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能力的培养

2016-07-05卢丹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8期
关键词:阅读培养小学语文

卢丹

【摘 要】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多种阅读能力,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读”的练习,进行方法的指导与教学,引导学生对“读”能力的掌握与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培养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唯有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对于文本的认识更加的鲜活生动,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了读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能使学生在逐步的阅读中掌握文本的含义,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笔者依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对于学生“读”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见解。

一、朗读,读能力的开始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朗读作为学生“读”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对于小学生理解文本、发散思维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学生通过朗读文本能对文章中字、词产生理解与掌握,并对句子的结构、文章的章法都形成一定的认知与理解。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与理解,加强学生对于文本的记忆。教师要想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朗读能力的训练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有着明确的要求,其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朗读,要求学生不读错字,不自主进行填字、减字,能正确表达文本的内容,普通话标准。流畅的朗读,是指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连贯地文本内容读出来,不断读;有感情地朗读,则要求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將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本阅读中,从而在朗读中能有序的停顿,把握句子的语调,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联系与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本内容。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提出具体的朗读要求,使学生形成明确的目标,从而提升学生朗读的有效性。如: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音节、读通语句、对于不了解的生字词进行标注,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细读时,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能对文本的重难点形成准确的认识与理解;熟读时,学生能反复诵读,并对文章的精美词句、段落进行积累;精读时,要求教师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把握文本中情感,提升学生的精神感悟。

2.教师要把握时机进行范读

教师要注重对文本的有效范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朗读的欲望,并依据教师的示范进行有意的模仿,从而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例如,在教学《卖木雕的少年》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文本的朗读,然而学生由于对文本的内容、情感不熟悉,对于文本的朗读中难以体现出其中的情感变化。这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文本的创作背景,中国与非洲的友好关系进行简略地介绍,甚至可以更加形象地让学生感知两者的关系,将两者的关系比作是邻里间的友好关系,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而引起学生的思想认知。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教师口中的情感转变,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之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在之后的朗读中,学生的朗读情感更加丰富,促进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

3.合理评价朗读教学

教师在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时,要把握评价的技巧,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能得到进步,而非畏惧。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启发式的评价方法,在文本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于文中的人物的原始情感进行了解,还要对其中道德认知与智力因素进行感知与体会,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评价时,采用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进行思考与分析,提升学生的学习。

二、默读,读能力的提升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默读作为其中的重要阅读方式,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有着重要价值。古人将默读比作春雨润花、鱼入水中等,学生只有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文本当中,才能更好地知其意、明其趣、悟其神,从而对文本产生深入地理解与认知,而默读在阅读中的作用,恰巧达到了这一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

1.强化学生的默读训练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有着明确的规定,教师在进行默读训练时,要明确新课标对于学生默读训练的要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在小学的第一阶段,要求学生学习默读;第二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第三阶段,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默读速度,从而逐步提升对于学生默读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默读能力。

2.强调读法的指导与过程

要想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默读方法的指导,并切实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在进行默读方法的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有重点的默读,引导学生在默读中对文本进行取舍,对文本中的重点进行细读与掌握。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将重点知识进行科学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的一开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默读,从而使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有所侧重,提升学生默读的有效性。

总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不同阅读方法的特定,从而在进行阅读时,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有效性。朗读与默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使学生科学掌握两种阅读方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万美芳.小学语文阅读生活化的策略初探[J].新课程学习(上)2015(03)

[2]吴转南.“先学后教”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4(10)

猜你喜欢

阅读培养小学语文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