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狼图腾》的画面镜头对生态主题的突显与深化
2016-07-14姜雪丽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姜雪丽[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电影《狼图腾》的画面镜头对生态主题的突显与深化
⊙姜雪丽[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电影《狼图腾》虽然遮隐了原作中的草原退化这一恶果,并赋予故事一个诗意的结尾,使得批判反生态力量的力度大为减少,但是影片立意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的主题还是在一组组近景远景镜头的交替使用、一个个象征性镜头的巧妙运用中得以突显和深化。
关键词:《狼图腾》镜头生态
由让·雅克·阿诺导演、冯绍峰主演的电影《狼图腾》于近期被搬上荧屏,这部电影改编于姜戎2004年的同名小说《狼图腾》,影片删减了姜戎在小说中过度强调的狼性崇拜,着意于从生态的角度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影片遮隐了原作中草原退化这一恶果,并赋予故事一个诗意的结尾,使得批判反生态力量的力度大为减少,但影片旨在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的主题还是在一组组近景远景镜头的交替使用、一个个象征性镜头的巧妙运用中得以突显和深化。
一、近景镜头与远景镜头的交替运用
电影通过镜头语言向观影者传递信息,而一个镜头的可理解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类型或长度。近景镜头离被摄物较近,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镜头所暗示的意义比较多,这样一来供观影者自由解读的空间就相对较小,观众被摄影机引向一个特定的解读,这种近景镜头往往按照人们审视周围事物的视线习惯,真实客观地再现环境、叙述情节、刻画人物心理等。与此相反,当镜头拉远,客观性就越强,观众在对情景意义的理解中参与就越充分,此外,在远景镜头中,由于镜头离被拍摄物比较远,画面效果就会显得开阔悠远,这种远景镜头可用于展现剧情中辽阔的空间和壮丽的自然景色、交待环境和气氛、创造某种意境。
电影《狼图腾》中有大量近景镜头与远景镜头的切换使用,在这两种镜头的切换中,影片中所蕴含的生态主题得到展现。在影片的开始,出现了一系列远景镜头与近景镜头的交替使用,形成一个这样的画面序列:热情澎湃的知青,场面拥挤,在他们的神情中,充满了对大草原的向往、对未来的一腔热血;辽阔的大草原,整个画面色彩丰富而纯净,青草嫩黄,苍茫无边的雾霭洇开了天地的交界线;陈阵与杨克在车厢内,情绪激动,神情兴奋,车内气氛热烈。俯拍,逶迤蜿蜒的长城伏于连绵无尽的青山之脊,整个画面弥漫着绿色的山岚,陈阵、杨克等知青与车窗外驰骋的蒙古小伙打招呼。草原夜幕降临,一朵紫霞晕开,深浅不均地涂抹在天空上,画面安静而美丽。车内夜晚场景的近距离展示。再次全景拍摄大草原的面貌,整个画面被分割成草的嫩黄、天空的湛蓝、云丝的洁白,让人毫不怀疑这里就是人间圣地。随着汽车的缓缓驶入,镜头拉近,人物进入草原,故事展开。一个个远景镜头向观众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圣,同时镜头的主观性很强,并未添加偏好性的解读,将对自然之美的体味全都交给观影者,当观众一次次感叹自然之美时,切换近景镜头,摄影机转向人群活动,以平面构图真实地再现知青们的狂热,把观众从对大自然的惊叹中,拉回到对故事的倾听和解读中,在这样一远一近镜头的交替使用中展开故事,透露着叙事的生态主题的方向,在两种画面的参照中,引起观影者的思考。
这种近景镜头与远景镜头的交替使用不但对生态主题的引入和突显起到关键作用,还对指控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所犯的罪行,对思考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秉持的“人类中心”理念,提供了极其沉重的视觉警醒,从而深化了影片的生态主题。在电影进行到96分钟的时候,有这样一组镜头的切换:先是一个近景仰拍镜头,吉普车上,两个猎手端着枪支正在瞄准射击;随着两声枪响,镜头切换成远景拍摄,两只全速奔跑在草原与天空相接线上的狼应声而倒。这两个镜头极短,但产生的震撼效果和悲伤氛围却极其显著和浓烈,近景镜头中那两支势在必得的枪管和人类傲慢的野心,与远景镜头中茫茫天地间的两只亡命之狼,形成强烈的对比,愈见前者之强大与后者之渺小,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在这组镜头的转换中被集中表现,影片的生态主题也在这矛盾的集中表现中得到深化。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影片《狼图腾》中还有多处,共同表现了电影的生态主义立场。
恩格斯认为“自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影片《狼图腾》中近景远景画面镜头的交替运用,便使得观影者真切目睹“我们常见的生产行为”对自然的破坏性后果,从而引起“控制”这种行为的思考,激起人们的生态意识。
二、象征性镜头的运用
象征性镜头往往是对人物某个局部或者某个物件、某个景象进行特写或大特写,表达出一种象征性含义。这种镜头经常出现在电影开场,一般是作为整部电影的转喻,是整部影片叙述的总结,而用于影片结尾处时,则是用来结束故事的叙述,构成了叙事封闭性的尝试,它的寓意使电影拥有了一个有意义的、建设性的和具有提示性的结尾。象征性镜头的表现功能远远大于再现功能,在含蓄中创造出化雪无痕的艺术境界,电影《狼图腾》的开场镜头:暗夜黑山,半轮明月从山后缓缓升起,散发出幽蓝的光芒,几丛浅蓝的云静止在空中,一头孤狼沉默地静坐在皓月中,又沉默地离开,画面宁静而神秘,隐约带有绵荡于空的悲伤,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也为整部电影提供了沉重而开阔的叙述环境,于隐秘中暗示影片主题。
电影《狼图腾》的结尾部分,连续运用了多个象征性镜头,这些象征性镜头的使用,使影片的生态主题变得看似隐深实则明确。如小狼与陈阵对视之后转身离开,奔驰在茫茫草原之中,直至身影消失,这个镜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就像嘎斯迈所言,“它属于腾格里”,人类种族灭绝式的屠杀或者满怀爱意的圈养,均不能阻止草原狼奔向自由、奔向“腾格里”,镜头中小狼奔跑得义无反顾、自由自在,留给人们的是对自己行为的沉思。恩格斯曾论及过人“对自然的支配”,但岩佐茂根据恩格斯本人对自然的支配问题的解释,认为恩格斯所说的“支配”并不是“人对自然的支配”,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控制”。人可以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作为关系一方的人只能对其自身进行控制,而对于另一方的自然,人则无法彻底控制,因为自然本身是复杂多样的,人充其量只能控制其中极小的一部分,甚至连由人利用自然而产生的人化自然也无法做到彻底控制,人往往只有在付出惨痛的代价之后,才能正确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狼的身影消失在草原上之后,陈阵看见天空中出现一朵形似草原狼的白云,它呈现出飞翔的姿态,酷似正飞向“腾格里”,这也是一个象征性镜头,人与狼、人与自然的斗争,究竟谁是胜方,毋庸评判,在满怀草原智慧的毕利格老人那里,在公正的“腾格里”那里,在客观的生态平衡规律那里,自有定论,云朵飞狼的定格,使观影者在沉思中体味到大自然的博大与纯洁,从而不得不反观自身。最后,陈阵满眼含泪,动情不已,微笑逐渐浮上嘴角,这是整部影片最具象征性的镜头,在他的眼泪中,有对小狼的不舍和骄傲,有为人们灭绝狼群、枪杀天鹅、毁坏草原的愤恨和愧疚。而他的微笑,是为小狼得以重返自然而高兴,但更多的是一个如梦幻泡沫般的乌托邦——草原狼毕竟没有死光,他似乎在最后一只草原狼那里找到了大自然得以如旧的可能性,也得到了一种慰藉,但是在那个微笑中,又有着苦涩的味道,他仅仅只是保护了一只狼而已,整个大自然、整个生态环境,还是处于危险之中,并且无解决策略。
这些象征性镜头,使影片结尾意味悠长,特写、大特写镜头定格在空中飞狼身上、定格在陈阵面部上,带有极强的客观性,透露着叙事的方向和意义,引导着观众进行生态主题的思考,所以,这种含蓄的象征,看似将影片主题隐藏了,实际上是以郑重其事的方式展示并突出主题,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电影天生就是意识形态机器,它能够天衣无缝地将观众缝合进它的叙事,使观众思考和审视它所表达的主题与思想,而不同镜头的巧妙运用就是这一缝合行为的工具。可以说,近景镜头与远景镜头的交替使用、象征性镜头的多次运用,使得电影《狼图腾》的生态主题得以突显和深化,弥补了影片删减原著生态恶果所导致的批判力度不足的弊病。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2]苏珊·海沃德.电影研究关键词[M].邹赞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47.
[3]岩佐茂.环境的思想[M].韩立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38-140.
作者:姜雪丽,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