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实践教学·人才培养——首届“媒体总编与新闻学院院长高层论坛”综述

2016-07-12

全球传媒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媒介融合实践教学

虞 鑫



媒介融合·实践教学·人才培养——首届“媒体总编与新闻学院院长高层论坛”综述

虞鑫

摘要围绕首届“媒体总编与新闻学院院长高层论坛”各位与会者的观点进行综述。集中讨论了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其中包括: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新趋势与传播研究新认识;新闻传播人才的基础要求、多元需求及培养过程的核心目标,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教学探索,以及学界与业界的关系定位等。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DOI10.16602/j.gmj.20160001

2015年11月19日,由范敬宜新闻教育基金会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承办的首届“媒体总编与新闻学院院长高层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来自全国9所高校新闻学院和7家媒体机构的负责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会议既定的论题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融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学界与业界的互动与合作”四个方面。

一、 融合与创新:新闻传播新趋势

随着媒介融合上升为顶层设计,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对于媒介融合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多维探索。为适应融媒体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新闻传播院系的课程改革也随之展开。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孙玮教授以本院媒介融合课程的变化为例,提出媒介融合课程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围绕互联网展开,设立了网络传播专业和网络传播基础课程。第二阶段,跳脱出互联网的局限,强调各种媒体融合的概念,比如全媒体生产融合报道、全媒体编辑等。第三阶段,则认为人是最初的媒介,也是最终的媒介;所有的传播过程是从人出发,最后要落实到人;媒介就是连接主客体的中介,传播就是编制关系网络。通过对媒介融合分类的梳理,孙玮教授认为,传播已经成为社会的基础要素,新闻传播教育也要从专业的“新闻”传播转向“融合”的跨界传播;要借“媒介革命”这样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历史时段,重塑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则从传播实践的视角,介绍了近期国内外主流媒体的传播新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她举例说道,在巴黎的恐怖袭击事件中,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第一时间开通与民众服务相关的应用;作为传统媒体的《纽约时报》也同样在事件期间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开通了邮件通报功能;英国《卫报》驻美国的部门则开始了又一个创新实验。上述媒体的核心就是要和社交因素融合。她强调,传播正在发生着一场“迁徙行动”。这场迁徙包括介质的迁徙,即开始重构人和信息之间的连接;同时也包括随之而来的关系的迁徙和文化的迁徙,尤其是出现了新的社群、亚文化的部落。因此,科技巨头已经渗入新闻传播界,场景革命、资本博弈、共享平台上各方力量的聚合都已经对我们形成了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媒体开始进行变革和转型,包括机构与机制的转型、生产与人员的转型、报道与叙事的转型,还包括经营的转型。《华盛顿邮报》号称已经采用了“Uber式”的生产模式,让普通的信息记录者转变成一个非专业的新式记者,就像一个会开车的人成为非专业司机一样,报社可以把大量传统工作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工作,在需要时进行工作分配,并且不断追踪评估,从而确定支付的酬劳。新闻传播者的队伍在不断扩大,非专业传播者越来越多,而有质量的新闻或信息还是必然的需求。现在我们面临的挑战还包括如何去教导非专业的传播者,让他们具备传播理念和技能素养。

二、 知识与能力:融媒体时代的人才素质

媒介融合时代不仅是一个媒介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专业市场需求旺盛和媒体人才素质亟须升级的时代。在新闻单位领导看来,“科班出身”的新闻传播人才素质状况如何?高校如何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刷新人才培养模式?

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郑立波发言时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新闻传播学的本科教育到底是培养“新闻传播人才”,还是培养“新闻传播产业人才”?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新闻传播产业的业态是多种多样的,一家报业集团可能囊括了报纸、电视、网络在内的多种业态。他认为,当前的新闻传播教育能够满足“记者编辑”等岗位的需要,但是对新闻传播产业的人才需求,是很难满足的。

与会的其他媒体负责人还就业界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标准进行了探讨。《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伟提出,塑造新闻高端人才离不开三个“高”字,即“高雅”“高尚”和“高新技术”。刘伟院长以《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范敬宜为例指出,他作为一个文化人,有一种高雅的气质;同时作为一个新闻人,他又是一个高尚的人,因为新闻人既接触最底层,也接触最高层,了解的是一个方方面面的社会。目前主流媒体掌握的确实是权威的新闻内容平台,但不是传播平台,传播技术往往掌握在商业公司手中,所以业界除了需要有高雅气质的人和培养有高尚精神的人,最好还要让人才掌握高新技术。

《中国日报》副总编辑高岸明从国际传播实践者的角度出发,认为近年来国际传播面临两个突出任务。一方面,是与其他媒体一道,实现快速转型、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是从国内市场走到海外市场,而且要站得稳、立得住,实现国际传播当地化、分众化、本土化。为此,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个维度是高度,就是要解决为什么传播的问题。国际传播人才要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树立终其一生传播中国的远大新闻理想。第二个维度是厚度,是要解决传播什么的根本问题。国际传播人才要时刻牢记的使命是讲好中国故事,不是讲好他国故事,所以要切实增强对中国这个传播对象的深刻了解、全面熟悉、透彻研究,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切实增强对其进行国情教育。第三个维度是深度,是解决如何传播的问题。这里的深度不仅是指记者要学会写深度文章,要掌握新闻业务能力和新闻技巧,而且要具备新闻敏感性、新闻策划能力、要素的采集处理能力、优秀的中外文技巧以及深厚的文化功底。第四个维度是宽度,传播的对象和主体都是人,国际传播人才要做杂家,知识面要宽。有一个词叫作“glocal”,意思是既要“全球化”(globalized),又要“本土化”(localized)。也就是说,一方面要了解我们国内的实情;另一方面也要去了解国外受众的需求。

新华网副总裁汪金福提出了互联网文化人才需求的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创意策划是核心竞争力,基本新闻素养的培养,仍然是新闻院校摆在首位的任务。现在是一个移动媒体时代,视频化、社交化已经成为趋势,现在的互联网上,纯文字形态的报道比重已经大为下降,图解新闻、数据新闻、视频新闻等多媒体形态正在成为主流。王者之争,过去是内容为王,后来有人说渠道为王、终端为王、平台为王,但是无论如何本质上是要将好的创意和内容送达用户。第二个特征则是对具有跨界思维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新华社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中核心的一条就是培养“全媒体记者”,除了会摄像、摄影、写作,还要对技术方面有所了解。

澎湃新闻产品是当前媒介转型与融合的代表,其总监孙翔认为,从目前澎湃新闻的人员构成和表现来看,新闻传播教育最基础的核心功能应当是对新闻叙事能力的训练,而不是去追逐那些最强、最新的技术。除此之外,还要有广泛的视野和很强的学习能力,但核心仍然是新闻叙事能力,以及判断新闻真伪的能力。如果新闻叙事能力很强,而不太会其他方面的操作并不重要,因为会有其他专业人员来配合。在泛传播的环境下,企业、政府都可以进行传播,经过良好训练的新闻院校学生进入这些机构之后,只要掌握基础知识和新闻叙事能力,就可以把工作做好。对于新闻院校的学生而言,出路并不是窄了,而是更宽了。

三、 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教学改革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价值观的塑造和坚守。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将共建目标定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一流新闻人才”(《吉林日报》,2014)。那么,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与实践有哪些经验和不足?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实事求是地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陈昌凤教授认为,无论技术怎么变,新闻传播教育还是要有一个内核和价值观,这也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培养的首要目标。很多本科学生从大一起就希望拿着摄像机到处采访,因为他们觉得这才是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该干的事。但是从长期新闻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仍然需要重视综合素养的培育和伦理价值的坚守。

孙翔总监也认为,新闻学院教育中最核心的内容是理念教育,包括新闻理想、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新闻价值才有继续传承的可能性,不管是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环境下,这一点都不会改变。如果盲目追求技术上的革新,忽视这点,对新闻学院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教授认为,面对当前亘古未有之变局的不确定,要坚持三个方面:第一是马克思主义;第二是家国情怀;第三是了解社会。中国社会实在太复杂,各种价值观不断造成很多困扰,这时要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其了解中国社会。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邹贤启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和培育中出现的问题,认为应该走出校园、走出互联网,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第一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践性;第二要提高互动性,不仅仅是与媒体互动,而应该是与整个社会进行互动;第三要加大教育的针对性,主要针对学生、老师疑惑不解、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解释;第四要加强总结和梳理。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当解决三个问题,分别是立场问题、感情问题和方法问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绝对不能空对空地讲,学生爱听的一定是现实问题,一定是要讲得清的问题。新闻学科应当建设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学派”。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童兵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与研究还需要处理好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资料应当进行一定扩展,纳入更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对新闻业的相关论述;第二个问题是应当考虑将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贡献纳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宝库中;第三个问题是要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作家新闻观点的不足和缺陷,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相关新闻理论。

四、 培养模式:业界与学界培养融合人才的做法与经验

媒介融合时代需要媒介融合人才,这是新闻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具体如何操作,课程与实践教学改革如何配套?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强月新教授首先辨析了“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概念,他认为“实验教学”主要来自于工科教学,而人文社会科学则主要使用“实践教学”的说法,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将二者混用即可。新闻学科的实践教学,既有和工科相同的一面,也有独特的一面,独特的一面在于实践从实验室一直贯通到社会,是一个大实践教学的理念。此外,实践教学也面临制度化与创新之间的矛盾,既要加强在学分设置、课程设计方面的制度建设,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在制度化的同时发挥学科的活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君超教授介绍,为了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与融合新闻传播教学改革,本院的新闻编辑课程已先后开展了与《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和《河南日报》的实践教学合作。与《中国青年报》的合作是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的“业界导师”与高校教师一起带领学生深入现场采访、进行选题策划和指导学生写作;与《河南日报》的合作采取的是该报资深记者“一对一”指导清华研究生采写的形式;与《北京日报》的两次合作,则探索出新闻策划与融合报道制作的实践教学新路。这些探索为进一步实现打通采、写、编、评、摄录、制作的融合新闻传播教育打下了基础。另外,学院聘请国外著名教授和来自彭博新闻社等国外媒体机构的资深记者开课,在打通国内业界和学界的同时,还打通了国际学界与国内学界。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蒋晓丽教授介绍了本院专业硕士“双导师制”的实施情况,与众不同的是,其业界导师都是由学校正式聘用的。同时,在“双导师制”实施时也注重分类培养。基本上是以学界导师为主,但也有一些是以业界为主,学界做配合。此外,在部校共建的背景下,四川大学强调科研与业界的紧密合作,成立了卓越新闻传播智库和社会舆情与信息传播智库,为四川省的公共决策提供了一定支持。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詹健教授认为,融合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首要理念是“用户思维”,即首先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实现个性化定制,包括信息的需求个性化和信息产品的人性化;其次是流程变革,主要表现为“一次性采集,多格式生成,多介质发布”;再次是综合技能,采取并联式工序,采、写、编、评、摄、录、播、管“八般武艺”须俱全;最后是再造受众,重视受众的内容生产,将受众视为产品分发中的一环。他认为,当前融媒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理念落后、课程薄弱、师资不足、效果堪忧的现状,为此,华中科技大学按照产业链划分,以“课程包”的设置来重构课程体系:产业前端包括运营模式、功能设计和模式产品研发,产业中端主要指内容写作,产业末端则是产品的推广和运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闻传播基础技术教研部、新闻传播基础理论教研部、新闻传播实务教研部、新闻传播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心。

针对新技术的使用与教学,陈刚教授提出,最重要的是了解新技术、应用新技术,而不是研发新技术。除了基础理论教学之外,课堂教学需要强调操作。北京大学现在和一些互联网平台合作,直接将大数据的平台工具引进课堂,进行实际操作,再根据真实的点击率、销售量来进行评价。

五、 和而不同:学界业界的“关系辨”

随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的推进,学界与业界的关系趋于深度融合。但是,也有学者对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的关系提出尖锐批评:“学界越来越少对我们业界声援”,“在一些重要问题的关键时刻却总是保持习惯性的缄默”(石扉客,2015)。还有学者认为,“新闻学界和业界有一种水火不容的怪现象——业界批评学界纸上谈兵,学界批评业界理论浅薄。”“这种‘彼此不屑’,难免会进一步恶化二者的关系,从而导致新闻实践与新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王君超,2015)那么,如何解决“两张皮”的问题?学界、业界如何进行深度融合?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如何进一步改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勇教授从心态、方法、机制三个层面讨论了学界与业界的关系。心态层面:目前业界和学界之间要更强化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媒体生存的严峻会倒逼高校的人才培养,由此威胁到学界的生存。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需要以更平和的心态,去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和空间;方法层面:学界需要通过问题意识,把科研导向实践,从中探索规律,对实践发挥引导性和方向性作用;机制层面:学界和业界互动需要稳定的机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有两个较好的平台,一个是媒体融合实验室,不仅仅是学校内部学生做一些项目,更重要的是把业界资源引入,基于项目的引导做一些项目开发的新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师资、培育学生,让学生在这个实践中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第二个是部校共建平台,这个平台给了高校与北京市所属媒体中的优秀媒体和栏目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机会。

陈刚教授提出学界与业界的互动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第一是关注前沿,现在有很多技术、很多平台、很多媒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这并不代表前沿领域,高校需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关注真正前沿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进行合作。第二是密切合作,不密切合作是纸上谈兵、雾里看花,密切合作了以后,才能够把握变化,将其变成课堂教学和研究的价值。第三是保持距离,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新技术都是在试错,都是在迭代。所以学界在和业界合作的时候,一方面要深入进去,一方面要保持距离,可能整个过程需要学界和业界共同建设。

罗以澄教授也指出,部校共建,按照理想模式应该是取长补短,同时也担心把双方的短处结合在一起,互相“取短”,消解了长处。实践有实践的长处,理论有理论的长处。什么东西该联合,什么东西不能联合,一定要予以明确。理论和实践不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如果完全一致的话,那就不叫理论,也不叫实践了。理论和实践肯定有区别,不可以进行“全方位合作”。

孙翔总监也认为学界和业界应该进行更多互动,互动是两方面的,业界可以进入学界去授课,学界也可以去新闻媒体中进行长期的观察。现在学界和业界可能缺乏一个统一的对话平台,或者是对话标准,应该共同努力探索建立一个对话机制。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李杰教授认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媒介素养和传播技能。针对现在业界和学界的互动,他认为发生了一些变化,最主要的是企业变化了。原来的业界就是四大媒体,但现在出现了新媒体,又出现了泛媒体,此外还包括企业的广告公关部门和政府社会组织。在一项针对媒介融合的调研中,他发现,对于媒介融合的焦虑主要是在传统媒体这边,新兴媒体和泛媒体根本没有焦虑。作为应用型学科,新闻传播学一个暗设的前提就是跟着媒体走,但是现在应用型学科实际遇上了“应对型盲乱”。这是为什么?因为学界不注重理论建设,只注重经验研究。李杰教授主张,业界与学界的良性互动,要从学界跟着业界走转变成大家牵手并肩走,这就要求加强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提出:首先,要尊重规律、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管理机构有管理机构的长处,注重全局性和政策方针;媒体有媒体的长处,它在实践第一线,第一时间遇到挑战;学界有学界的长处,它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基础功夫,能从规律上看问题。其次,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问题,这确实是新闻传播教育中需要坚持的一个核心。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都把“马新观”当成知识,而不是内在的修养和素质。第三个问题是新闻人才培养,新闻学科的定位不清楚,那就谈不上新闻人才培养到底是什么,这确实成问题。下一步要思考如何建立机制性的平台来沟通学界和业界的关系,共同担负起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核心竞争力的重任。

参考文献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 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机制 省委宣传部与吉林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年3月24日):《吉林日报》,2版。

石扉客(2015年10月9日):《对当下新闻界的7点看法》,获取自搜狐 http://mt.sohu.com/20151001/n422485526.shtml

王君超(2015年10月25日):学界与业界,做“密友”还是“畏友”?,《光明日报》,8版。

Media Convergence, Training in Practices and Talents Cultivation—Summary ofthe1stSummitForumforLeadersinMediaEditorialBoardandJournalismSchools

Xin Yu

(School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TsinghuaUniversity)

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s central issues discussed inthe1stSummitForumforLeadersinMediaEditorialBoardandJournalismSchools. Focal discussions include: a) new trends and knowledge of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and research in an era of media convergence; b) basic requirements, diverse needs and key target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c) the exploration 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in practices; and d) the relation between academia and industry.

Key Wordsmedia convergenc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practice teaching; Marx’s journalism

虞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媒介融合实践教学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