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医患事件中的新闻编辑与传播
——以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为例

2016-07-09谭亚丹

传播与版权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媒体新闻编辑

谭亚丹



新媒体时代医患事件中的新闻编辑与传播
——以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为例

谭亚丹

[摘 要]梳理了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的媒体编辑报道,对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的传播走势及新闻头条编辑进行分析,探究新媒体语境中新闻编辑与传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为新媒体时代医患事件中的新闻编辑与传播提供有益建议。

[关键词]媒体;新闻编辑;新闻传播;手术台自拍

[作 者] 谭亚丹,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涉及医患事件的报道进一步成为民众及各类媒体关注的焦点,较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而言,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基于社交媒介的应用,自身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利,话语空间也逐步扩展。他们将发生在身边的医患事件发布在网络上,寻求网友们的认同及支持,借助舆论的力量以期促进现实生活中医患问题的解决。面对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涉医相关网络消息与良莠不齐的各类评论,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专业化的媒介机构该如何进行调查、甄别、报道并积极有效地引导舆论,以避免非理性的叫嚣在网络环境中蔓延,为医生与患者这一社会关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上述问题均是目前新媒体环境下,涉医新闻编辑与报道所面对的关键性问题,基于此,文章从微观角度出发,选取了在网络环境中传播得沸沸扬扬的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通过对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中的媒体编辑报道进行梳理,并使用百度指数在线应用软件,检索分析得出其传播走势。然则,面对新媒体语境中新闻编辑与传播存在任意性、偏差性、倾向性的问题,笔者提出具体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促进新媒体环境下,医患事件中的新闻编辑与传播有序发展。

一、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中媒体的编辑报道梳理

(一)初始阶段:新媒体平台上的编辑报道

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照片最早在西安凤城医院的微信公号及医护人员的个人微信号中传播,并配发“值得永远记忆的一台手术”为标题,该条信息是作为医院的宣传内容进行推送的,发布后并未引发相关讨论及争议,只是在微信朋友圈内小范围传播。4个多月后的2014 年12月20日,一名微博网友@当维美不再唯美将照片发布在新浪微博上,并配发相关文字如下“我想说难怪医患关系这么紧张,手术时你们在做什么?”照片开始在个人微博中传播。不久后,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组官方微博转发该条微博,并以#一说为快#为话题,发表相关偏向言论,号召网民对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进行评论,该组照片至此完成了从个人微博到媒体官方微博平台的传播。媒体官方微博的转载迅速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关注。网友们纷纷谴责涉事医院及相关医护人员,表示医生手术台自拍,缺乏对患者生命起码的尊重,是严重缺失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表现。有的网友还将医生手术台玩自拍事件的个案上升到整个医患关系的层面,以此用来说明我国医患关系之所以岌岌可危,全因为有一群缺乏职业道德的医生,批评言辞直指医务工作者。网民的情绪激动,非理性的叫嚣在网络舆论中蔓延。

(二)第二阶段:传统媒体深入编辑报道阶段

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在网络中引发巨大争议初期,对此事件陕西电视台某节目发出质疑声音:西安医生在手术台前摆剪刀手合影考虑过病人的感受吗?《华商报》发布新闻《西安凤城医院医生手术台玩自拍暴露患者隐私不妥》、大河报发布新闻《西安医生手术台合影自拍还摆“V”手势》,媒体立场倾向患者一方。舆论各执一词,事件真相难以辨明,随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多家国家级媒体也介入该事件的报道,央视新闻频道白岩松主持的《新闻1+1》就该事件策划报道了一期《医生手术台自拍引思考 情商需提高》的节目,《人民日报》连续刊发两篇文章《警惕不信任情绪泛滥》和《“手术室自拍”引发风波后——来自病人和医生的声音》,新华社发表评论《医生手术室玩自拍是否违规 有待法律判定》。通过央视等传统媒体逐步深入地报道,全景式地还原了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

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的真相是,医生们为庆祝自己长达七小时手术最终保住了患者的腿及老手术室即将搬迁两层原因进而拍摄了这组照片以作留念,并且我们能从照片的拍摄角度判断此组照片并非自拍。此事件缘由的公布,使得舆论开始出现反转并逐步回归理性,舆论不再是一边倒地批评与谴责医务工作者,相当一部分的人发出对医务工作者表示同情与理解的声音。在传统媒体深入报道的后期阶段,媒体机构自身也开始反思媒体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问题,凤凰评论发表文章《“手术室自拍”的舆情逆转值得反思》、《京华时报》记者发表评论《“手术室自拍”真相反转后谁该反思》等。至此有关医生自拍事件的媒体报道告一段落。

二、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传播走势及新闻头条编辑内容分析

(一)传播走势分析

以百度指数为平台,选用“手术室自拍”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日期截取2014年12月19日至12月28日,对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的传播走势及新闻头条分析进行分析。医生手术室自拍照片于2014年12月20日由网民传播至新浪微博,事件一经微博传播后,便得到了网民广泛的关注,并在网络中引发巨大争议。搜索指数由21日的0次攀升至22日的117815次即搜索指数的最高峰值,23日和24日的搜索指数分别为47391次与4295次,21日至24日的搜索指数形成一个高峰,详见图1。并且该事件迄今为止在百度指数搜索中也只有这一次高峰,可见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在此阶段传播最为活跃,得到受众的关注也是最多的。手术台自拍事件在新浪微博曝光之前,在百度指数平台显示无搜索量,20日曝光后,21、22日搜索量急剧增长,然后出现下滑走势,24日后,搜索量趋于平缓,每天关注数量在千次左右。可见,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曝光初期最受瞩目。

图1:“手术室自拍”搜索指数

(二)新闻头条编辑分析

对百度指数(见图1)的重要拐点的新闻头条的标题进行整理,详见表1,可以发现,媒体对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的报道呈现由浅入深的特点,关注方向存在明显的差异。12月22日的新闻头条主要是针对该事件新闻评论呼吁人们切莫预设立场,及主刀医生接受采访说明拍摄照片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主刀医生说明拍照缘由也使得舆论开始出现大反转,事件全貌开始呈现在受众眼前。23日新闻头条出现两种视角看待该事件,一种是反思脆弱的医患关系,二是认为自拍的“流行病”已经侵入手术室,该事件不是医患关系的例证。24日新闻头条的则是报道照片中手术病人的立场,同意拍照并对医护人员充满感激,媒体大量报道了该关键事实。25日,新闻头条内容对事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挖掘,站在了更高的角度上,对媒体、社会、医院在事件爆发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反思,医院也回应处罚不会撤销。接着,12月26日、27日、28日的新闻头条,均在“炒现饭”,没有出现新的报道点,均是旧新闻内容的重复与各方的反思,如表1中的E、F、G所示。纵观上述新闻标题,“手术室自拍”“医患关系”“反思”三词在新闻标题中的出现频率较高,可见手术室拍照这种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及事件各方的反思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表1:2014.12.19—2014.12.28百度指数新闻头条统计

三、新媒体语境中新闻编辑与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编辑传播的任意性——网民自媒体传播

手术台自拍事件最初的曝光就是网友在自媒体平台上编辑发布信息,该条任意的、未经核实的消息却在网络平台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互联网的发展造就了人人都是“新闻记者”的局面,并在网络传播中高度地解放了受众的话语权。网友根据自身的认知将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编辑成文字、图片、视频发布到网络中,在网友们的积极关注与参与下,事件在网络中形成几何式和病毒式的大规模传播态势。他们在网络平台通过论坛及自媒体渠道编辑发布自己的看法及评论,形成一场网络意见的大狂欢。然而网民在自媒体平台上的消息编辑及意见表达具有任意性和随意性,网络中传播的消息常常细节模糊、观点具有片面性,语言也表现出情绪化、非理性等特点。因而网友们在网络中发布的消息是否真实、准确、可信,都有待考证。同时,由于网络自媒体传播缺乏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网民在网络中编辑发布信息并没有审核、过滤、检查等程序,网民编辑传播的信息较传统的新闻媒体缺乏专业性、准确性与严谨性。

(二)编辑传播的偏差性——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渠道传播

手术台自拍事件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并获得众网友的关注,其重要节点在于该条消息完成了从个人微博转向媒体微博的传播。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组官方微博对个人微博的转发并编辑建立话题,引导网友加入该讨论。然则该条微博消息与事实真相存在偏差,而该媒体官微编辑转发具有偏差性的事实,自然在舆论引导上也会存在偏差。传统媒体在微博设立认证加V平台传播信息,将在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建立的公信力扩展到网络平台中,但在手术台自拍事件中,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组官方微博却并未利用其公信力编辑传播准确的信息,而助长了错误信息的进一步传播。根据后续的准确报道,也澄清了照片并非工作中的医务人员自拍,这属于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在报道事实上的偏差与错误。现今,由于新媒体传播对传统媒体传播的挤压,传统媒体也纷纷办起其新媒体传播渠道,以此来抢占用户市场。新媒体渠道的传播较传统媒体具有时效性更强、与受众互动性更便捷的优势。但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传播渠道后,新闻编辑却出现了更多的对事实报道的偏差与错误。传统媒体在使用新媒体平台时,未将其原有的公信力优势发挥好,而是在追逐新闻时效性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新闻事实的核实,上述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行为使得长期建立起来的媒体声誉受损,得不偿失。

(三)编辑传播的倾向性——新媒体及传统媒体传播

在事件爆发的初期阶段,新媒体中绝大部分网民和少数具有较强公信力的媒体微博,均在网络中编辑传播声援患者的言论,要求对涉事医院进行严惩。他们编辑传播的言论具有较强的倾向性,同时也在网络中引起了较强的声势,进而传统媒体开始对该事件进行关注并报道。在传统媒体中,陕西电视台某节目发出质疑声音:西安医生在手术台前摆剪刀手合影考虑过病人的感受吗?《华商报》发布《西安凤城医院医生手术台玩自拍暴露患者隐私不妥》新闻、大河报发布《西安医生手术台合影自拍还摆“V”手势》新闻,上述传统媒体言论也都偏向患者一方。然则,从最终的手术台自拍事件调查真相来看,事件未调查清楚之前,新媒体渠道中的网民倾向预设立场站在患者一方,与医生形成对立。与此同时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有些专业化的媒体机构也随着网络中的舆论人云亦云,倾向站在患者方报道新闻。专业化的新媒体及传统媒体机构都应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认真核实消息真相,准确客观报道新闻事实,不偏不倚,对于消息真相不应偏向任何一方,这才是专业化媒介机构应有的态度与行为准则。

四、建议与对策

(一)新闻编辑报道应避免刻板印象,提高批判理性

最早提出刻板印象的是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他在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中提出“刻板成见”(stereotype)这个概念,在国内被翻译成“刻板印象”,指的是“常以高度简单化和概括化的符号对特殊群体与人群所做的社会分类,或隐或显地体现着一系列关乎其行为、个性及历史的价值、判断与假定”。①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274页。李普曼认为,“公认的典型、流行的样板和标准的见解,都会在人们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产生阻碍作用”。②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中国人常常陷入“弱势即正义”的思维方式当中,当发生医患纠纷且事情真相未明时,他们往往是同情病人;当穷人与富人发生争执与矛盾时,他们也常常认为穷人一定是受害的一方。这些现象也都能从李普曼的刻板印象理论中寻找到依据。

医生自拍事件在微博曝光初期,便引发了网友们热烈的讨论,凭借着微博上流传的5张照片,网友们便异口同声、口诛笔伐声讨医护工作者。网友们编辑的言论一边倒地声援手术台上躺着的病人,痛批医务工作者不负责任,违背职业道德。足以显现网友长此以往对医生所形成的刻板成见,他们并不深究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所当然地站在医务工作者的对立面,认为病人方肯定是弱者,遭到医院的不公正对待,其实事实却并非如此。

媒体官方微博加入照片的转发传播行列,却对此照片不加任何调查采访求证,并编辑发布了偏向患者的言论,加入了这场混乱的舆论大战。但从医生自拍事件的最终调查结果来看,网友们的声讨及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编辑报道行为,缺乏理性,陷入了刻板印象的思维方式。今后我们在网络平台上参与公共讨论时,理应摒弃先入为主的偏见、不被情绪左右、不偏信单方面信息,尤其在遇到医患关系等类似敏感议题时,即使有图也不一定有真相,学会提高批判理性,不助长虚假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

(二)新闻编辑报道应恪守客观性、准确性、真实性的原则

媒体新闻编辑报道的缺失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的初期阶段,网络上传播的新闻或是微博上爆料的新闻,它们的真实性是有待商榷的。媒体如果没做好充分的采访调查工作,仅仅依靠网络中的爆料就人云亦云的报道或是评价新闻事件,这样只能误导受众,恶化舆论环境。回望整个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的传播路径,相关媒体扮演了引导舆论的角色,这种引导几乎可以称为“误导”。在没做任何采访、求证的前提下,草率地编辑发布消息并配上有明显倾向的评论,明显有违客观、中立的原则。新闻编辑报道的生命即真实性,在新闻编辑报道中应恪守新闻的专业主义原则,杜绝新闻炒作,不能为抢时效性而以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为代价,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组官方微博在此次医生自拍事件的最初编辑报道中则有类似的嫌疑。

医疗卫生涉及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人民生活的福祉,因而医患关系也格外引人注目,近些年来,医患关系矛盾日渐凸显,暴力伤医的事件频频爆发,医生处在较为弱势的地位,有些媒体不仅没有客观、全面地编辑报道相关医疗卫生事件,缓和医患关系紧张的舆论环境,反倒是起了火上浇油、推波助澜的作用,把医患关系推向一点即燃的局面。

(三)媒体应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引导舆论

客观、准确、全面地编辑报道新闻,是媒体的基本职责,除此之外,媒体还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理性分析医患关系恶化的症结,积极正确地引导舆论,缓和医患关系,同样这也是媒体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医患关系并不是一对对立的矛盾,良好的医患关系最终收益的还是人民。如今,媒体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过去那种由医生和患者点对点沟通的医患关系,变成了由患者、医生、医院、媒体共同建构的复杂关系。公众对医患关系的理解,不仅来自于提供医疗服务的医护人员,媒体报道构建的医疗形象,也是患者理解医患关系现状的重要因素。正因为涉医编辑报道高度敏感,媒体在传播相关信息时,更不应随心所欲,尤其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有意煽动医患矛盾。①新华每日电讯:《有些“新闻”,媒体要学会“忍痛割爱”》,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4-12/24/c_133874987.htm。

【参考文献】

[1]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陈鹏.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3]王睿智.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D].锦州:渤海大学,2014.

[4]段雪琼.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5]杨东伶,徐文静.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J].新闻战线,2015(10):24-25.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媒体新闻编辑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方法和技巧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浅谈报纸新闻编辑的新闻策划意识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