提出。该理论假设认为受众是基于特定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引起对媒介的期望,导致自身的媒介使用行为。因此,通过对青年的媒介接触动机和需求满足调查能分析和考察新媒体带给青年群体的行为和心理效用。

根据这一理论原则,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后,我们将青年的新媒体需求分成七类。在对问卷分析中发现,与各种传统媒介比较,在满足“了解国内外新闻事件”“获得有关个人生活的信息”“满足娱乐或个人爱好的需要”“表达个人意见、观点或发表自己的作品”“与别人交流观点或信息”“参加社会活动”这六种需求上,青年对网络的选择率均在50%以上,在“增进个人感情”的需求方面青年对手机的选择率最高,为47.3%。

表2 青年的媒介需求情况

青年的媒介接触行为最终会导致需求的满足或无意义的效果两种结果,但无论效果如何都会影响青年今后的媒介使用行为,据此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或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当然,这一结果对媒介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那么,在新媒体具体功能的应用中是否真正与青少年的期望相一致呢?

为此,我们根据里克特量表的五点记分法,从“很满意”、“较满意”、“一般满意”、“较不满意”到“很不满意”分别给予5分、4分、3分、2分、1分,将青年对新媒体应用功能的满意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青年对新媒体应用功能的总体满意度评价为4.16,介于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之间,应该说总体评价较高。但对网络的总体满意度明显高于手机,两者均值分别为4.28和4.04。其中,信息获取功能和交流沟通功能分列网络和手机应用满意度排名的第一位,其次是休闲娱乐,商务交易的满意度最低。

从向度上来说,青年在满足个人需求的选择上对新媒体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种传统媒介,对新媒体应用功能的评价总体满意。其中,信息获取和交流沟通类的应用满意度最高,商务交易类应用不尽人意。这与我们的假设存在一定差异。因为利用网络或手机交易具有的方便、快捷特性正好符合青年的消费习惯,出售的时尚产品和较低的价位也与学生群体的需求吻合,购物交易应用应该是青年群体新媒体使用的重要领域。基于此结论,我们认为无论是手机还是网络在商务交易的应用服务和安全保障上还有进一步加强的空间。

(三)频度

频度是衡量青年在一定时间内使用新媒体的时间长度和和接触次数的量度。

在调查中,我们请青年估算一下自己每天平均花费在网络和手机上的时间,其统计结果如下:有接近半数的人平均每天上网在4个小时以上,即每周28小时以上,超出人均周上网时间(25.6小时[5])。据CNNIC2015年6月发布的《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6]显示:2014年中国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0.7个小时,比2013年增加了近4个小时。在学生群体中,大学生网民是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该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

与每天的网络使用时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37.1%的人每天使用手机不足1小时,26.3%的人使用手机在1~2小时之间,只有10.8%的人每天使用手机在8小时及其以上。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个比例。早在2009年发布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7]中就曾断言:“随着人们新的媒体使用习惯和消费习惯的建立,手机将有可能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媒体。”这一判断,实际上具有很强的先见性。目前,随着手机处理能力的增强以及移动网络带宽的不断增加,已经出现功能近似于移动PC的高端智能手机,传统互联网的终端正从个人电脑走向手机。这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和使用欲望的广大青年学生无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表3 青年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

根据青年的使用目的,我们将新媒体的应用行为划分为四大类型,整体来看,目前青年在获取信息、娱乐休闲和交流沟通上的使用频率比例较高,就具体类型而言,QQMSN(均值为4.23)、网络搜索(均值为4.00)、网络新闻(均值为3.68)、网络电影电视(均值为3.54)、网络音乐(均值为3.49)和手机短信(均值为4.05)、手机音乐(均值为3.65)、手机上网(均值为3.61)、手机彩信(均值为3.53)、手机游戏(均值为3.50)分别高居网络和手机应用使用频率排名的前五位。

从频度上来说,青年每天对新媒体尤其是网络的使用时间较长,次数较多,频次较高。有接近半数的人平均每天上网在4个小时以上,即每周28小时以上,远远超出人均周上网时间。同时,对新媒体各种应用行为的调查发现:搜索引擎已经成为青年获取信息的重要入口;社交是青年较为活跃的新媒体应用领域,即时通讯高居所有应用行为使用频率的榜首便是证明;娱乐休闲的用户规模更是持续增长,网络和手机的游戏、音乐、视频由于使用门槛低、更新速度快,成为了青年学生娱乐方式的首选;同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网络教育在使用频率的排名上最低,均值仅为1.68。因此,加强远程教育体系的应用和宣传,帮助青年享受更多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应该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途径。

(四)深度

深度是反映青年对新媒体依赖程度大小的量度,主要从情感投入多少、参与的复杂程度、缺失的反应程度等方面来判断。

调查显示,青年在新媒体上的花费相对比较理性。51.3%的人每月平均消费在网络上的费用不足30元,49.2%的人每月平均消费在手机上的费用不足50元。平均每月花费在网络和手机上的费用在100元以上的分别只占6.8%和12%。

从参与的场所看,宿舍是青年的主要上网场所,56.9%的被访者在宿舍上网;家里和学校的机房、图书馆等也是青年上网的重要场所,提及率分别是44.3%和21.0%;通过网吧和移动上网的分别为12.1%和12.5%;通过亲戚或朋友等其他场所上网的比例相对要少一些。这说明目前网络资源和基础实施建设比较完善,基本满足了青年的新媒体接触需求。

从青年对新媒体的重要性感知来看,有七成以上的青年认为生活中如果没有了网络和手机,他们将“受到一定影响,甚至不能容忍”,认为“有点不习惯,但能接受”的网络和手机占有率分别为24.8%和19.0%,选择“基本没有影响”的被访者只有3.6%和3.9%。同时,在对“一上网或使用手机我就控制不住时间”的选择中,有35.9%的学生表示非常赞同,有30.9%的人表示比较赞同。可见,使用新媒体已经成为目前青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

表4 青年对新媒体重要程度的评价

从深度上来说,虽然青年对新媒体的花费比较合理,场所也较为固定,但依赖性却非常突出,情感上涉入较深、结果影响深远,即为深度深。这说明以手机和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交互信息传播模式,它的存在影响甚至改变着青年一代的生存状态。尤其是部分青年对新媒体的过度沉迷,也提醒我们应该及时地进行教育疏导和心理干预,减少对虚拟空间的依赖,引导他们合理的使用新媒体。

四、结论与展望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青年与新媒体处于一种“共生”的互动状态,即新媒体极大地影响青年的成长,而青年又不断地推动着新媒体的发展,其中,新媒体对青年的影响是主要的和持续的。

一方面,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因为其海量信息发布、数字技术应用和充分互动的特征,为青年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和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调查显示,新媒体中的互动形式是目前青年使用并获得满足的主要手段,但青年在互动中的满足存在着较大的内容程度上的差异。总体而言,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带来了一些令人困扰和担忧的问题,但其独特性和其形成的全新传播氛围在协助青年的成长、培育青年的学习,开发青年的自身价值,训练青年分析、判断、评估、批判以及帮助他人的能力,并积极、自主地找寻并享受来自他人的帮助和情绪、心智上的理解与支持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与其主要用户群——青年的成长也是分不开的。青年在其成长过程中选择和淘汰媒介,并在使用过程中适应媒介,成为媒介固定的用户群,能够促进媒介的稳步发展和壮大。无论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还是美国互联网委员会(UnitedStatesInternetCouncil),每年进行的网络和手机发展状况调查,均显示在不同年龄段的群体中,青年的数量总是最大的群体,在新功能推出之初,响应最积极的也是青年。因此,新媒体时代更需要传播者对青年的选择与使用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受众的喜好和预测他们的行为,使新媒体的产品和内容为青年的需求而“量体裁衣”。

新媒体的发展和青年的成长在多个层面存在相通之处,并始终处于积极互动、彼此依赖、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青年的新媒体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对青年新媒体素养的研究是媒介化生存的必然要求,实现青年与新媒体的良性互动,必须要坚持辩证、全面、多维的分析视角,才可能得到更加深刻、清晰、准确的认识。

注释:①“新媒体”一词最早出现在1967年,由美国CBS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在EVR(Electronic VideoRecording电子录像)商品开发报告中首次使用。在这份报告中,新媒体,用以指代和传统印刷媒体不同的、基于电波和图像传输技术的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样态。

参考文献:

[1] 廖详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5):122.

[2] 蔡帼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的出版社,2004:193.

[3] DonF.Faules,DennisC.Alexander,Communicationand socialbehavior:asymbolicinteractionperspective[M]. AddisonWesleyPub,1978:15-22.

[4] 王贺新.布鲁默“符号互动论”与传播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2007:49.

[5]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7月)[D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www.cnnic.net.cn,2015-7-22.

[6] 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D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www.cnnic.cn,2015-6-3.

[7] 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D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www.cnnic.cn,2009-2-19.

[8] 许灿荣,徐喜春.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J].青年探索,2015(1):19.

[9] 迪克(荷).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M].蔡静,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0-110.

[10] 刘连喜.新媒体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1-27.

[11] 吕巧平.媒介化生存[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83.

[12] 蒋颖.新媒体环境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思考[J].新闻界,2015(11):64.

[13] BreadKW,WolfEM.Modificationintheproposeddiagnostic criteriaforInternetaddiction[J].CyberPsychologyand behavior,2001(3):377.

[1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4.

[15] 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20-241.

[16]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76.

[17] 戚攻.社会回应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9.

[18] 彭兰.数字媒体传播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148.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006-03

作者简介:刘庆庆(1981—),女,湖北宜昌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青年新媒体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