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学习是如何获得的?

2016-07-07高江勇闵永军

高教探索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习支架学习能力

高江勇 闵永军

摘要:攀登学习高峰、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并获得持久的学习力是大学学习者的中心任务。针对目前国内大学普遍存在的重教轻学,关注课堂内忽视课堂外,课堂上被动喂学多主动求学少,追逐“巧”学轻视“笨”学等问题,本文基于学习支架理论视角,从夯实高质量学习的承重墙、建构整体性学习体系、关注学不能轻视教等方面做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高质量学习目标的达成绝不仅仅是追求学习方法学意义上的改进,更是学生在基础性学习饱和条件下的自然溢出。

关键词:学习支架;学习根基;学习能力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环境下,功利思想和学术资本主义的泛滥、保证大学人才培养最原初使命的教学工作常常是被高声地重视而又悄无声息地被旁置,大学精神的游离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徘徊令人堪忧。在这种情势下,社会人和大学人都认识到改变这种现状的紧迫性,于是,处于最前线的教学改革自然引起广泛的关注并成为当下国内教育研究的热点。[1]长时间以来,人们在关注改进“教”的同时,也开始更加关心教的对应体——学生“学”的情况,这是因为学习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大学各类人才培养最内核的目标诉求。然而面对这一古老而有崭新的话题时,当我们仍然孜孜不倦地追随跟跑于欧美发达国家所创造的眼花缭乱的新潮的学习模式之时,西方国家却又在深度反思为何那些看起来先进新颖的学习方式会失效[2]?甚至一度被我们反复批判的老旧的“接受式”学习又被重新捡拾回来。[3][4]在迷乱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中,究竟何去何从呢?正如著名学者拉姆斯登(P.Ramsden)等不止一次提到的那样,在冗杂繁复的各种研究成果组成的枝蔓之中,高质量学习的追求是贯穿于该领域的一条永恒的思想主线。[5]这一概括,不仅深刻地奠立了学习者开展学习的核心和主导地位,也为学习方式的变革给出了前瞻性的提示。

一、文献综述

(一)对人类学习活动的认知——搭建学习支架

对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近现代西方国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重要历史节点意义的人物及学说,如桑代克联结学说、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等。在众多的理论学说中,不得不提到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与“学习支架学”学说,因为其诠释了处于学习起步阶段的初级学习者的学习机制,即儿童借助外界一定支持,可以帮助学习者顺利地在已掌握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使得学习者已有的旧的知识体系得到“生长”[6]。而对于进入大学学段的学习者而言,他们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学习经验积累,也具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更为优越的大学学习环境下,高质量的学习并未自然发生,甚至大学生学习状况令人堪忧。[7]加德纳在《重塑高等教育》一书中指出:如果学生无法理解学习的过程——那么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他们在课堂上都不会太主动去学。近年来国外不少大学已经警醒到失去教学重心的危机,并开始反思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8]考查北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课堂教学,我们就会发现在获得高水平的外部的教师支架支持的同时,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往往更为积极和重要。除了更加努力地获取课堂内的营养外,学生还必须转向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外的学习。必须承认,有的时候这种课堂之外的努力也不全是来自于学生的自觉,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就面临着无法跟上教师教的节奏。但无论如何,学生这种课外额外的付出,如下足了功夫去研读、甄别、比较、反思,在这一过程中,即便是花费了大量的力气,学生也仅仅是获取了学习中有关问题的部分答案,而尚未得到答案的部分则正是学生期待在课堂上去解决的。经历了一番苦学之后,此时学生已经在原有学习起点上获得新的认识。正是有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搭建学习支架这一过程,使得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学习得到延续和贯通,而学生的自主搭建学习支架的过程也正是自我加宽加厚学习基础的过程,这也为以后更独立开展高水平的学习做好了积极的准备。

(二)关于学习的阶段性和突变性——外部学习支架的撤除

由被动牵引学习到独立自主学习不仅是学习者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更是学习者由初级学习向高级学习跨越的必由之路,而由浅入深的学习也被认为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序过程。布鲁姆曾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进程进行了功能性细分,他把学习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6个环节,而安德森在此基础上,又将其修订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9]学习层次的加深往往与学习阶段(学段)存在联系。学段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指一些特定的“学习阶段”或其中某一较小的特定学习区间或时间范围。学段划分对学校教育制度、课程设计和学生的认知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10]人们所熟知的学制中的学段,具体划分有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等学习阶段,就其而言,从搭建学习支架的角度看,低阶学段到高阶学段的递进过程,也正是学习者自我搭建支架比例递增而外部学习支架比例递减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的进程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往往存在若干个关键点,而教学临界阈和学习临界点等概念的引入则揭示和诠释了学习所具有的阶段性和突变性。[11]所谓学习临界点就是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到了一定界限后由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点,是学习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比如婴儿的突然开始说话就是一种学习突变,而这种状态又近似于运动员长距离助跑后蹬地获得自由腾空的一刹那,突破这一临界点,学习者在拆除了支架后,能自主自由地学习、获得高峰体验,在学习能力上获得飞跃。

·课程与教学·高质量学习是如何获得的?

(三)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承担的角色

教师是公认的影响和促进学生学的质量最关键的外部因素。由于过去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和知识传授主义的狭隘思想的影响,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控制成为高高在上的特权,捆绑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张力的释放,因此饱受争议和评判,使得教师的特权地位受到挑战。随着民主课堂呼声的不断高涨,学生在课堂主体地位更加得到重视,课堂学习更强调民主协商和对话。然而,矫枉过正,一些课堂的教学甚至由过去极端的专制型走向另一极端的放任型。然而,不断涌现的反例证明,若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等因素一味地放手学生自由探索学习,比如当前倡导的依靠小组互动式学习,学生可能失去接受教师教授的机会使得学生的学更加迷茫。在国外一些大学的教育改革中也同样弥漫着对教学法崇拜和追捧的现象,一些城市的教改频频引入未经长期有效验证的新教法,结果造成师生无所适从。[12]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了教育和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用扎实的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来培育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才是教育的本质。此外,一些教师也增加了课堂的互动,但是当学生仍不能顺利回答问题时候,其原因可能不在学生的知识量不够,而是我们提供的线索不够充分或者合适。[13]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一个深思熟虑的指引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亦即教师需要“扮演支架”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学习空间,并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目前大学生学习质量不高的原因及分析

从当前现状看,我国大学课程教学中普遍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学”的现象仍较为普遍,教师的“知识搬运工”角色和学生“知识受众”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14],从学习方式上看,只强调课堂内的学习,忽视课堂之外的学习[15],学生主动利用校园各类教育资源自主开展学习的氛围不足。甚至不夸张地说,许多学生离开了课堂教师的引导都不会开展自我学习,而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远未形成,严重削弱了大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提高,归纳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进取的学习求索精神衰弱

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学生的学自始至终缺乏主动精神,轻视对课堂学习的准备,表现为既无课前预习也无课后复习,学生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由于学生学习缺少预习和准备,缺乏先行的自我思考,所以也就无法体会到“困”,自然提不出问题,进而无法主动响应课堂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单纯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最终不再是学习的主人,而是陷入“被学习”的状态。于是,课堂上表现更多的是被动喂学,而不是主动求学。更为严重的是,主动求索精神的不足,学生就会怕苦怕硬(苦问题和硬问题)。学习中遇到钉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当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候,由于缺少钻研精神,缺少敢于碰硬的精神,就容易发生“绕”过问题和“躲”问题的倾向,不是解决学习难题而是躲过去,不愿也不敢面对问题。然而,我们知道深度学习恰恰就是在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遇到困惑,通过自己一系列艰苦的求索和努力获得求解的过程中发生的。比如,学生需要深入研读教材、查阅大量文献,甚至深度挖掘第一手的国际外文文献、深入学习课程、教材、相关文献书籍、向周围同辈交流、向老师请教等,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经历锻炼,尽管很累,但是会发现很有收获,这个收获就是学生会突然之间发现自身的知识感知力、比较力、整合力、分析力以及质疑批判精神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锻炼和提高。事实上,高质量学习就是发生在学习者通过自己努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细小的学习问题的过程之中。而客观地说,这也正是大学学习者在学习中存在的最大短板。

(二)缺乏扎实的学习基础

进入大学后不少学生认为,为了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随着学习层次的不断深入,应该追求更加高级的学习方法,传统的学习方法不应该再占据很多时间。比如他们会认为记忆性的知识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所以,他们不肯或者不屑做基础训练,无形中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16][17]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学生不愿在那些琐碎的毫不起眼的学习上花力气。然而,当我们缺少必要的基础性学习的准备时,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处处受困,从而使得学习变成了极为痛苦的过程。正如一位MOOCs“辍学者”在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时写道的:“由于缺乏课程学习的前期基础,从第三周开始我就无法跟上教学的进度……,如果课程的大纲描述能够更加具体一些,我就不会高估自己的前期基础”。另一位学习者也总结道:“在最初的几周里,由于前期基础的缺乏使我极不适应,有很强的挫败感。”[18]如何理解这种学习中的困局呢?固本强基,根深才能叶茂,同样道理,学习更是需要强调扎实的基础,换句话说,夯实累进自己的学习基础在大学学习阶段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要更加强调才对。特别是处于学习黄金期的大学本科阶段,仍要强调“笨”学,不能也无法绕过“苦”学(辛苦求学)这个阶段,缺少了笨学和苦学阶段的准备,就难以或者无法顺利跨越到更高阶段的学习。总之,学习者学习质量的飞跃是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学习积累过程之中,而遗憾的是这些正是当下我们大学学生群体中最为缺乏的。

(三)教师对教学投入不够

一直以来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成为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众矢之的,其原因首先是任课教师在思想上对教学的投入度不够。特别是受当前极端功利思想和片面评价机制的影响,任课教师普遍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负担,教师对课堂的教学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敬畏和尊重。即便是有部分老师热爱教学,对教学也能投入一定的精力,但是当他们屡屡看到教室里大量处于思想昏睡状态的学生之时,教师仅有的一丝教学热情也被消弭殆尽。无论是听课的学生还是上课的老师都受迫于高悬于头顶的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约束,因此为了尽量避免触碰“教学事故”和“到课率”这一红线,大家在课堂上很自然地达成一种默契——大家一起“混”,甚至发展到最后教学的双方都能得到一个满意的虚高的分数(学生给老师评价打分,教师给学生学业表现打分)!然而,即便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角度来看,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也不全是一种奉献和付出。对于那些真正从内心热爱教学、投身于教学、钻研于教学的教师而言,这种潜心的花费投入也是能给教师带来潜在的“回报”。那就是,当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以及对学生的学的研究,学生的提高也是教师思想提高的过程。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就是其反思自身不足的良好机会,而且教学中的遇到的“困”也是检视自身不足深入开展的科学研究的源泉所在,这也正如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宝库中提出的教学相长一样。换言之,我们已经接受了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但对于教学同样能促进科研工作,则恰恰是相当多老师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四)漠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他者,教师或同学)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学习共同体中蕴藏着集体的智慧和经验,体现出一起学习、相互启发、共同发展的良好的协调关系。然而,长久以来,传统的大学课堂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学的进程,由于多数情况下缺少有效的互动,使得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活动逐渐退化成为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尽管学生也身在教室以集体的形式在一起听讲,但是缺少了学生身心的投入,使得学生难以真正入戏,这样的学习顶多算是浅层的学习,自然称不上为学习的共同体。所以,共同构建学习支架的合力,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 教师和学生双方均为能动的主体,以共同实现学生认知上的拓展、智慧上的生成以及个性上的丰满为教育目的。[19]

此外,在大学校园的学习活动实践中,造成学习质量不高的原因,除了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投入不足外,还有一个因素需要引起关注。那就是要深刻理解到,学习活动并不是单纯的个体性活动。根据调查,大学生有超过70%的时间是和同伴、学习伙伴度过的,然而,单向度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实践中根深蒂固,而且是国内大学校园生活的主流。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往往以“独学”和“自学”为主要特征,学习伙伴间的这种关系也自然不存在真正的学习共同体[20]。因此学习者也无法通过学习共同体获得额外的学习经验,大学生的学习空间被压缩,使得现成的校园学习的资源被浪费,课内营养不足课外学习资源浪费并存,进一步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不高。

三、获得高质量学习的路径

正如没有了空气人就无法生存,一旦学习者失去学习的能力也将会失去竞争力甚至被淘汰。所以获得高质量学习是每一位大学学习者都无法绕开的基本任务。那么究竟如何获得高质量的学习呢?

(一)夯实高质量学习的承重墙

基础是建筑物的根底,基础不牢,大厦难保,人才培养也是如此。[21]高质量的学习更是离不开学习者扎实的学习基础。古今中外,大凡能取得耀眼成绩的人,其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苦付出,而我们往往是只看到这些名人的表面风光,却很少能体会到这成绩的背后需要付出多少。 高质量学习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艰苦学习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当前人们在教学改革中急于追求一个速成,总希望通过时下时髦的学习方式达到改善教学和学习效果的目的,往往容易漏掉学习中的一些“小事”或“琐碎事”。比如有人认为低阶“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会限制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而试问一下,若脑中原来没有知识积累的种子,在高阶的学习中这思想火苗能持续燃烧吗?[22]又好比一个极度饥饿的人,连续吃了数个馒头都不管用,一连吃了10个馒头,才感到吃饱了,难道说我们可以直接省略掉前面的9个馒头,直接吃第10个馒头就能解决问题?同样的道理,学习者的学习也是建立在一个一个微小学习单元基础之上的累进过程。

夯实高质量学习的承重墙,学习条件和环境固然重要,但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而且这个人是别人不能也无法替代的,要强调学习者自身主体性的发挥。考查国外的大学课程学习,不难发现优越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图书资源、卓越的大师指点、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略人家国外大学学习者在课堂的积极参与,在课外超额的学习付出。如果没有学习者这些忘我的自主的探求精神,没有敢于吃苦、善于吃苦的学习求索精神,那这将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其实,我国古代圣贤也有不少对高质量学习方面的精辟见地,王国维的学习三重境界,还有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无不深刻地揭示获得高质量学习的功夫是在平时。高质量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境界,更是一种默默付出后水到渠成的一种结果。对于当前国内大学的大学生而言,在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技巧的同时,更要强调学习的根基是需要一个“笨”学,特别是处于本科阶段的大学生更要善于把学习中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并最终使自己的学习能力真正实现由他养向自养的蜕变。

(二)采用与学习起点相匹配的学习方法

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事实上,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只有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找准学生“学”的起点,才能分析和预测学生发展的终点,因为起点蕴含着每个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区[23]。平心而论,当前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大学的学生生源质量和学习状况参差不齐,从整体来看,大学生群体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并不乐观,这应该是我们当下最大的实际学情。盲目脱离这一实际情况,试图通过简单的移植所谓先进的学习方法来达到改善学习目的,往往会事与愿违。可以说目前不少教改难以取得成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在追求更高效率、更人性化、更先进的学习方法时候,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基础性学习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在改革中,不仅没有有效建立起新型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还把我们过去经过历史实践检验的、好的传统性学习方法随意丢弃,着实令人遗憾!而大张声势的教改的结果自然是南辕北辙。

以笔者的观察,从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看,当下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是太重了,而是学习投入远远不够,以至于学习基本功太差!从高质量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看,我们不仅不应该轻视学习基本功包括扎实的学习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需要更加强调基础性的学习投入。对于当前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学风气低下、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迷茫等问题,大学的教学改革应该旗帜鲜明地有所回应,那就是首先大学生学习者必须先补上苦学基本功这一课!特别是对于大一和大二学段的学习者,只有通过了苦学的磨炼后,才有可能顺利跨越到后续更高级的学习阶段。我们当然也并不能满足于和止步于基础性学习,因为从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来看,就是要在夯实学习基础的同时,鼓励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倡导合作性学习、尝试研究性学习,通过不同阶段的不同学习方法训练,切实提升学生的独立性的学习能力,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胜任复杂职业社会对其提出的要求。

(三)建构整体性的学习理念和体系

一方面,构建学习的整体性理念,要求对学习者的学习考查还应该跳出一个固有的惯势,即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者个体的私人事务,从更大的场域范围看,学习还应该是校园所有学习者共同面临的公事。从社会学理论视角检视,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属于人接受教育的社会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探求新知、共同磨炼、共同成长的过程。正如有学者提出:大多数学习是社会活动的结果,而不是封闭的个人努力的结果。[24]在大学校园学习环境下,人与人的关系不仅仅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强调生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关系。事实上,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样例,诸如某某班级或宿舍的小伙伴全部考取重点科研院所的研究生等等,这都在提醒着朋辈教育有着显著影响力和诱导力,这些优质的隐形的学习资源值得进一步关注和开发。

另一方面,探索构建以整体性理念代替局部性教育的学习理念。在此过程中,适度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成熟经验有利于更加开拓我们视野和思路。如美国不少大学在办学理念中所提出的建设没有围墙的校园,即凡是有用的学习资源皆可为我所用;而关于额外学习的理念,则清晰地表明仅仅是抓好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课程教育的核心在于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及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有机贯通,这都是值得借鉴的地方。反观我们自身,如果我们依然将学习绑定在狭小的课堂之内,割裂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无形中就会大大限制了大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从学习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应该构建全新的大学生学习生态链,通过有机整合课内与课外学习资源,贯通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探索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形成立体式、多元学习方法互补、课内课外教学一体化的新型学习模式,以切实促进大学生整体学习品质的提高。

(四)关注学不能轻视教——唤醒学习者的思想沉睡

自古以来,教与学均是相伴而生的,我们在关注学生的学的同时,不能轻视教师的教。如何破解当下教师不愿投入精力到教学、教得不好的老问题呢?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首先是在外部的教师评价机制上作出改革,即通过设计出良好的制度,营造出好的尊重教学的文化氛围,促进和引领教师将“教”真正视为自己安身立命的使命,这一层次也仅仅是先保证教师能不能成为合格的学习支架建构者,客观上要求教师应该既是一名学者又是一名学习者,他们学识渊博且拥有进一步学习的能力,他们能传递给学生以第一手最鲜活的真切体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步步提高。而第二层次则是教师能不能胜任成为专家型的学习引路者的角色,这个层次的能力完全依赖外部的评价机制可能并不能完全奏效,必须要从形而上的教师的德和情上进行追问。只有教师深刻地意识到能站上大学讲堂既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荣誉,当教师在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同时,教师这一普通职业将变得无比神圣,当教师在教学中注入了爱之后,当教师爱形成富有创造性的师生关系,那么教育才能真正地发生。[25]当教师带着爱,带着浓浓的感情走上讲台,竭尽全力愿意帮助学生,唤醒学生沉睡的思想,可以想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通过在教学上的全情投入和精耕细作,在教会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到同步成长,至于教师在教上下了功夫,又能反过来促进其自身科研的发展,达到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这也顶多算是做好教师的教所带来的副产品而已,而当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看到一个又一个学生思想的独立绽放,这不正是教师最大的收获和价值吗!

参考文献:

[1]贺武华.“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生学习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3(3):106-111.

[2][荷]保罗·基尔希纳,约翰·斯维勒,理查德·克拉克,等.为什么“少教不教”不管用—建构教学、发现教学、问题教学、体验教学与探究教学失败析因[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6-29.

[3][澳]凯文·唐纳利.中国告诉西方本应坚持“填鸭式”教育[J].林可欣,译.世界教育信息,2015(1):47-48.

[4]陈振华.讲授法的危机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1(6):41-51.

[5]吕林海,孟克,李颖.追求高质量的大学学习——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学习、教学与课程的一些核心观念[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9-24.

[6]徐辉.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大学课程设计原则[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8.

[7]刘献君.论 “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8][13]周建新.如何培养终身学习者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环境[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65.

[9]柳友荣.也论本科生学习量—兼与卢晓东教授商榷[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63-66.

[10]刘鹏飞,史宁中.论“学段”[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206-209.

[11]李志厚.教学临界阈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1:2.

[12]李茵,黄蕴智.教比学更难—我们该如何理解教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2):181-186.

[14]邱德雄,谢武纪.“学”为中心:高校课程实践变革的核心要义——以课程项目化实践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15(1):48-53.

[15]林光彬.论以学为中心的大学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27-29.

[16]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5-23.

[17]黄华.我国知识教学面临的三大挑战与理论回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17.

[18]梁林梅.MOOCs 学习者:分类、特征与坚持性[J].比较教育研究,2015(1):28-34.

[19]唐松林,范春香,于晓卉.复杂论视域中的大学课堂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5(10):71-77.

[20]夏正江.迈向课堂学习共同体:内涵、依据与行动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08(11):15-19.

[21]王义遒.基础与创新关系辨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5(10):4-12.

[22]汪晓军.我仍坚持的研究生考题形式[EB/OL].[2015-11-18].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32399&do=blog&id=939759.

[23]倪建斌.求真求实:学习起点的分析与把握[J].江苏教育研究,2013(11):35-37.

[24]王一民.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大学课程[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40-47.

[25]蒋开君.教师教育中的“情”与“德”[J].现代大学教育,2015(4):69-73.

(责任编辑钟嘉仪)

猜你喜欢

学习支架学习能力
生本理念下初中物理“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思考
学习支架在学习支持中的作用探究
“学习支架”的继承与融合
强化支架意识提升学习效能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构建学生的主体性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