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2016-07-06陈宝义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6期
关键词:反思实践

陈宝义

【摘    要】当下,历史导学案教学受到许多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其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这种教学模式切实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万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在运用学案的实际教学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关键词】历史导学案教学  实践  反思

历史导学案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依据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认真阅读教材,预习教学内容,按要求完成相关课前学习任务,课堂上老师重点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既适应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又能满足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发展有显著作用。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其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前教师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导学案的编写体现以下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即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紧扣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二启发性原则,即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是梯度性原则,即问题设计应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四是层次性原则,即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五是整体性原则,即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第二阶段是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紧扣教材完成学案中有关问题。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指导,使学生较好地预习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活动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堂进行,一般视课时任务的大小和难易而定。

第三阶段是精讲释疑,疑难点拨。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对一些简单内容一带而过,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精讲释疑,帮助学生解决。精讲过程中要做到:语言简而精,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对比较幼稚的问题正面教育,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第四阶段是检测巩固。检测题的设计应紧扣课时内容、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養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设计。同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检测练习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高年级学生应把侧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检测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检测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讲评,并根据检测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

历史导学案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避免教学两张皮现象,实现“教学做合一”的理想目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依据导学案来教,学生依据导学案来学;先学后教、边学边教,“教学做”在教学中实现了合一,有效避免了只教不学的矛盾。此外,它还秉承并践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现在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学生差异很大,其知识基础也不尽相同,改变大一统的讲授模式,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设计历史学习活动就成了历史教师的自觉追求。

正是鉴于上述价值和意义,当前历史导学案教学在各校风靡开来。然而,客观地看待这一教学方式,会发现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进。

1、导学案设计不够灵活。导学案也仅是一种预设,并非一成不变。作为发展中的学生,自然有其独特的思维,也就自然会使学案出现生成的变化。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对此认识不足,过分拘泥于学案设计的内容,固守预设的学案,没有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而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缺乏应变的智慧和意识,从而也影响了学案教学的实际效果。“教无定法,关键在于得法”,学案教学并非不可以改变。在实践中可以强化学案设计中的变式拓展,同时在学案设计中,使用“留白”策略,将原来年级统一的学案,留出一块空白,供每位老师根据班级实际,灵活安排,体现出个性特点。避免束缚学生思维、限制学生和老(下转103页)(上接291页)师创新灵性的迸发。

2、许多教师机械呆板地应用这一模式,导致教学成为千篇一律的流水作业,缺乏活力。导学案教学只是一种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在具体课堂操作中可借鉴和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不可能涵盖所有的教学情况和学生情况,而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操作这一教学模式过程中不可千篇一律,可在这一模式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美国史学家华尔达教授曾说过:“历史既是一门科学,这是就其内容的真实性而言,但历史又是一门艺术,那是就其表达的美好形式而论”。因此,历史教学时要讲究教学艺术,或睿智,或激情,或儒雅,或深沉……只有这样,才能深深打动学生,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老师的人格魅力才能够影响和塑造学生。

3、许多教师成为课堂的“甩手掌柜”,无疑是弱化其主导地位。许多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导学案的编写上,却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弱化了。虽然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全在导学案上,但绝不是在课堂上老师当甩手掌柜,一堂课是不是活高效的,关键还在于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在导入新课、导入问题情境、导入学习过程诸方面要下功夫,还应在学习方法指导、思维方式引导、交流发言开导和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等方面下功夫。可以说,教师的“导”贯穿于整个的课堂教学全过程,在指导时机的把握,指导程度的把握上要随机应变,适时地在学生自学陷于沉闷时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分析,掌握学情,课堂上密切注意学生的活动状况,运用个人的策略实现学案导学有效性的最大化。只有这样的“导”,才能体现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猜你喜欢

反思实践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