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然散文《生命三部曲》:女性生命意识和生存方式

2016-07-14李水兰吉安市第二中学江西吉安343000

名作欣赏 2016年15期
关键词:外祖母安然死神

⊙李水兰[吉安市第二中学,江西 吉安 343000]



安然散文《生命三部曲》:女性生命意识和生存方式

⊙李水兰[吉安市第二中学,江西吉安343000]

摘要:人为什么要活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如何面对生、老、病、死这样的生命形态,在参悟到生命形态的规律后,人又应该怎样生存?本文通过思想研究的方法解读安然散文《你的老去如此寂然》《哲学课》以及《亲爱的花朵》,意图通过安然特有的女性生命意识和生存方式解答困惑,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然散文思想研究生命意识生存方式

文学始终是人类重要的生存方式之一,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文学,语言就会偏枯了,文明就会偏枯了,人性也将随之而偏枯。因而,只要人类存在,文学就不会消亡,它将随人类生存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并反过来又作用于人类存在,涵养着人类本性。①安然选择散文形式,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亲切、温柔的叙述方式叙述生命、生存、疾病、死亡,在参悟到生老病死的规律后,她尝试着追求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安然自言《你的老去如此寂然》《哲学课》以及《亲爱的花朵》为“生命三部曲”,在我看来,此三文写作时间的先后,也正印证着安然人生的境界递进过程。这就为我以思想研究的方式解读安然散文中的女性生命意识和生存方式提供了可能。

体悟生命

生老病死是一个重大而永恒的哲学命题,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探讨它,安然试着用散文《你的老去如此寂然》来解答生、老的茫然与无措。她以第一人称叙述,除了凸显亲切和真实外,更多的她想通过“我”来阐释人类生命形态的普适性价值。所以认识“我”至关重要。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②相传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传统上对这句话的阐释,是劝人要有自知,明白人只是人,并非诸神。人往往对别人品头论足,而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作为一个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人文心灵作者来说,急需解答生命的密码,诉求认识自己,解答活着和之所以活着的意义。《你的老去如此寂然》极尽各种记叙方式:顺叙、插叙、倒叙、补叙,但写作技巧高超,衔接巧妙不着痕迹。用特有的亲切的温柔的语调和温暖人心的语态叙述。采用蒙太奇剪辑手法,十一个镜头依次放映。

作家象征性地用长镜头交代了外祖母的糊涂身世,不准确的出生年月、不准确的出生地,模糊记忆下留下小小的个子、温柔的性情、眉清目秀的面貌。意在凸显外祖母的平凡不起眼,就如随处可见的平凡的你或平凡的我或平凡的他。平凡的意义在于跳出了个体、跳出了主观,是一种极客观的存在。“外祖母”既是安然散文中的主人公,也是人类的一个缩影,为了呈现生命形态的普适性,在安然的意识中,“外祖母”=“我”=人类。如作者在结尾不经意地提醒道:“这些字,不是写给外祖母看的,只写给不小心碰到的你看。”③于是,“我”踏上了认识“我”的征程。

认识自己是一个极艰难的过程。作者由心疼入笔,用特写镜头极尽细致地刻画外祖母的体格特征:骨骼和皮肤之间没有哪怕一丁点肉、扭曲的血管、白白脆脆的表皮、皮肤上的色斑寿斑、枯硬的四肢、无牙的瘪嘴、肥厚光亮的下巴、铜菊般的脸、枯草似的稀稀落落的白发。镜头放大再放大,重点对准外祖母的眼睛:木鱼似的眼珠、塌陷干枯的眼窝、收缩的眼角、黄豆大小的眼睛。就是这双睁着一动不动的眼睛让你见证外祖母已老去,又因为这双眼睛偶尔动一动告诉你外祖母还活着。就在活着与老去中,作者细细地、慢慢地、柔柔地讲述着生的意义,悄无声息地潜移默化地拉你进行一次生的洗礼,细腻、深刻、入骨。

认识自己是庄严的也是痛苦的。对老成只剩一副躯壳、一具木乃伊的外祖母,“我”举行了一次顶礼膜拜似的庄严的礼仪。舅舅家的老狗、屋前不远处的野树、叫得快断气的知了可以作证。此刻,外祖母就是自己。当认识到未来的某一天自己就是这般模样,镜头对准了一双爪子,这双接纳又送出过蓬勃生机的手,是一双毫无生机的老手。一时之间,“我”认识不清,接受不了,有些害怕,生出悲悯;一时之间,“我”寄托了哲理的思考,沉浸在灵魂丰满与枯萎的躯体不匹配的痛苦中难以自拔。

面对未来的木乃伊的自己,“我”在虚幻与现实中穿梭,“我”奋力地抗拒:虚幻中“我”是外祖母,敏感地抵触老;现实中“我”是“我”,粗糙的杉木条子会扎伤手。为了证明“我”不是“我”,“我”在特写镜头下,陈列了“我”所有的资本:肌体饱满、有光泽、有弹性,青色的血管清晰透明,体温不高不低,头发浓密闪光泽,一切的一切证明“我”是年轻的。甚至“我”的眼神与黄豆大小的浊眼相比,还闪着知性的光辉。除此之外,“我”还竭力挖掘出最有力的证据:“我”的血缘一部分来自外祖父,证明眼前的木乃伊绝对不是“我”。

认识自己很难。强大如外祖母:童年被卖,她在夹缝中顽强成长;中年丧夫,她像母鸡保护小鸡似的坚守、拼搏。尝尽生活千般苦,历经身世万般辛,淌过舆论层层海,她依然屹立不倒。外祖母不仅躯体力量强大,精神力量更强大。从小到大,她总能及时地给“我”遮风挡雨,顺风顺时地给“我”提供精神慰藉和精神滋养。外祖母面对自己的衰老,选择了逃避。“我”面对自己的衰老,选择了惆怅和尴尬。

在现实面前,在自然规律面前,思想睿智的“我”想侥幸地开个小差,想为积极的生命态度发个言,一厢情愿地认为精神的足够强大可以战胜一切,包括老去这个铁的事实。

但是,再强而有力的抗拒,在自然规律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我”清醒地意识到:眼前的木乃伊就是“我”。这是无法用意愿、意志改变的铁的事实,“我”只好选择坦然面对。当心平气和下来,当认识回到正确姿态,“我”极清醒极理智极准确地观察到了:“我”有了色斑,有了皱纹,长发长得慢了,眼神不再单纯了,牙齿有了洞了,记忆不再灵光了。“我”用心聆听仔细体味:自己慢慢地、寂无声息地、连贯地、不由自主地、点点滴滴地老去。

正确地认识“我”自己,“我”惊喜地发现:美丽是“我”,年轻是“我”,顽强是“我”,知性是“我”,尴尬是“我”,衰老是“我”,丑陋还是“我”。这些都是“我”美的体现。过去是“我”,现在是“我”,将来也是“我”。除了接受别无他法。

终了,“我”向自己行完膜拜之礼后,获得了生、老的密码。怀揣着生命这个永恒的哲学命题,轻松踏上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征程。

追寻生命

佛说:人生来就是受苦的④,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地狱到底什么模样?因人的身世、经历、修养、环境、喜好不同而不同。安然的地狱是一堂哲学课,常规的课堂流程:预习、上课和下课。死神是老师,人类是学生。死神守护着地狱,他太狡猾,他知道人类都喜欢天堂不喜欢地狱。所以他总是在人类意想不到的时候悄悄地打开地狱之门,让人防不胜防地轻松地掉入地狱,任由突兀的人类在地狱中锻造与历练。

死神郑重其事地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经历死。然后死神给“我”注射了一种类似绝症的毒汁,扔给“我”一封战书头也不回地走了,任由“我”打败人类的狂妄与自大,任由“我”展现人类的渺小与卑微。甚至“我”已变得虚弱不堪,死神都不肯放过“我”,不断地在“我”身旁演绎死的惊心动魄,先是危及健壮的兴致勃勃的同房病友,后是惊扰“我”的母亲。直到把“我”惊吓到敬畏他不敢触碰他,完全丧失言及他的话语权。至此,作为一个“病中之人”,“我”开始敬畏死神,敬畏延续生命的躯体。“我”像四十岁的鹰一样,飞过山顶,爬上悬崖,独自一人,闭关修炼。“我”竭尽全力击落旧喙,用新喙把旧趾甲拔掉,再用新趾甲把羽毛拔掉。“我”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等候新羽毛的长成,以换取新的生机新的生命历程。期间辛苦,不能与外人道也,“我”怕一松口,泄了“我”的元气,所有修炼的成果前功尽弃。“我”必须全力以赴才能战胜死神,“我”知道死神注射的毒汁已经给“我”的肉体加上了枷锁,给“我”的灵魂带上了镣铐。“我”必须像凤凰一样义无反顾地投身熊熊大火,忍受肉体的巨大痛苦和轮回才能涅。面对重生后的“我”,死神只好无奈地放“我”下课。

课前热身:亲人面临生离死别之危。毫无准备,也毫无防备,真人真事,有图有真相:弟弟出车祸了,人事不省,病危通知需家属签字。这在任何家庭都是惊天动地的事,坚强如山的父亲瞬间被打垮,变软弱变僵硬,母亲泪流不止,虚弱矫情哀怨。久远亲人的死是一种生命仪式,“我”能从容面对朝夕相处的至亲之人的“濒死”,“我”除了痛苦就是伤悲。死神在一旁笑看“我”的应对。灾难有时是最好的助长剂,“我”一夜之间成长,由依靠成为被依靠。毕竟毫无过渡,虽然“我”招架不住,但“我”可以竭力挽救,尽管神秘色彩浓烈:“‘半仙’给了一小撮茶叶,用粗糙的红纸包了,我捧出茶叶像捧着救星,且就相信一回科学之外有圣手吧。茶叶只够泡三次,一天一次,不泡时放病人枕下压着。”当然此法有待争议,且理解为生病乱投医吧。死神旁观到“我”这个主心骨的慌乱,诡异地走了。

为了检测预习,为了新课导入,死神还原了两个情境:“我”的两个知己,一个没了弟弟,一个没了父亲;同龄人离世,办公室的同事离世。死神离去的同时顺便抹去了死者生的痕迹,迅速地让生者在阳间销声匿迹。面对强大的死神,人们选择了恐惧、失语、回避。面对强大的死神,人们都无心无力地躲进了沉寂中,而“我”懂得了不去触碰。倒不是“我”也怕了死神,而是怕扰了朋友心的宁静。正当死神看“我”进退两难时,“我”在外祖母的葬礼上举行了一次庄重又礼性的、优雅又从容的、对人世对生命充满感恩之情的“谢世”仪式。死神惊叹不已,赶紧进入上课的正题。

课后,“我”远离了威胁走近了光明,“我”已能嗅到花香的味道了。“我”已经领悟哲学的课堂,那是死神为人类身体特意设置的,是关于病、死两大内容的。用心安妥灵魂,看破生、老,直面病、死,至此,鹰已完成涅,凤凰浴火重生。在有关生命的人生大课上,“我”毕业了。“我”睁眼一看,回归了童年,回归了本真,回归了本我,回归了亲爱的花朵中。

实践生存

审美化生存与生存审美化⑤,这是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安然以特有的女性角度尝试理想生存的践行。

人类通过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现实世界炼狱般的锻造和历练,终于找到了本我即真我。“我”俯身之前根本无暇关顾的“它世界”,惊喜地发现:微微带雨的梨花含情动人;一只白鹭,驮着天空在湖上飞;一朵莲身上,托付着“我”的前世今生;就连平日里厌烦的尘浊恶声,也充耳不闻了。“本我”不同于“私我”,它是澄澈透明的,不沾染一星半点尘世的污浊,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始基,是一个成年之后,仍然持有不断成长的灵性。“我”飞翔于日常之外,打破生命的界别,于惯常所见的事物中领略新意和大义,从而最大限度地葆有己身生命的新鲜度。在慎独中,⑥作者不止一次提到慎独的状态:要独行,切记,切记;避人,悄悄地坐于桃树下,让心儿静下来,再静下来。慎独是一种修身的本真方法,是作为普通人也可以通天人之际的转化性智慧。这种智慧和生存状态是我们每一个人,不论老幼、贫富、聪明或愚蠢都可以得到的赐予。慎独,犹如给本我蓄水,让“我”的本性越来越多,已达到“我”不仅可以潜沉得很深,也可以推己及人、推己及物得很远。

在慎独中,“我”由俯身“它世界”到融入“它世界”,这是体知⑦:在花朵里,“我”能洞悉江山无限的情怀。体知是融入“它世界”的方法,就好比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主体的自我意识的呈现,必真而不假,必诚而不伪。体知的了解、甄别虽不同于一般闻见之知的客观分析,并不是不做分析,而是进行层次较高、方面较多、视野较广的综合性的分析。“体知”是认知主体的自知自证,它的深刻内涵体现在“知人任事”上,需“人”和“事”“物”处于最佳的状态。所以作者不厌其烦地提醒:赏睡莲,上午十点前为最佳,可图其鲜洁挺秀,当然了,有月的夜晚,亦是良辰;看桃花不宜有雨;读梨花不宜大晴;“五一”前后的清晨,高大的梧桐树下花雨,场面无声壮烈;“最好的,是在细雨纷作的天气,着一条长长绿萝裙,披了轻粉色开衫,撑一把杭制青绸伞,独看花开”……当达到最佳状态,便可融入即体知自己、他人、自然、国家、宇宙……如无心插柳柳成荫;法国思想大师蒙田退休后写出皇皇巨著《蒙田随笔全集》;施耐庵的一场婚外恋成就了《水浒传》。体知是将心比心,感同身受。体知时,人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内在释放无穷的能量,人无所不能;体知时,物我交融,天人合一。

《亲爱的花朵》开篇就点明回归“本我”的“我”,挣脱了人作为人本身与生俱来的限制,和现实世界里所有恩爱情仇的枷锁,“我”获得了自我意识:“我”就是睡莲,是遍体通透、心地稳泰的。凭借自我意识,我可以行坐于永恒的光明中。通过慎独,“我”可以体知“它世界”:体知一朵花具有与本我的普遍性与共同性。在“我”由一朵花向本我反馈时,心地明亮,愉悦无比,庄重地把它当作神的喻示。

在慎独中,“我”不断地践行体知带来的喜悦。一把叫不上名的野花,一把小白菊,无论它们以什么方式绽放,因为它们与本我有普遍性和共同性,都会激活“我”的自我意识,让“我”陶醉其中,自足自乐。这时,我是花,花是“我”,“我”可以洞悉世界的秘密,可以探寻世界的神奇和奥妙。所以,“我”的赏花阅草总能闪着本真的光辉,“我”的怜花惜草,甚至“我”的跑题总能丝丝入骨,直达心灵。于是“我”能在慎独中体知到胡兰成桃花的贞静,梧桐树花雨的壮烈,乡村的菜花、池塘中的水葫芦花、小城东边佛教名山的和谐、自然、逍遥韵味。

在经由“本我”由内向外推己及人、推己及物的过程中“我”体知到了“本我”与审美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宁静自洽。“我”体知到“本我”的模样是:光明、朗净、敦厚、简单、清澄、圆润、无挂无碍、无怖无恐。这种由“本我”由内向外推己及人、推己及物的方式,是一种生存化方式。这种方式的美妙根源于“本我”的丰盈,自我意识的健壮。由于“本我”与审美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哲人们称这种生存方式为“诗意的生存”。因为审美的无功利性,审美的自由自在、自足自乐,审美超越现代性的精神疗救性,同时为了更好甄别集体审美意识和自我意识,“我”把这种生存方式称之为审美生存化。

在审美生存化过程中,“我”已能通过慎独体知到越来越多的外界与“本我”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佛祖在上,“我”也学会了举着自己的花儿,由外向内,直达“本我”,层层吸收滋养:在慎独中,“我”体知到外界的无患子的花雨与“本我”中梧桐树的花雨具普遍性和共同性;“它世界”的宠物狗典典欣赏花香与“本我”的喜欢花香具普遍性和共同性;瑛子在深山中借助花朵疗伤、成长、完善并完成自我与“本我”对花朵的理解具普遍性和共同性。不知名的任一“它生命”,比如夜莺、野雉,知名的“它生命”,无需命名的与需命名的“它生命”,都因与“本我”具普遍性和共同性,都沿着由外向内的路径,向“本我”递送滋养。使得“本我”越来越丰盈,自我意识越来越健壮。这种方式称之为生存审美化。

当由内到外,由外到内两种通道都打通,使得“本我”向外输送的营养与外界向“本我”递送的滋养畅通无阻。也就是说,当我们达到审美生存化与生存审美化的状态时,“本我”会保养生命,生命会丰盈“本我”。这一切只需在慎独中体知,无需语言,无需动作,无需外界任何媒介。生命与生命的交汇,只要有一方体知到就有了意义。

生命无穷多,活法万千种,选择审美化生存和生存审美化,才能活在沉着冷静的独立、遗世、兀自绽放的美丽中,才能活在既服务外界又芬芳暗送的成就中。

“亲爱的花朵”到底指什么?花朵无形也有形,花朵在安然的散文中就是童真,就是“本我”,只是命名不同而已。所以,她说:“人类借助于一朵花,具备了原初的不加修饰的随生而来的审美意识。”歌颂花朵就是歌颂本我,呼唤本我,回归本我。“本我”是亘古不变的,但随着观念、时代、科技、各种文明的进化而演变,稍不留意,“本我”就灰飞烟灭,人类中心主义就会造成美丽假象,美丽就会暗藏杀机,实用就会代替无用。过高过低地估计美丽都是丧失“本我”的表现。

守护“本我”,我们是审美生存化;丰盈“本我”,我们是生存审美化;回归“本我”,在慎独中体知:我们都是一朵睡莲。读到这里,我祝愿安然理想生存践行得更远。尽管她偏重躲进自己的世界自足自乐,我还是在她的散文里解答了人生的一些困惑,在她的生命意识里寻求到了生存的一些参考。

①马大康:《生命的沉醉——文学的审美本性和功能》,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页。

②黄瑜:《试论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及其对主体的意义》,《盐城工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0-13页。

③安然:《你的老去如此寂然》,作品引用或转述均来自安然的《你的老去如此寂然》《哲学课》和《亲爱的花朵》,以下不再一一注释。

④参见《无量寿经》:“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净土五经一论》中的《无量寿经》。

⑤李水兰:《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杜维明新儒学思想研究》,温州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知网。

⑥郭齐勇、郑文龙:《杜维明文集》(第3卷),《君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6-408页。

⑦郭齐勇、郑文龙:《杜维明文集》(第5卷),《从“体知”看人的尊严(提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3页;《杜维明文集》(第5卷),《论儒家的“体知”——德性之知的含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页,第344页,第345页,第348页,第352页。

作者:李水兰,硕士,吉安二中教师,吉安市作协会员,庐陵文学院副秘书长,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外祖母安然死神
东方灵感
迎新季
随性自如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回忆我的外祖母——坚强独立的女“水客”廖德英
猎犬感冒
死神来了地球版
THREE BODY THE THIRD
菊香依存
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