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计划”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6-12-27刘劲吴谨吴雪垠朱磊王文武
刘劲++吴谨++吴雪垠++朱磊++王文武
[摘 要] 笔者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出发,以“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试点,针对现有人才培养工作无法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一问题,加强与企业合作,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践证明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性提高。
[关键词] 产业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135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255- 01
1 引 言
从2010年开始,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湖北省教育厅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分期分批在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中遴选建设100个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同年,69个专业进入首批“产业计划”。笔者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幸于2010年获批,并于2011年招生。“产业计划”班的学生都配有指导老师,笔者担任其中一名学生的指导教师。
目前,已培养了两届“产业计划”学生,本文将根据这些经验与体会,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2 教改的内容
在此背景下,我们应以“产业计划”的实施为契机,结合已有的成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改主要内容包括:(1)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目前,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不能有效对接,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甚至影响到我国的经济转型。学校和企业若能联合培养人才,培养出的毕业生一毕业就是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因此,近些年来,校企联合培养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2)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较弱。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一到公司,首先还是必须参加培训,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否者无法上任。而且需要的培训时间较长,甚至数月。这也是一直被社会所诟病的一个问题。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国家对创新特别重视,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鼓励创新,出台了很多利好政策。大学生如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有能力解决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新问题,抓住机会,必能获得成功。因此,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同时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3)课堂教学方法的分析和探讨。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企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高校则要为大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给学生打下扎实理论基础的平台。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便于打下扎实基础。
3 主要措施
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对复合型“产业计划”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采用调查总结法、分析比较法、专家咨询论证法等手段与方法,明确市场需求与专业建设发展方向,了解学生时代特征与教师困惑,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新机制。目前,高校不少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是工程经验不够,没有进过企业。如果能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和企业提供的横向课题,指导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科研课题,那么就可以在实际课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武汉,苏州等地与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学生有了实际动手机会,学习热情很高,甚至连续一个月待在公司加班加点。目前,这一经验也在全系推广,本系学生也能获得这样的机会。(2)“产业计划”班的基础理论课时相对较少,基本都在大三学完。教师需在较少课时内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抓住重点、基本点、难点,对这些内容精讲;而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这方面,还可鼓励教师多参与教改项目,多发教研论文,有利于教师利用学术平台进行教学交流。而学生必须在课前完成预习,教师才能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本专业也在培养方案上下了功夫,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也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特别是青年教师。青年教师需利用目前好的政策,如“青年教师下企业”等项目,深入企业,积累工程;或者利用出国机会进修,提高科研经验。笔者也利用一些好的政策和机会,走出去,提高了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聘请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来学校作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联合培养学生。邀请国内外名校的院士来学院作报告,学术交流,国内教学名师来学校作报告,搞好教学交流,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科研以及教学水平。目前,本专业在这方面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4 结 语
本文对“产业计划”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验,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道路,给出了三条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