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探析

2016-07-07郭康

高教探索 2016年6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区域经济服务

郭康

摘要: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一种方向性目标要求。应用技术大学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大学与区域经济共生关系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共赢。应用技术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价值坚守、互动共赢、主动适应、特色性。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协调的关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关系;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服务与推动的关系。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区域经济;服务

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其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是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的大学类型。[1]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主体是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它们基本上都是从原来地方所举办的高职高专或中职中专升格、合并、转型而来。[2]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经济学大师威廉·配第、亚当·斯密等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教育能够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经济思想,1957年索洛在其文章中间接肯定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960年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则是对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作了全面、经典的论述。如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贡献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应用技术大学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立足所在区域,实现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共赢发展。

一、应用技术大学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共赢关系

“共生”概念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于1897年首先提出,指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互利关系。在此基础上,后续出现了布克纳的“内共生”,科瑞勒、刘威斯的“寄生、互惠共生、同住现象”以及斯哥特(Scott)关于“共生”是生物体生命周期的永恒特征和生理上彼此平衡的状态。[3]1998年我国学者袁纯清构建“共生理论”研究小型经济,随后共生理论开始运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共生理论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则是指异质对象结成友好、合作、相互促进的社会形态。[4]所谓“共生”即共同生存和发展,其本质是协同合作发展。应用技术大学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合作是相互之间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应用技术大学与区域经济共生关系的必然趋势是互利互惠,实现共赢。共赢是共生关系的价值追求,也是共生关系的可持续性的保障。

(一)应用技术大学三大职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1.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职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需求

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所在。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素质的养成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区域经济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用技术大学通过其人才培养职能的实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需求。应用技术大学通过培养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应用技术大学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应用技术大学通过继续教育、职业培养等方式提升区域劳动者素质。

2.应用技术大学科学研究职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科学技术需求

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技术创新对知识资源无论是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有很高的要求,技术创新是知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同时通过其科学研究职能开展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性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服务。应用技术大学以高质量的科技开发、科技服务为区域内的企业排忧解难,解决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方面的难题,与企业保持良性合作实现互动共赢。应用技术大学通过研发的科技成果积极与企业进行技术上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从而有效保障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同时,应用技术大学通过科学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结合,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为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3.应用技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提升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所需的区域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是指经济全球化环境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八大要求中科技竞争力和国民素质竞争是其核心竞争力,两大核心竞争力均与大学密切相关。应用技术大学的服务定位即是以面向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主。可以说,应用技术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就是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提升其国民素质;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提升其科技竞争力。应用技术大学通过实现其社会服务职能,提升区域竞争力,从而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二)区域经济对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支持

1.区域经济的发展实力为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和丰富的资源保障,区域经济的发展实力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物质基础。应用技术大学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有持续旺盛的教育需求。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持续旺盛的教育需求,都源于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应用技术大学基本由地方举办、地方投资,其生源多是地方生源,就业也立足地方,可以说,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实力。

2.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指引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方向

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是指一定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劣程度,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可持续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即经济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程度,例如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即资源、环境可承载经济长期发展的能力,例如区域经济结构能否实现合理调整;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即高新技术产业、创造性产业的蓬勃发展,例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不争的事实,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必然带来人才需求的不均衡。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高对人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人才主动流入,反之则人才流失严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区域人才结构的优化配置提出新的要求,指引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方向。endprint

3.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影响应用技术大学学科专业结构的发展

不同的产业需要不同的人才,区域经济产业的兴盛与衰退决定着该产业的就业人数,影响应用技术大学学科专业的发展;区域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要求影响应用技术大学学科专业结构。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影响应用技术大学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要求应用技术大学学科专业结构综合化,促进应用技术大学学科交叉综合发展。

4.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定程度上决定区域政府对应用技术大学的政策支持力度

区域经济可以说是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支撑点,应用技术大学需要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走势,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托,实现应用技术大学与区域经济共生共赢发展。应用技术大学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适时地调整其学科建设思路,把握区域经济战略调整专业设置。应用技术大学有效回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政府对应用技术大学的政策支持亦会随之加强。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政府对应用技术大学的政策支持力度。

二、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具备的条件与可能遇到的阻碍

(一)具备的条件

1.大学的三大职能

大学职能的演变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大学最初只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机构;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职能,是从19世纪初亦即柏林大学创办以后发展起来的;而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职能,则是20世纪以后才被普遍认可的。[5]大学职能的演变,是大学对社会变化的回应。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提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正是在威斯康星大学等一批大学的示范作用影响下,为社会服务职能才得到公认与普及。可以说,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大学回应社会变化的必然结果。

2.大学自身及其创造的丰富资源供区域共享

应用技术大学是区域文化中心、学术研究中心、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科学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同时培养专门应用技术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创造丰富的科学技术成果。区域经济可以共享应用技术大学的知识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设备资源、技术资源;应用技术大学通过自身及其创造的丰富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3.地缘优势

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立足于地方,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即是其所在的区域。应用技术大学具有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特有的“地缘优势”,即它拥有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优越地理位置。区域是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根基所在。

4.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可以说它是大学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应用技术大学与生俱来的特质之一即是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应用技术大学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既是其产生之因也是其发展之果。

(二)可能遇到的阻碍

1.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薄弱

应用技术大学需要根据所处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及自身的办学基础进行科学定位,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现阶段,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薄弱,人才培养盲目追求层次,追求大而全的学科专业设置;科学研究盲目追求数量,缺乏直接为企业服务的应用性、研发性研究;社会服务处于口头上提得多,实践中难实现的窘境。

2.区域政府对应用技术大学投入有限

我国高校由于特殊的办学体制,高校办学权来自政府授权,要经过政府的“授权审批”才能开展办学活动,政府掌控着高校的办学资源(包括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和资源的分配权。[6]大学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办学资源,应用技术大学较少享受到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更多地只能依靠其学杂费的收入,办学经费不足是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瓶颈。区域政府对应用技术大学的投入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规划与持续性,投入的资源也相当有限。

3.区域经济实体与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层次较低

应用技术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与区域经济实体缺乏有效的深层次合作,应用技术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往往不清楚企业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在科学研究上往往是闭门造车,只管立项,不管项目成果是否能为企业所用,不了解企业的实际研发需求。

三、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内涵解读

(一)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1.通过人才培养职能实现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目标

应用技术大学以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为主,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布局与优化需要呼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随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2.通过科学研究职能实现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增强区域创新力的目标

应用技术大学通过动态的学科专业结构,整合优化形成专业(链)群与区域产业(链)群对接,通过科学研究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应用技术大学集中科研资源,形成大学科技园区,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孵化环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通过社会服务职能实现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目标

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区域中重要的组织,在经济上,可以通过促进人口的流动、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吃住行的需求拉动消费,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价值。在文化上,促进知识的传播,通过科学研究创新信息技术,促进区域经济实体的创新发展。

(二)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1.价值坚守原则

自由是大学的永恒价值,自由的大学必然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作出回应。大学在自由的关联中研究、创造、生成知识,发现真理;大学在自由的关联中养成了责任、关怀与爱的公民意识与社会品质。[7]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大学,回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是以坚守大学自由之永恒价值为重要的原则之一。应用技术大学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坚守其价值追求,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努力做到保有大学应用的独立之品格和自由的价值追求。“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它的欲望。”[8]endprint

2.互动共赢原则

共赢是应用技术大学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前提条件,应用技术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生共赢关系,必然要求两者互动带来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的普适性与区域特色性、科学研究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社会服务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问题,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主动适应原则

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种适应是主动的、具有前瞻性的、在主体价值判断和自主选择基础上的适应。例如,在人才培养上,应用技术大学不能只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应声虫”,而应理性分析科学预测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构建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不仅要呼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而且要前瞻性地满足未来社会需求的产业、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的需要。

4.特色性原则

应用技术大学在充分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的前提下,比较分析区域内高校学科专业优劣势,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基础,做好SWOT分析,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办出特色,培养发展具有独特优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链)群。特色发展促进应用技术大学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应用技术大学与区域经济共生共赢发展。

(三)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协调的关系

1.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关系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应用技术大学通过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传授;通过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科学研究实现知识发展。教学是通过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生存之根;科学研究是创造知识,在过程中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教学与科研活动共同组成大学育人环境,两者相互促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应用技术大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兼顾面向区域经济的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

地方性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区域地缘特征,其学科专业结构需与区域产业结构紧密互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应用技术大学及时有效的呼应,灵活动态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机制是应用技术大学与区域产业结构良性互动的需要。同时,应用技术大学不可能只按区域产业结构需要设置专业,盲目地呼应区域产业结构的需要。作为大学,其自身的学科传统及专业结构具有相对的隐定性;作为人才培养机构,其学科专业的设置需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基础性人文性学科专业必不可少。

3.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应用技术大学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兼顾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应用技术大学的科学研究具有应用技术性的特征,重视应用研究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基础研究。

4.服务与推动的关系

应用技术大学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自身的文化建设,以其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从而推动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应用技术大学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定位,通过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的路径

(一)通过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1.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

应用技术大学通过培养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通过继续教育、职业培训方式提升区域劳动者素质。应用技术大学通过优化与构建呼应区域产业结构需求的学科专业结构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2.资源共享,满足人们终身教育的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变化迅速,各类人员均迫切渴望能有一个平台进行再学习。通过这个再学习平台,一方面是对日新月异的知识进行更新升级,另一方面是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回理论学习的平台进行再一次的提升学习。应用技术大学作为服务区域的人才培养机构,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开展教育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为区域社会的各类人员提供再学习的平台,满足人们终身教育的需求。

3.社会人文环境的提升,实现经济文明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指区域经济增长指数的增加,还应包括区域经济社会文明的进步、公民素质的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上升、社会人文环境的不断优化等。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离不开经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区域内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文化传承创新性对区域社会人文环境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

(二)通过科学研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1.科研成果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应用技术大学的科学研究具有应用技术性的特点,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技术、工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应用技术大学通过产、学、研、企的结合,与企业合作研发,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2.人文社科研究提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咨询服务

应用技术大学立足地方发展,一方面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另一方面需要与区域历史文化特色结合,走适合自身特点的特色发展道路。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文社科研究同样具有应用性的特点,其研究偏重于为政府、企业决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政府、企业发展规划发挥智囊作用。

3.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集中应用技术大学资源优势催生产业园区

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无论是在人才资源、知识资源还是科研资源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通过重点发展自身学科实力较强的专业,形成专业(链)群。专业(链)群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辐射相关的产业,形成产业(链)群,进而催生产业园区。endprint

(三)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应用技术大学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区域经济重要的、稳定的贡献者,同时也代表了区域创新经济的基础资源。应用技术大学自身发展所需的公共基础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周边环境,同时也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2.区域经济的消费拉动,创造就业机会

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消费者,直接带动经济,创造购买力,对区域经济的消费拉动作用甚大。应用技术大学的师生消费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经济辐射面甚广,直接推动当地的餐饮、住房、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发展,进而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一种方向性目标要求,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大学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合作是相互之间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应用技术大学与区域经济共生关系的必然趋势是互利互惠,实现共赢。应用技术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为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实现两者共生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11-30.

[2]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3]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7.

[4]刘松平,刘国平,周艳荣.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互动发展研究[J].当代教育论,2008(5):34-35.

[5]冯向东.大学职能的演变与大学的开放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25-27.

[6]张应强.从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江苏高教研究,2014(6):6-10.

[7]唐松林,陈坤.不是顺应而是坚守—重温大学的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23-27.

[8]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责任编辑钟嘉仪)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区域经济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