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诱导下的成长历险
——米歇尔·图尼埃《阿芒迪娜或两个花园》赏析

2016-07-14胡明华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曲阜273165

名作欣赏 2016年15期

⊙胡明华[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73165]



自然诱导下的成长历险
——米歇尔·图尼埃《阿芒迪娜或两个花园》赏析

⊙胡明华[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在米歇尔·图尼埃的短篇小说《阿芒迪娜或两个花园》中,“阿芒迪娜”和“两个花园”都是具有哲理寓意的,这两个形象都体现出“卢梭主义”中“自然与文明的冲突”以及“返回自然”的倾向。阿芒迪娜主动在一堵墙后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或另外一种生活,这一行为其实就是自然诱导下的一次成长历险。

关键词:《阿芒迪娜或两个花园》自然成长历险“卢梭主义”

20世纪法国当代文坛大师米歇尔·图尼埃(Michel Tournier,1924—2016),于2016年1月18日去世。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随即发表了一份声明,他盛赞图尼埃是一位“巨人”和“伟大的作家”。图尼埃在1967年出版了《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当年即获得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970年,图尼埃凭借以二战为背景的小说《桤木王》获得了法国文学界的最高成就“龚古尔奖”。除了创作严肃的文学作品,图尼埃也花费了不少精力在儿童文学上,由于他坚持以简洁明澈的风格来写作,其作品颇具哲学意味,使他在这方面也拥有众多青少年读者。以童话短篇小说《阿芒迪娜或两个花园》为例,其灵感来自形而上学却令六岁的小孩都无比着迷,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评论界对这篇童话小说还鲜有专文的评论和鉴赏,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这篇童话小说的赏析,使更多的读者能够认识和了解这位法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并一窥其创作特色。

《阿芒迪娜或两个花园》收录于米歇尔·图尼埃的短篇小说集《大松鸡》。在接受访问的时候,图尼埃曾说过:“《阿芒迪娜或两个花园》是我最好的作品之一。”《阿芒迪娜或两个花园》只有几千字的篇幅,为何作家会有这样高的自我评价呢?《阿芒迪娜或两个花园》表面上看来很像一篇儿童文学。它通过一个十岁小女孩的日记,记述了她对一只母猫怀孕与生小崽子的观察,以及她如何不满足于待在自己家的花园里,而要爬过墙头去探看另一个神秘花园的故事。这篇小说虽然内容简单,其实却大有寓意,而且它就是以其寓意的多重性而成为法国文坛上一篇闻名遐迩的佳作。针对这个小女孩爬梯子越墙这一情节,评论家就有好多分析。社会学家认为这里面有妇女解放的寓意,心理学家认为这表现了性的压抑与对墙外的性关注,哲学家则把它视为超越的象征等等。

而在笔者看来,阿芒迪娜跳墙的这一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一次成长的历险。她从自己所熟悉、生活过的花园跳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花园,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其实是跳入了一个自我发现的世界。而且,阿芒迪娜在决定跳墙之时就已经开始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价自己的此次行为。“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相信如果爸爸妈妈对我的计划有所觉察,他们一定会用各种办法制止我去实现。我将要做的这件事是很不光彩的,我自己也深感羞愧。”由此可以看出,她知道自己跳墙这一行为是与文明社会的行为规范相抵触的,是与父母对她一贯的教养原则相违背的。虽然隔墙的花园并不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地方,但对于阿芒迪娜这样一个在文明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孩来说,却足以构成一个“禁区地带”。因为从没有人在那所花园里出入,阿芒迪娜的这次行为就演变成一次尝试和冒险。墙外的陌生花园对于阿芒迪娜的诱惑犹如知识树上的禁果对于亚当、夏娃的诱惑,让阿芒迪娜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大胆地选择了冒险。她的这一行为就如亚当和夏娃迈出了人类成长的第一步,是一个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新开端。

当阿芒迪娜跳入那个陌生的花园时,她发现花园里的一切事物都令她感到新鲜而兴奋。“我只看见一大堆杂乱的树木,一片矮矮的树丛,荆棘、盘在地面的杂树、莓树、高大的蕨类植物以及一堆我不认识的树木都混杂成一团。”“这里的草高到我的鼻子。”“大朵大朵的奇花抚摩着我的脸颊,它们发散出胡椒与面粉的气味,一种很柔和但同时又使人有点透不过气来的气味。这里虽然一片凄凉黯淡,却弥漫着一种宁静而凄凉的美。”这个陌生的花园就像一片有待开拓的处女地,它虽然凌乱、荒凉,没有秩序,却充满勃勃生机。与“爸爸”那个打扫得干干净净、修饰得整整齐齐的花园相比,这里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呈现出一片慵懒的景象。在这里,泛神论者普遍认为的“风有灵,草有性”被这个十岁的小女孩捕捉到了。这个荒废的花园里所有的一切因为长久没有沾染人工痕迹而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它对阿芒迪娜的心灵产生了一股极大的吸引力,使她对这个园子里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敬畏之心。面对这些陌生的事物,她很难判别“这是好是坏”,“也许可以说,它既是好的也是坏的”。文明社会的要求与自然的渴望第一次在阿芒迪娜的思想中形成了矛盾冲突。从一个小女孩的自然本性来看,她觉得园子里的一切都不受束缚,弥漫着自由自在的气息,这固然是好的。但从她所接受的父母的熏陶来看,她又隐隐觉得这个杂乱的花园代表着一种罪恶的诱惑,里面或许有种种危险存在。“我当时想,如果早知如此,我就不至于敢跳进这个原始的林子,在这里面肯定爬满了癞蛤蟆与蛇。”但当她深入这个花园之后,她渐渐地意识到这个花园才是她内心所需要和渴望的。

阿芒迪娜作为一个小女孩其本身就可以说是“自然”的一种象征。因为她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家庭的庇护下,所以她很少接触社会,也很少受到文明的浸染,虽然她在父母的影响下已不自觉地接受了文明社会的一套行为规范,但年龄尚幼的她尚未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在内心里,她还是顺从自己的自然本性,寻求着一种不受任何拘束、奔放浪漫的生命方式。另外,阿芒迪娜所跳入的这个陌生的花园其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状态下女性的象征。花园因其色彩缤纷的美丽和宁静浪漫的气质往往被用来形容女性。作为一个女孩,阿芒迪娜用女性的细腻和敏感来体会花园的温馨与浪漫,因此,花园里的一切格外地让阿芒迪娜觉得亲和。在这里,她的身心感到极大的舒展,情绪也是极为复杂的,她一会儿感到忧郁,一会儿又感到一种巨大的欢乐。这些情绪的变化都是起因于阿芒迪娜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在这个与世隔绝的花园里,一切事物包括小亭子、爱神丘比特的雕像,还有小猫卡米夏都是安静沉默的,仿佛他们都在分享同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有点儿忧郁而又温柔美妙。阿芒迪娜静静地感受周围的一切,以一个女孩所特有的敏感和温柔,以这种虔诚而专注的态度表达她对自然的膜拜和敬畏。她在这个花园里找寻到了卢梭认为无处不在的上帝,上帝“不仅存在于旋转的天上,而且还存在于照射我们的太阳中;不仅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存在,而且在那只吃草的羊的身上,在那只飞翔的鸟儿的身上,在那块掉落的石头上,在风刮走的那片树叶上,都存在着。”

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与自己的童年时代告别,意味着开始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用成人的道德标准来规范约束自己。成长的过程既是主体性愈来愈明显的过程,又是愈来愈认识到其客体局限性的过程。因此,成长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的喜悦与挫败,其中滋味是复杂而又隐秘的。阿芒迪娜在这个陌生花园中的感受就是成长过程中的典型心态。在这里,她蓦然获得了一个崭新的自我,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自然的自我”受到成长过程中外在的触发而忽然苏醒了过来。

如果说那个陌生的花园让阿芒迪娜找到了自然的真我,那么家里的那个熟悉的花园则让阿芒迪娜感到了种种束缚与不便。在父母布置的井井有条的家里,她也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给人提供了许多便利,如放置了一些烟灰缸供吸烟的散步者使用;家里的地板上了蜡等等,“这样做叫人放心”,但有时却感到不方便。她渴望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可供自己随意支配,这些都是她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合理要求。“现在,我每天起床比家里的人都早。起得早,我就可以在家里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至少我有一个钟头可以这样。因为爸爸妈妈还在睡,我似乎有一种单独一人生活在世上的感觉,当我听到爸爸妈妈房间里有起床声的时候,我心里就发愁,我早晨这点大好的自由时光就要结束了。我马上看到花园里又有一堆让我干的活。”从这些话可以看出,阿芒迪娜是多么盼望逃脱父母的世界而去寻求自己的天地。她跳入了一个陌生的花园,这个陌生的花园也是她自己寻求到的第一个着陆点。虽然它面积不大,却足以满足阿芒迪娜的好奇之心、放飞她的心灵,让她拥有自己的小秘密从而一点一滴地建立起自己的世界。

另外,作品中阿芒迪娜对母猫克洛德与小猫卡米夏的观察充满了一个小女孩的天真情趣,对小猫的关心和喜爱也体现了阿芒迪娜的情感世界开始渐渐丰富充实起来,如她给母猫喂牛奶的情节,还有通过她对母猫怀孕与生小崽的观察、根据怀孕与哺乳这两种现象来判别猫的性别等等,都可以看出她的女性意识已渐渐明显起来,她已经朦朦胧胧地对女性生命有了初步的体会和感受。虽然她还不知道爱神的寓意,但当她面对爱神丘比特的石头雕像时,她还是深受感动。这个全身赤裸的男孩低着他那满是卷发的头,脸上浮现出神秘而忧郁的微笑,他让阿芒迪娜从另一个角度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形象,唤起了阿芒迪娜对异性的好奇心,这也是她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环节。虽然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有阿芒迪娜对自己外貌的描述,但两者所蕴含的意义却是不同的。开头是这样描写的:“我有蓝色的眼睛,鲜红的嘴唇,玫瑰色丰满的脸蛋,像波浪起伏的金黄色头发。我名叫阿芒迪娜。当我照镜子的时候,我发现我有十岁女孩的样子了。这也不足为奇,我本来就是一个女孩,而且已经到了十岁。”这时的阿芒迪娜还只是一个单纯、无忧无虑的小女孩。结尾虽然也有同样的外貌描写,却笔锋一转:“但是,我不再像一个十岁的小女孩了。那我像什么?我举起手指朝着我鲜红的嘴唇,我低下我满是卷发的头。我以一种神秘的表情微笑。我觉得我像那个石雕少年。”这时的阿芒迪娜已成为一个怀有心事、多愁善感的少女了。小说最后还间接地暗示阿芒迪娜月经初潮的到来,从而直接地宣告阿芒迪娜已告别童年时代,步入成人阶段了。

在自然的陌生花园的诱导下,阿芒迪娜对自我的发现更深入了一步,甚至找到了自己的性别。到这里,我们似乎觉得阿芒迪娜已经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从而完成了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一步,但是为什么作者接下来又让阿芒迪娜飞快地逃离了那个陌生的花园呢?这是因为,虽然那个自然状态下的花园给了阿芒迪娜很大的震撼和感动,但这毕竟只是一次情感上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从世俗生活的角度来看,阿芒迪娜仍要返回她所熟悉的文明社会,因为经过了漫长的社会演变进程,人类已渐渐地习惯并依附于文明社会,而与原始状态下的自然生活渐渐疏离。这一特点在阿芒迪娜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她沉浸在宁静而忧郁的气氛中时,她忽然害怕自己不能返回到原来的花园了,在这时候,她本能地产生了一种孤独感和危险意识,这些是年幼的她暂时还无法承受的。她不可能像《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虚无境》中的鲁滨逊一样选择放弃返回文明社会而独居孤岛,因此,“我像发狂似的奔跑,树枝与野花击打着我的脸!”当阿芒迪娜又回到了童年时代的花园,一切是多么明净光亮,井井有条,让她感受到了这个花园的舒适与便利。这个童年时代的花园可以说是人类现代文明社会的象征,它虽然在某些方面牺牲了人类自身的多种本能需求,但它又实实在在地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实惠与方便,让人难以割舍。它同那个陌生的花园一样都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两种生活状态,一种是物质理性层面上的,即文明状态下童年时代的花园;一种是精神感性层面上的,即自然状态下的那个陌生的花园。现代人就在这两种生活状态之间游弋着,而图尼埃认为只有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求得平衡,人才能进入一个理想的生活状态。这也正是小说的题目取名为《阿芒迪娜或两个花园》的原因所在!

总之,这篇小说通过女孩在自然诱导下的一次成长历险来揭示了图尼埃一直关注的一个哲学问题,即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图尼埃作为法国当代“新寓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创作思想上倾向于表达对现代人生活的反思与忧虑以及对某些人文价值的理想与追求,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寓意颇有‘卢梭主义’余韵的气息”。自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18世纪发出了向往自然、返朴归真的强音之后,法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响应之声就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甚至扩大到了整个欧美。到了20世纪,由于物质主义的盛行,现代人的异化更为突出,在法国当代文学中,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厌弃,对人远离自然之异化的焦虑,对自然的崇尚与向往,也就表现得格外明显。图尼埃在他的第一部小说《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虚无境》中就曾对20世纪的“卢梭主义”倾向作了充满历史寓意与象征诗意的表述,他巧妙利用了《鲁滨逊漂流记》的题材与框架,对这部名著的故事与精神作了逆向处理,改变了鲁滨逊形象,让他在荒岛上放弃了回到文明社会的计划,而宁愿在大自然中继续过原始生活,使他从商业殖民主义的性质变成为否定文明、崇尚自然的卢梭主义的性质。图尼埃开始在自己第一部小说中表达这种精神倾向,到后来的短篇小说里又有了不止一次的流露。《阿芒迪娜或两个花园》即是其中的一篇。在这篇小说里,他之所以以一个女孩的成长历险为题材,就是因为成长本身即是人的自然本性与文明社会的一系列要求、规范相冲突、相对抗的过程。在阿芒迪娜身上自然与文明相对立的因素就体现在她对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花园各自不同的感受与体会上。虽然图尼埃向往和追求人类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活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排斥和否定人类在文明状态下的生活方式。在这篇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观点和意图所在,即如果人类只选择两种生活状态中的任何一种,就会承受着分裂的痛苦。如当阿芒迪娜返回到童年时代的花园,进了自己的小房间时,“我哭了好久,哭得很厉害,不为什么,就这么哭”,这其实就是一种分裂的痛苦,即文明社会的生活状态与自然的生活状态相分裂的痛苦。阿芒迪娜下意识中认为陌生的花园是好的,但实际生活中,她又需要有一个家里的熟悉的花园,这种冲突应该怎样解决呢?年龄尚幼的阿芒迪娜只能把这种复杂的情绪通过眼泪宣泄出来,因为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参考文献:

[1]柳鸣九.铃兰空地上的哲人——米歇尔·图尼埃印象记[J].世界文学,1990(1).

[2][法]卢梭.爱弥尔(下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柳鸣九.色彩缤纷的睿智——“新寓言”派作家图尼埃及其短篇小说[J].当代外国文学,1998(1).

[4]图尼埃.皮埃尔或夜的秘密[M].柳鸣九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作者:胡明华,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