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的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

2016-07-05黄子文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8期
关键词:物质的量课堂教学效果高中化学

黄子文

【摘 要】在高中化学中,“物质的量”是一个教学重点,同时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但是,“物质的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历来都不高,为解决这一难题,首先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提高“物质的量”的课堂教学效果的两大原因,即难教和难学;然后针对原因,在总结教学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课标下提高“物质的量”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物质的量;课堂教学效果;策略

高中化学中“物质的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历来都不高,但这一教学内容在高中化学中又非常重要,为了更好的提高“物质的量”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对如何提高“物质的量”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和探索。

一、影响提高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

(一)、“物质的量”在教学中,教师普遍反映比较难教。

首先,中国的学生在接触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感到很陌生,很拗口,因为学生学习时,学生已有的关于量词的词语当遇到“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时,不能起到自然而然的就接受。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常常会利用原来学生已经有的量词,如质量,长度等去对比,教师还认为教学效果不错的,但是,讲了半天,当考查教学效果时,效果却不好,学生感觉就是教师越说越糊涂。

其次,高一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还有个过程,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初中阶段,教师对化学学科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去教学的,新教材中微观的教学内容相对少,要求较低。实际上只从原子、分子、电子方面做了物质组成的简单讲解,同时,它是初中学习化学的一个难点,大多数学生都怕学,学习效果都不怎么好。到高一,接触到“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就更模糊。同时,教材里面对这一概念也没有清楚的讲解。当然了,学生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二)“物质的量”学习难的原因。

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学起“物质的量”来也存在着多方面的困难,具体的为:

首先,高一学生在一开始学习高中化学时,就接触到“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的概念,概念有些多,学生学起来就感觉到相对困难,这真是给了学生一个下马威。再有,这些概念的学习,学习方式是通过“科学探究”来完成抽象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当然难了。初中到高中,这样的学习方式的掌握有一个过程。

其次,在整个高中化学中,很多的定量计算,定量分析,“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的概念应用贯彻整个过程。最终学习效果的好坏,就看学生对各种量的转换如何,如果能很好的进行转换,那么,掌握得就比较好,反之则掌握得比较差。在高中化学的计算中,刚开始,学生很容易回到用质量进行计算的初中知识中去,较难主动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因为学生在初中,经过中考的强化训练,学生对用质量进行计算相对熟练了,当然也形成了定式思维,但这种沿用阻碍了新计算系统的建立。

第三、学习中,对物质组成和构成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对物质的描述来说,物质的组成是相对于宏观方面来描述的;物质的构成来说,是相对于物质的微观方面来描述是,即原子、分子、电子、中子等。把“物质的量”和他们相互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印在自己的大脑中,灵活的进行相互之间的转换比较困难。

二、提高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的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针对“物质的量”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以上问题,那我们如何提高“物质的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呢?总的来说,我们必须研究透高中化学必修部分对“物质的量”的教学要求。根据要求,结合实际,进行改革我们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这样做:

(一)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新课的导入。

“物质的量”及相关的概念,让学生听起来很陌生,同时很排斥,对这些专业性的词语,教师在教学的开始,要想方设法地把它们和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进行讲解。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新课的引入时用古诗词导入,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重视新课的导入,由学生已有经验展开,学生顿时有了亲切感,拉近了学习化学的距离,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好的开端便形成了。

(二)恰如其分做好概念教学,复习好微观粒子的有关知识。

对这部分概念的教学,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很难接受,这时,老师不用着急,而是让学生先基本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记住它们各自的含义和符号。例如,物质的量表示的是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用n表示,适用于微观粒子的描述,不适用宏观物质的描述,这样就可以了,不必深究。同时,教师要帮学生复习好微观粒子的知识。同理,由物质的量衍生出来的那几个概念,也是这样教就可以了。然后,给予适当的练习进行练习,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n、m、M、V、等之间的换算,这样,概念就得到了掌握。

(三)根据具体学生具体情况,带着学生扎扎实实地建构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体系。学生的反应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对他们的教学要求严格程度也不一样。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我们可以一个公式一个公式的来,不能一下灌输较多的东西,不然,学生的大脑被搞得稀里糊涂的,那就是事倍功半了。反应快的同学,可以多給相应的知识点,同时要求高些。但不管情况怎样,首先要让学生建立以“物质的量”为基础和中心的学习观,只要把基本公式N=n*NA,m=n*M等这些基本公式理解透彻后,就能建立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体系。重视基本关系,而又不过深的去挖掘。这样学生就有学习的信心了,当然,老师教起来也就轻松得多了。

(四)利用题组训练,归纳整合知识。

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师设计不同题型,由简单到复杂,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各个击破,归纳整合知识,养成全面考虑问题综合提高的习惯。

总之,要提高“物质的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研究透学生,自己准备充分,课堂上和学生做好互动,让学生喜欢上你,就喜欢上了化学。只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练习,才能很好地提高“物质的量”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46-47.

[3]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37-40

[4]宋秋前.教学缺失与矫治策略[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65-83

猜你喜欢

物质的量课堂教学效果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字逻辑电路》教学改革研究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
SOLO视角下学生“物质的量”学习的思维发展水平研究
突破思维方能增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教学思考
“摩尔”概念难点成因及化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