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需求导向下高职校企融合机制的构建

2016-07-11曹珍

职教通讯 2016年11期
关键词:市场需求高职院校

曹珍



市场需求导向下高职校企融合机制的构建

曹珍

摘要:校企融合是职业教育长效发展的重要环节,市场需求导向下构建职业教育校企融合的机制必须以技术为切入点,搭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技术平台,遵循产业化的运营机制、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价值主导的评价机制、市场导向的进退机制和行业协会负责的人才流动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融合机制;技术切入点;技术平台;市场需求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也对合作的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融合”成为了校企合作追求的理想。在以往的实践中,很多职业院校都进行了努力,采取了很多措施和方法,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成效并不明显。这不仅有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也让职业院校在很多合作项目上止步不前。如何才能达到校企合作的满意效果,实现校企融合,也就成为了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也说过,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产教融合。[1]它不仅关系到以往校企合作成果的巩固,也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市场需求导向下“校企融合”的内涵

(一)“校企融合”与“校企结合”

在汉语解释中,结合与融合是两个不同含义的词语。结合,指的是人或事物之间发生密切联系;融合,指的是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因此,它们在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度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前者相关的人或事物之间联系在一起主要发生的是量的变化,但并不一定会引起质的改变和提升,它们之间可以因为某些共同利益而存在紧密的联系,但也可以因为共同利益的消失或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随时疏远或中断;后者相关的事物之间主要发生质的变化,并成为一种新的事物,这新事物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可能不同于原有的任意事物,是它们质量的提升和改变。且新事物不管外界如何变化,都会与原有相关事物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对所属环境变化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履行相应的义务,它们必须同进退、共荣辱。但不管任何形式和方法的融合,都必须以结合为前提,只有在良好结合的基础上,才能有深入发展,达至融合的效果。可以说,结合是融合的基础,融合是结合的深化。

(二)市场需求导向下的“校企融合”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校企合作环境,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了工作和实习的场所,也为职业院校培养了大量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同时,还对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社会要求,即职业教育应该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能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可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服务,并能持续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为相关行业提供技术指导,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市场需求导向下的校企融合是一种“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融合模式,它不仅要具备教育和产业经济的多种功能,也要具备随时应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是在学校、企业、行业以及社会相关部门不同程度参与下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肩负着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

二、市场需求导向下“校企融合”的特点

校企合作已经在国内外形成了一些不少的典型模式。国外比较成功的有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国内主要有“学院+科技园区”“专业+大型企业”“专业+龙头企业+企业联盟”“专业+校办企业”“专业+行业协会”等校企合作模式。[2]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校企融合的深入。但是,这些模式主要侧重于产、学结合,结合的内容没有达到“产、学、研融合”的广度,也没有体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自然不能到达“校企融合”的效果,且成功的个案经验也难以推广和复制。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曾提出过“四位一体”技术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型,基本上具备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功能。[3]但是,当初的研究仅限于职教集团的背景下,并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研究,因此,也难以适应产业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为适应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变化,职业教育的“校企融合”必须是行业、产业、企业和各级职业学校等多方主体活动特点的融合与体现,并具有新的特质和功能。

(一)需求导向的融合

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搞形式、走过场、学校一头热的现象并不少见,三一集团校企合作中的一波三折就是真实的案例。[4]究其原因,很多企业是迫于政策的压力或是学校的单方意愿,在没有找到双方合作的需求点就盲目开展形式上的校企合作,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从合作过程中获得需求的满足,最后都是以轰轰烈烈开始、冷冷清清闲置而终。这样的校企合作违背了市场的需求导向,不可能产生预期的效果。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校企融合的组织能够以市场的需求为前提,寻求多方利益结合点开展相关合作,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能为市场的供需平衡做出一定的贡献,并且,也能根据供需平衡的变化,调整自己的需求发展战略。这不仅解决了合作的随意性和被迫性,也提高了合作双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多主体管理的融合

校企融合是一个重新确立组织主体地位的过程,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融合活动获得法治保障的一个基础。以往很多的校企合作活动难以实现融合的关键原因,就在于没有明确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在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赋予他们参与管理的权利,也没有明确其对活动的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花费了九牛二虎的力量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效果却并不明显。因此,校企融合组织中,学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分工合作,共同管理,在开展任何活动之前,都应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对其后果承担最终的法律责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事业单位对此项工作的责任意识,发挥其主人翁地位的作用,也可以让学校与合作单位在此项活动中的管理工作更加合法有序进行,避免了产教结合管理工作的零乱性。

(三)多功能复合型的融合

市场需求的主要趋势是多元化发展,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多元融合也就成为了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发展战略。它打破了原有单一合作或双项合作的局限,在产、学、研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合作,融合后的组织结合了生产、教学和科研的特点,不仅能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帮助,也能带动企业和学校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并且,还可以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三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并在促进内部发展的同时,不断向外辐射,发挥其更大的社会效应和功能。

(四)产业化的融合

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与质量管理,形成系列化、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特征是面向市场、行业优势、规模经营、专业分工、相关行业配合、龙头带动、市场化运作。因此,产业化的校企融合是一种面向市场需求的融合,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竞争优势,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中具备了核心竞争力,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能带动其他合作项目不断深入开展,严格按照市场规律来开展活动,对于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遵循市场进退机制,及时终止不必要的投入,避免校企融合运作过程中机制的片面性。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产教融合”机制的构建

校企合作长期有效开展,水到渠成就会出现融合的理想状态。为此,很多学者就如何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展开了研究,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模式、方法和策略三方面。

在模式上,认为促进校企合作机制的有五种模式,即基于产业园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建技术研究中心模式、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集团公司主导下的双师团队共建模式、校企共建学生工作室模式。[2]从校企合作的阶段角度,提出了“初级阶段‘院校主体,政府主导’、中级阶段‘双方主体,利益主导’、高级阶段‘融为一体,价值观主导’”的校企合作机制变化模型,并指出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校企合作的不断推进,对合作育人的认识趋同,校企双方将融为一体,形成由价值观主导的校企合作机制这将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境界。[2]

在方法上,如浙江工贸职院通过实践,探索并提出了政府主导的“向度”、高职教育的“高度”、协同育人的“深度”、社会服务的“宽度”的架构和方法。[5]尝试从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参与合作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出发,进行高职教育产教结合外部保障机制和内部合作机制的构建,以促进高职教育产教结合的有效发展。[6]

在策略层面,(1)提出寻找职业学校与企业关系的联结点,即人力资本;[7](2)构建具有技术研究、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等多项功能的合作平台;[3](3)完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8](4)提出校企合作机制构建需坚持四项原则,即“双师型”教师或企业派人参与日常管理;(5)制定并遵守仿照企业管理的一整套运行制度;(6)开展“产学研”和对外服务培训;(7)学校和外部环境的大力扶持。[9]产学合作长效机制应涵盖利益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情感机制,宏观教育机制、灵活运行机制、综合评价机制、政府激励机制、互惠互利的动力机制等;[10]从产教结合的主体机制创新上,提出职业院校“伺服型”市场响应机制、共生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合作培育机制、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建立与企业长期发展机制、资源储备与积累机制、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11]从政府的视角,提出政府应宏观调控构建区域资源融合平台,完善健全产教融合机制。[12]

所有这些研究,为校企融合机制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基本上涉及到了校企融合应该涵盖的范畴,但是,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并不强,没有具体区分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在校企融合中的特点,没有解决市场需求导向下校企融合的切入点以及融合体的具体功能和运行的机制问题,无法形成比较理想的系统化指导思路。基于此,校企融合机制的构建应该从市场需求为切入点,构建符合市场需求产、学、研一体化的实体平台,探索符合平台良性运转的机制,才能让校企合作项目来自市场并服务于市场,真正发挥职业教育活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

(一)产教融合的“技术”切入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它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若技术上处于行业发展的前沿,产业发展就能具备核心竞争力,在教育工作中传递前沿的技术知识,就能加强教育与产业市场的联系。但在很多研究中,强调的是产业技术向教育的渗透和迁移,忽略了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生产实践,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科研成果进入课堂,成为可以传授的知识内容,这种产、学、研脱节的现象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影响了产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因而,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等相关部门在开展合作之前,必须深入调研,了解市场和各自的技术需求与研发能力、技术成果能否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是否对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等情况。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校企融合技术平台,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并将技术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融入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使其成为企业的技术孵化器、学校的教学改革中心、产业的人才中心。

(二)“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技术平台

根据职业教育传承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的渴求,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专业技术平台,可以拓展以产学合作为主的校企合作范围,加强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力度,达到校企融合的预期效果。

1.“三位一体”技术平台模型。在总结原有校企合作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遵循市场需求、科学研究与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在市场需求导向下,以产业发展技术为切入点,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校企融合技术平台模型(如图1所示)。其基本内涵就是:在市场需求导向下,以行业、产业发展所需技术为切入点,综合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与市场化应用、技术人员的培训、技术知识的传播等功能,以满足企业、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需求,实现多方盈利的效果。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各级学校对这此项功能分工合作、各有侧重,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开展技术研究,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则主要开展技术传承和技术转化工作。

图1 “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校企融合模型

2.“三位一体”技术平台的功能内涵。(1)技术研究功能。对于具有校企融合性质的综合性技术平台而言,技术研究主要有三大功能:①开展基础技术研究,即对新理论、新原理进行探讨,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这也是技术平台是否具有创新性的重要逻辑起点;②开展应用研究,即把别人或自己在基础研究中发现的新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的目标研究,以便为基础研究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③进行开发研究,即为把前两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而进行研究,它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实践生产力的中心环节。这三种研究活动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是促进科学研究中心协调、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它能避免科学研究的复制性,避免科学研究成果与应用的脱节;(2)技术传承的功能。科学技术的传承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技术知识、操作流程等按照从简至繁、由旧到新的顺序进行分类、整理和合并,使其成为内部逻辑结构严谨的一套知识体系,并通过一定的渠道传授出去,使原有技术可以让更多人掌握,新技术让更多人熟悉,并能将掌握的知识服务于一定的经济领域,促进其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其重要功能为:①尽可能让技术知识体系化,包含知识更能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也能为行业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②行业协会、学校或企业通过教育、培训等措施,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把整合好的知识体系推广到社会生活领域。以解决生产需要和实际问题,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等发生有利的变化;③掌握技术知识的人群为另一需要人群提供横向、纵向或综合性的服务,满足具体人群的技术需求;(3)技术转化功能。科学技术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阶段所获得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进行后续的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到形成新的产品、工艺、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其主要功能在于:①吸引政府制定成果转化的相关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为技术平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整体优势奠定良好的外围环境,以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形成有效的规模;②确立企业在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吸引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让企业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转变企业以量的扩张来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模式,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③充分显现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和参与技术转化的能力,不仅可以成为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也能成为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让校企融合技术中心成为行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增强其对社会的知识贡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产、学、研三位一体”技术平台的运行机制

1.产业化的运营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小规模的技术工作室、产业园等都难以形成一定的气候,只有走集约化道路才能上规模、出品牌。作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技术平台,必须注重原创性的研究,打破研究过程中的短视行为,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综合性研究中心,吸引更多的技术研究人员和投资主体加入,壮大科研队伍的实力,提高科研水准,达到科研、教育的规模化,打造出科研、教育和生产等品牌团队,为企业及学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和人力支持,带动行业与产业的高速发展。

2.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产、学、研技术平台按照企业模式组织与运作,遵循企业发展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合理赢利。因此,参与技术平台合作的各组织单位都是技术平台的主体,它们共同开展制定平台长远发展目标和经营策略,围绕战略规划建立组织架构和管理系统,因势利导,强化核心任务,提高执行能力;并为此建设专业化团队,保证专业团队发展专业技能,激励专业人才不断创新,通过整合平台所能获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为平台成功树立品牌,获得合理的社会效益,促进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3.价值主导的评价机制。作为校企融合的一个组织,产、学、研三个不同的组织部门在经济利益的实现和创造上是不同步也不对等的,尤其科学研究和教育是社会效益显现周期比较长的活动,如果仅以经济利益的回报来评价其功效,必然会导致组织内部的各种利益冲突,功利主义的思想蔓延也就不可避免。所以,在评价标准中应该以价值为主导,将活动主体现实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满足相结合,使技术平台来源于市场而又高于市场,其存在的目标并不仅仅为了获取利润,还肩负着维护市场经济有序正常发展的重任,肩负着科学技术发展与传承的重要责任。

4.市场导向的进退机制。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鼓励竞争,优胜劣汰。成功的组织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发展,失败的组织只能在市场中淘汰。产、学、研综合技术平台也应遵循市场进退机制,鼓励其参加内部和外部的竞争。尊重科学研究的长周期性特点,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取缔不符合市场需求、没有研究价值的研究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前提,设置新的专业教学与培训中心,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取消没有发展前景的专业、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改造陈旧的操作、实验设备;按照产业结构转型需求和新的产业发展政策,调整产业发展方向,淘汰落后技术生产方式,及时为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技术基因。以此提高产学研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接受市场检验的能力和获得生存的能力。

5.行业协会负责的人才流动机制。国家相关政策中已明确提出要发挥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指导性作用,并且也组建了相应的行业协会,但是其作用体现并不明显,甚至有的行业协会名存实亡。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行业协会并没有调动行业资源的能力,只有相应的参谋权和建议权,但其建议能否被采纳和实施却不能保证。因此,本技术平台中应该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行行业协会负责的人才流动机制,赋予行业协会以人力资源管理权力,让行业协会根据发展的需要研制人力资源规划、合理配置和管理人力资源、协调行业内的人力资源流动矛盾,实现“单位人”向“行业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葛道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EB/OL].[2013-6-17]. http://news.xinhuanet.com/edu/ 2013-06/17/c_124866908.htm.

[2]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3]罗汝珍.职教集团办学模式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34-38.

[4]李丹.校企合作:一波三折背后的意味[N].中国教育报,2010-4-3(3).

[5]邱开金.产教如何才能水乳交融[N].中国教育报,2014-3-3(7).

[6]李继延.构建高职教育产教结合良性互动机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40-42.

[7]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8]蒋亚琴.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36-37.

[9]宋超先,韩敏.高职“校中厂”产教结合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85-186.

[10]韦佳.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及其长效机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11]周劲松,温宇.区域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政策需求与机制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0(10):45-48.

[12]刘建湘,周劲松.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122-124.

[责任编辑李漪]

基金项目:湖南省规划办“十二五”规划课题“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行、校、企、友共生态’合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JK014BZY032)

作者简介:曹珍,女,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1-0019-06

猜你喜欢

市场需求高职院校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弱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复合肥市场需求清淡 价格平稳运行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