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模式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作用

2016-07-13王培荣王玉路杨增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期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骨科

王培荣 王玉路 杨增华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三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循证护理模式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作用

王培荣 王玉路 杨增华*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三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应用于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预防作用。方法 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共行骨科手术97例。依照患者或家属自愿选择的方法分为试验组(n=51)与对照组(n=46),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给予骨科术后的常规护理,试验组则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发生DVT病例比重与血液流变性。结果 两组DVT比例为5.88%、19.57%,差异显著(P<0.05);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PCV)等血液流变指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循证护理能提供可靠的护理依据,在预防DVT、改善血液流变性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血液流变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多见于外科手术早期。DVT对预后和生存质量有明显的不良影响,轻者致残、失去劳动能力,重者死亡[1]。因此,我院十分重视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的DVT 预防与护理工作。本研究对51例骨科手术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DVT发生率较低,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本研究入选的97例骨科大手术患者,排除精神系统、脏器系统、血液系统等严重疾病;孕产妇、药物过敏史、尿激酶使用禁忌者;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者。依照患者或家属自愿选择的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男37例,女14例,平均年龄(63.88± 5.10)岁,手术类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7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0例,髋部周围骨折手术14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平均年龄(63.88±5.10)岁,手术类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2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8例,髋部周围骨折手术8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对研究知情。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学会的允许。

1.3 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骨科术后常规护理。

1.3.2 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办法,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评估促使外科手术后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本组实施循证护理办法的过程如下:①循证寻找问题: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并发症、疼痛、术后出血、术后感染或心理障碍等提出循证要求,寻找并确定影响最大的问题。②循证支持。DVT作为骨科术后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并发症,会对患者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严重者导致残疾甚至死亡,因此,临床需高度重视DVT的预防。本组人员进行寻找循证支持的主要途径是查阅、检索相关文献方式。首先提炼出问题的关键词,然后在网络或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搜索相关资料,对资料内容的真实性、可靠程度、临床应用结果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后,确定最佳证据中使用的护理方法。③根据确定的最佳证据,展开临床护理,着手DVT预防工作。a.有研究报道指出,患者的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会使其PCV增加,血液的黏度也随之加大[2];而负性心理对病情的转归也存在明显影响,因此,术前,需积极为患者提供心理辅导,告知手术的良好效果与预防PCV的重要性,使其建立自信,提供治护的配合度。b.术前基础护理。李军研究指出,高血糖、肥胖等都是引发DVT的独立预后因子,能增加DVT发生的风险,因此,术前要指导患者科学膳食,多食用富含纤维、低脂食物或新鲜蔬果,禁吃肥腻、生冷、辛辣食物。叮嘱患者每天定时进行深呼吸,鼓励其多喝水、多咳嗽或多咳痰。c.术前适当进行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掌握锻炼方法,主要做下肢的运动,使足趾、股四头肌、踝关节等部分充分活动,增强功能。d.叮嘱长期卧床患者每1~2 h变换一次体位,预防膝下的垫枕过度屈髋。e.术后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不稳定,需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如发现患肢疼痛持续过久、明显肿胀感,周径变大,周围皮肤温度增高、潮红、发绀,通知医师判断是否形成下肢DVT,并作出及时处理;同时,还要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不畅、胸闷、胸痛、烦躁、心率加速等肺栓塞表现,如果发现血压持续降低,则肺栓塞的可能性较大,要立即通报医师救治。f.术后建议早期实施下肢的功能锻炼。同时进行患侧的趾、踝、膝等关节被动锻炼和健侧的主动锻炼,通过健侧的带动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防止患侧出现血瘀情况。能够下床时,尽早下床活动,穿防血栓弹力袜、使用静脉泵。g.术前、术后均给予低分子量肝素,进行药物预防。

1.3 观察指标:DVT发生情况、实验室血液流病结果(PCV、全血黏度、血浆黏度)。

1.4 数据处理: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 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P <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DVT发生情况:术后,试验组出现DVT3例,对照组9例,两组DVT比例为5.88%、19.57%,差异显著(χ2=4.331,P<0.05)。

2.2 血液流变性:见表1。

表1 两组血液流变指标结果(±s)

表1 两组血液流变指标结果(±s)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分组   时间   例数  全血黏度低切(mPa·s)  全血黏度高切m(mPa·s)  血浆黏度(mPa·s) PCV(%)试验组  术前 51 9.79±1.50 3.79±0.96 1.72±0.14  39.10±3.25术后 51 8.34±1.19* 3.48±0.76* 1.38±0.11* 38.05±2.94*对照组  术前 46 9.78±1.47  3.72±0.92  1.67±0.13  38.79±3.14术后 46 11.26±1.28*△ 4.98±1.01*△ 1.54±0.10*△ 40.68±3.34*△

3 讨 论

有文献报道,未经特殊处理的骨科术后,出现DVT的比例约8%~14%[3],病情,术后早期DVT症状不明显,临床尚无迅速、快捷的诊断办法,一旦发生DVT不能及时治疗,发展为肺栓塞的风险非常高,严重阻碍了疾病的转归。目前,医学界已公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静脉壁被损等是造成DVT形成的高危因素,而骨科大手术会严重破坏患者多种正常生理特征,如损伤血管壁、改变血流速和血黏度等[4]。邹莉丹[5]等研究显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血液黏度、PCV均发生明显改变。由表2可知,两组骨科大手术后,患者的血流流变性均较术前有变化,这与研究报道结果较一致。另外有研究指出,出现DVT患者的PCV较正常人的水平增高,这均证实了血液的黏度与PCV变化与DVT发射具有密切的联系[6]。试验组的研究中,通过循证问题,确定了骨科大手术后可能出现DVT这个问题后,通过查阅文献、搜索数据库等方式,实施循证支持,确定最佳证据,制有效护理方案,最后,实现循证应用,结果显示,试验组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液流变的各项指标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骨科大手术中,采取循证护理模式,能在科学评估、科学取证的条件下,展开护理工作,尽可能去除了护理的盲目性,减少了失误,最大程度降低了DVT的发生,起到显著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红,鞠桂萍,郝晓梅,等.下肢深静脉血栓非手术治疗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4):53-55.

[2] 刘莉,黄素珍,陈玉梅.创伤骨折病人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9,16(7A):39-41.

[3] 张小娟.老年髋部骨折病人静脉血栓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57-59.

[4] 杨荷兰.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3,10(5):771-775.

[5] 邹莉丹,唐永利.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1):1319-1322.

[6] 夏翠兰,邓雪峰,郭玲.循证护理在预防骰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6):41-42.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3-0282-02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下肢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骨科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威高骨科 人本科技
老年髋部骨折中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分析
骨科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加味桃红四物汤口服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的临床观察
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
万迈舒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威高骨科 人本科技
POSSUM系统在骨科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