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自天成 韵承古今
——玉雕工艺大师孙林泉、马洪伟访谈录

2016-07-07李小松

关键词:玉雕玉器青铜器

李小松



玉自天成 韵承古今
——玉雕工艺大师孙林泉、马洪伟访谈录

李小松

孙林泉

1938年生,苏州光福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收藏家喜爱的玉雕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苏州吴中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宝玉石职业检验资格。

马洪伟

生于1975年,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玉雕专业委员会理事,苏州市吴中区文艺家协会理事,苏州市光福明清仿古玉雕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学习玉雕技艺。1992年从事玉雕专业,擅长用玉来演释青铜器,仿青铜器玉雕把玉器的玲珑与青铜器的厚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古韵和现代审美有机结合,走出一条不同于他人而独具个性的发展之路。

李小松:现在苏州玉雕行业非常火热,两位大师大概是从什么时候从事玉雕的?

孙林泉:进入玉雕行业之前,我是某所小学的校长,后来被下放到农村种田。期间碰到国家改革复兴,我寻思着要学一门手艺,在村里开展手工艺副业。1976年,我到天津玉器厂学习玉雕,两年后回来在村里开办了玉器雕刻厂。运营玉雕厂很不容易,要请师傅,要运原料。我经常跑到丹阳、扬州等地请师傅,跑到东北,湖南等地去运料。

马洪伟:我读书的时候就喜欢画画,那时候我叔叔是学玉雕的,在他的引荐下,认识了我师傅,开始接触玉雕。

李小松:根据原料、功能、时代、地域的不同,玉雕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式。

孙林泉:没错。玉雕有很多分类,有明清艺、仿工艺、小艺、挂艺、手把艺等,目前最流行的、最出色的是明清工艺,我当时去天津也是学习明清玉雕,很喜欢钻研。全国范围内,做玉雕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苏州、扬州等地。扬州主要做山子玉,做大件的比较多,而苏州玉雕的特点是小巧玲珑,很飘逸、很细巧,做玉比其他地方都要精细,具有高超的镂空技艺。玉雕题材各个地区基本相似,苏州一带主要做明清仿古件,做手把件。

马洪伟:1992年到1994年,我跟着师傅学红石文化。做了3年,红石文化差不多做通了,于是在光福市场开始做自己的作品,刚开始我做一些动物摆件、器皿。单干后感觉自己的作品不够出色,产品价格涨不起来,我开始琢磨如何提高,这是玉雕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我意识到自己的知识远远不够,还要继续学习,于是就去了当地最好的工艺厂,琢磨他们的精细雕法,进一步学习技艺,把握玉雕的线条美。学成后出来继续单干,并带了几个徒弟进行实践。

李小松:玉雕做得好,有什么特别的门道吗?

孙林泉:总的流程就是选料、设计、雕刻、打磨,就这几个步骤。一件成功的玉雕作品有几个关口。第一是选料,开采出来的原料有各种形状,要依据作品选择合适的原料,或者将现有的原料做成合适的作品。做瓶还是做炉?做观音像还是做佛像?这里面都不一样,所以玉雕要应料所宜。第二是处理原料,从合适的地方下刀,物尽其用。第三是设计,作品的好坏最终由设计决定。第四是开工雕刻,有了大体设计之后着手操作,过程中不断修正,不断再设计。因为立体的东西不可能完全设计出来,必须边设计边做。最后一步是打磨,立体雕和镂空雕打磨起来诀窍有些许不同。比如某块玉料原色大体比较均匀,有些许不和谐的白点、黑点,可以利用镂空技术剔除不和谐的地方,最后处理掉斑点。做玉的话主要就这么几点。

李小松:所以辨别原料、选择原料、处理原料是基本工序的第一个步骤,对作品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

马洪伟:做一个器皿首先是选料,如果选青料,这里面又分粗料和细料,我通常选择顶级细料。如果要做一个工程量很大的作品,作品一做就是半年,完美无瑕的细料才能体现作品的价值。当然,不同的题材用的料也不太一样,首先要想好做什么题材,根据题材选择原料。比如我做的青铜器题材就选青料,具体到作品“四羊方尊”,再从青料里面选择合适的材料,最终选定材料了,先切方,再按自己画好的图案做外形,这是初胚。孙林泉:辨别玉的好坏主要看它的密度,密度就是分子结构的紧密程度。好的玉密度比较大,比较重。光看颜色是不能辨别好坏的,白玉的话,不是说特别白的就肯定好,翡翠的话,不是说特别绿的就肯定好。最好的白玉分子结构很密,外表是很滋润的,带油性。分子的结构主要同埋在地下的时间长短有关,同矿的元素有关,底下的矿物元素越多玉就越好。为什么玉有的黑,有的白,有的黄?是因为地底下矿物元素不同。矿物元素带绿的越多玉就越绿,矿物元素带黑的越多玉就越黑。埋在地下越深、时间越长,这块玉就越好。一块玉石经过风吹雨打滚到地下、滚到水里,经过几十万年乃至上亿年,这个玉料就肯定好。玉石最好的料是籽料,籽料埋藏在地下时间很长,吸收了很多矿物元素。山料就没有籽料好。辨别翡翠的好坏同样如此,最好的翡翠不是外观特别绿的那类,而是玻璃种、冰种。玻璃种的翡翠很通透,里边带点颜色更好,玻璃种埋在地下埋得深,经过风化地震才最终形成。但现在市场上造假的也很多,人为地去掉翡翠里面的白点、黑点,经过高科技硬化处理之后,很多翡翠看上去很通透,像玻璃一样,实际上内里的分子结构已经被破坏掉了。现在很多白玉也会做这样的处理。人工的白玉,黄的皮肤、黑的皮肤都是人工做上去的,颜色比较单调,很呆板。天然的白玉看上去油性比较好。辨别玉石需要丰富的实际经验,要慢慢摸索出来。现在真正的籽料太少了,但市场上冒充籽料的普通玉石却很多,高科技几乎能够以假乱真。以品质的高低划分玉石原料可以分为三等。第一等行话叫A货,A货是真货,地下开出来的原货,没有经过人工处理。第二类是B 货,把翡翠的黑点、白点、僵块都处理掉,保持住原来的颜色。第二类中还有B+C ,黑点、白点、僵块处理掉后适当加点颜色。第三类C 货完全是用药水打进去的。玉料里B货质量马马虎虎,释放的微量元素对人有益处,但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要买A货,天然的玉料对人体是有好处的。没有表皮、没有颜色的好玉,内行也能认出来,加了颜色只是为了骗外行人。分辨料的好坏还是要看密度、重量、油性。

李小松:好像多数外国人更喜欢翡翠?

孙林泉:外国人很喜欢翡翠,缅甸翡翠是世界各国都认可的。白玉在东南亚、在华人较多的地方炒得比较热,其他国家不太认可。但全世界都认可玉雕工艺,我们的工艺水平外国人还是认可的。

李小松:选定原料后就考验手头功夫了。

马洪伟:完成初胚之后要绘图,把层次画出来,整个大体的形完成之后做大体积的掏空,然后再具体精细地做。做的过程中不断画,要重复画好几遍,才能把一个东西精细化,外形做好了做纹饰。做完后打磨,打磨特别考验手头功夫,从粗到细做打磨,将毛糙的地方都打磨好,接下来开始抛光,最终完成作品。做玉雕关键在于想法,技巧是基础性的,一件高妙的作品主要是看想法,想法成熟了用起工具才会得心应手,雕刻不同的东西会有不同的表达方法,用什么工具也不尽相同。技法是相对固定的,但每个人的想象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孙林泉:玉雕的工具很多,开料的工具叫嵌砣,用一块大铁皮把原料切开。具体做玉雕的刻刀很多是电动的,原来没有电动工具的时候就用脚踏的方式做雕刻和打磨。目前流行的明清件用的是明清工艺,作品样式仿照明清风格,加一点现代理念和现代元素,手工艺就是要推陈出新,既有传统又有创新,这样作品才更完美,一味地仿古是不可取的。

李小松:清代的玉雕和明代相比也有创新之处吧?

孙林泉:明清一代主要做器皿,摆件比较多,把玩比较少。明代的特别简洁,条条框框很简单,清代的图案比较丰富,明清两代在玉雕上的风格还是很接近的,构造差不多。现在谈及“古玉”一般指的是明清之前的朝代。

李小松:马大师做的玉器就是仿古风格的,仿青铜器。马洪伟:青铜器是夏商周时期的工艺,体现了当时人类的一种空间想象,一种对天地的认知,是统治阶级的宗教思想。祭祀的时候必须用乾坤鼎青铜器,这种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商朝晚期的四羊方尊是古人对羊的一种崇拜,有吉祥的寓意。

李小松:玉雕四羊方尊工作量很大,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马洪伟:做四羊方尊首先是把握外形,尤其是各个部分的比例,难度最高的地方是羊头,羊头的比例能体现一个整体的效果。其次是做纹饰,四羊方尊上面有一个虎面,也是一种神灵。青铜器的题材必须用沉稳的颜色来表达,我用青海青玉来表达青铜器文化,线条凸现出来,能感觉到厚重感。但这个厚重感不是单纯依靠厚薄,而是一种工艺的感觉,做的工具、做的技法都是有讲究的,要表现出“青铜”的刚硬。做作品之前我会大致罗列一个规划,细分很多步骤,比如做鼎,一开始我会搜寻鼎的资料,了解所有的鼎,从中选择最完美的鼎,在此基础上绘图,把自己的审美融入进去。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如何将古老的东西和实用性以及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结合起来,完全仿古做出来不一定好看。除了做作品,我还做研究,我找准仿青铜器这条路就往这方面去研究,但凡青铜器多的博物馆我都去考察,打造仿青铜器品牌,深入了解后才能更完美地体现作品的价值。

李小松:两位大师在谈话中都谈到推陈出新的重要性,这是手工艺人的共识吧。

孙林泉:现在从事玉雕的年轻人有不少,做得有特色的也不少,传承的关键是创新,做玉雕反复做老题材是没有出路的,思想意识要不断提高,继续传承关键要有新题材,要有创新意识,工艺、图案都要跟上形势的需要。工作室做玉雕的学生大部分做碧玉和白玉,在国家级省级大赛上获得很多金奖。马洪伟的仿青铜器,特别深入特别逼真,仿青铜器不容易做,要求很高的工艺水平,棱角、边框都要做出来的。俞廷的仿薄胎,仿明清器皿薄胎,不要说在苏州,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线条流畅,图案精细。玉器有的好卖,有的不好卖,第一在于原料,第二在于作品创新,原料一般化,但是图案、创意特别好,这样的作品也会有市场。李小松:作品《枯木逢春》就是原料和创意都好的那一类?

孙林泉:《枯木逢春》一共做了3个月,其灵感来源于找到的原料。这块和田白玉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白的,一种是黄的,黄的地方还带一点黑。我反复考虑这个玉做什么最好。后来就设计了《枯木逢春》,白色的玉做成蘑菇,黄色的做成老树,一棵树上长了好多蘑菇,利用巧色来做,作品比较逼真。创新有几个方面,一是利用原料的形状,一个是利用原料本身的颜色,现有的颜色做成什么比较合适。我曾经加工一个刺绣作品,我考虑到如果把玉镶嵌到刺绣上,效果可能会更好。图案上有个老虎,眼睛是绿色的,我用翡翠做,脚掌是黄色的,我用黄玉做,还有个老鹰,爪子是白色的,我用白玉做。做东西要利用巧色。

李小松:两位大师都见证了光福玉器城的发展,以及苏州玉雕行业整个的发展。自己从事玉雕行业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时刻有特别的体会?

孙林泉: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我开办了玉雕厂,一开始就招了二、三十人,请了一些外地的师傅过来,产品做出来后自己跑销售。当时,原料大部分要到东北去运,还有一些来自湖南。八十年代初,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变,不少学徒从村办厂离职,自己创业,成为个体户。1982年,我担任光福旅游工艺品厂厂长,厂里主要是自产自销,一方面做些小饰品,另一方面代购加工,比如为苏州玉雕厂加工明清仿古大件。当时的业务基本上是公对公,和各个城市的工艺美术服务部来往,后来慢慢地,私人业务也多了起来。

马洪伟:2002年,我在光福创办了自己的玉器作坊,带了几个徒弟进行实践。在教学上,我从来不要求学生马上就能把作品做好,慢慢做,能做精美就行。那时候苏州制玉行业生意红火,尤以仿古玉器为甚。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按照订单加工仿古玉器,有段时间事业也还不错,后来做着做着感觉没有自己特色的话会被市场淘汰。2008年3月,苏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玉雕专委会成立,还举办了首届“子冈杯”玉雕精品展,看到别人做的作品,我有很多感触,感觉不能求“量”,而是要在“质”上做文章。2008年下半年爆发金融危机,玉雕作坊也受到很大影响,订单锐减,这时候我开始琢磨出路在哪里。之后一段时间,我积极参观展览、接受培训,思考如何做得更好。2008、2009那两年,我用空余时间考察了整个玉雕市场。

李小松:这时候开始尝试用玉雕表现青铜文明?

马洪伟:对。其实开始尝试“青铜器”之前,我做了很多年仿铜件。这时候我看到了工作室里的藏书——《中国青铜器全集》图册,这套书是1998年在苏州古旧书店购买的,当时花了近六千元,原本想参考一下青铜纹饰,但一直搁置在工作室没派上实际用途。但再次看到它,我有了新的想法:能否将温润雅致的青玉跟古朴凝重的青铜“混搭”在一起?于是,2009年下半年,我开始做尝试。当时全中国还没有人做这个事情,没有什么经验,一开始走得还比较吃力。夏商周的青铜器造型,有些地方并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很多细节、纹饰都需要重新设计和改进,玉器有玉器的特点,点、线、面需要适当“留素”,不能处处雕镂,不可能完全照搬青铜器。决定走这条路子以后,我从仿青铜件技术层面开始做起,经过半年时间的反复尝试,我做了第一件仿青铜器玉雕——母子匜。匜是先秦礼器,用来洗手的。这件作品出去参展评奖,在艺博杯获银奖,子冈杯获金奖,中国珠宝玉石协会天工奖比赛中再获银奖,得到这么多认可,我渐渐确定这条路走对了。仿青铜影响很大,后来成为玉雕行业的一个重要方向。从整个行业来看,我认为玉雕应该去主动寻找一种中国文化体系,古老的青铜器只是玉的某种表现方式。

李小松:光福玉器城的未来走向是什么?

孙林泉:一直以来,光福玉雕的原料没有一个统一的办法去采购,都是各人管各人的,每个人需求不同。从整体上看,光福的设计还处在中等水平,在创新方面有所欠缺。光福未来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政府的管理,比如设立一个专门的组织,统一采购材料,组织大家学习,在光福当地举办小型技术交流会让本地艺人相互交流等等。这样的话,光福艺人的水平能够不断提高,不断做出新作品,扩大光福知名度。最重要的是,光福作品要创造历史,不能重复做老题材。光福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艺人单打独斗,关门生产,没有统一的指导意见。对个人来说,手工艺人要懂一些理论知识,做仿古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马洪伟:不断学习、不断产出是手工艺人的基本素养,其次是考虑市场,这些都有一定难度,艺人要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去悟,在学习和交流中思考自己的方向,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做。

李小松:非常感谢两位大师,今天学到很多,最后一个问题,对于喜爱玉器的人,平时如何保养玉器呢?

孙林泉:保养玉雕最好的办法是戴在身上经常把玩,经常把玩的话包浆就会表现出来。如果是大件,一定要经常摸一摸,“人养玉、玉养人”就是这个道理。经常摸的话,把身体上的油分慢慢弄到玉上去,日久滋润。经常摸玉对人的身体有好处,玉的分子结构释放的微量元素有助于人体的健康,滋养皮肤。另外,用手经常把玩小的玉器对关节活动也是有好处的。

猜你喜欢

玉雕玉器青铜器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浅析玉器的收藏及保养
璀璨玉雕 美在装饰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玉雕创意设计断想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
认识“晋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