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高校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特质因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①

2016-07-04常伯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216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15期
关键词:体育社团高校

常伯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 216000)



上海市高校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特质因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①

常伯深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 216000)

摘 要:该研究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个人访谈法、菲尔德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对上海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运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着重研究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的特质,找出其特质因子;并对高校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构建,最后形成了一个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以期进一步规范、统一和完善现有的评价办法,使其更为科学、高效、实用。

关键词:高校 体育社团 特质因子

1 研究目的

该研究尝试通过对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的研究,找出特质因子,有利于该体育社团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并为其它社团所借鉴,以促进共同发展,一起努力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校体育的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同时,构建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特质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使各高校对优秀学生体育社团有一个统一的,并且更为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另一方面,是为了希望给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一条更为广阔的道路。

表1 上海市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特质因子评价指标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

阅读了体育学科、社会学、中国社团、学生社团等相关书籍10部;收集并查阅了自1990年以来的有关学生体育社团方面的文件、资料37篇;通过登录上海共青团网站(http://www.shyouth. net)、各高校团委网站和中国体育报(http://www.sportsol.com. cn)了解最新信息,包括相关的数据及政策。

2.2德尔菲法

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做出符合某一研究的预测结论的方法。

2.3问卷调查法

根据所确立的研究目的,在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和专家建议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初稿,后再经课题组成员的广泛讨论以及征求有关专家,修改并形成正式问卷。发放问卷330份,对象为上海市25所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负责人,收回322份,其中有效问卷318份,有效回收率为96.36%。

2.4对比法

通过一般学生体育社团与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的对比,找出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的特质因子;另一方面,取长补短,从而全面提升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形象。

2.5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各高校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目前,上海市团市委每两年开展一次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评优和表彰活动,评出上海市高校明星社团和上海市高校优秀社团。每一次各评出30家学生社团,其中学生体育社团共有4~6家,占6.7%~10%。而另一份对各高校一年一度的学生社团评优的调查显示,每年的学生社团评优中,体育类社团都占了较高的20%~30%,一部分学校甚至更高一些。

在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的影响和感染下,非优秀学生体育社团也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做出了越来越多的贡献。

3.2各高校优秀学生体育社团评价体系比较

调查发现,上海市各高校几乎没有专门对学生体育社团进行评优活动,而对整个学生社团进行的评优情况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其一,星级评定体系,有55%左右的高校将学生社团分星级评定,如:五星社团、四星社团和三星社团,也有部分学校继续下分:二星社团和普通社团;其二,优秀评定体系,即同样评优,称号不同,如:“明星社团、创明星社团、十佳社团”以及“最具潜力社团”等。通过对比,目的和宗旨相同,皆以团市委的评优体系为出发点,而评价指标各有侧重点;另外,评选办法也是良莠不齐,有的很规范,有的很草率,给人以蜻蜓点水的感觉。

40%的高校对优秀学生社团评价,侧重每次活动的本身,35%的高校则侧重社团内部管理,如:规章制度、财务状况等,还有25%的高校,从整体进行衡量,如: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社团成员的满意度、活动的参与人数及满意度、社团活动的影响力以及社团的获奖情况等。

3.3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特质因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是表明评价对象某一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是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是衡量、比较事物的基本依据。

3.3.1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该研究评价指标的构建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从该研究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客观、能够如实反映情况的统计指标;(2)系统性原则。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在系统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中描述系统的特征;(3)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必须科学地反映对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水平,必须具有理论依据;(4)全面性原则。指标的选择要注意主观与客观指标的比例关系,各项指标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效果;(5)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要有可操作性,要考虑指标测量和数据采集的可行性,同时还要考虑指标的可靠灵敏性;(6)可比性原则。评价的实质是比较,评价指标应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另外,在不同学校、不同社团之间的比较,除了评价指标的形式和范围一致外,一般用相对数、比例数和指数等来进行比较,才有可比性。

3.3.2高校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特质因子的评价指标

该研究以大量的文献、文件资料为基础,以经验选择为着力点,通过两轮的专家问卷征询,形成学生体育社团调查问卷,最后,在调查问卷统计数据的论证下,形成并构建了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特质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4 结论

(1)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即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评比细则,一年一度,通过科学、民主的办法,对各类学生社团进行综合测评与考核,并在所有的学生社团中评选出的各方面都较为优异的学生体育类团体,包括了“明星社团、创明星社团、十佳社团、星级社团”等。

(2)以文献和文件资料为基础,根据经验选择出了“上海市高校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特质因子内容体系”,经过专家组两轮的筛选,通过优秀学生体育社团与一般学生体育社团的对比研究论证,最后构建出了其特质因子评价指标体系,也进一步证明了本评价指标5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的真实、有效性,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3)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适用于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的学生体育社团的评优活动。

5 建议

(1)各高校分管学生体育社团的部门或者体育(教学)部要进一步引导和规范管理优秀学生体育社团,使该社团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2)与专家的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体育社团对评优活动表现出不够积极,除了主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许多体育社团一直忙着自身的生存问题,而无暇顾及参与评优。另外,社团负责人的选拔制度及其处事态度也是一重要因素。所以,本研究建议,在各校每一学年的评优活动之前,先在体育社团之间进行一次评优活动,专门对学生体育社团建立评价体系;对于名列前茅的体育社团,将被推荐参加校级获市级的优秀学生社团的评比,并形成一个常规。

(3)体育社团活动是对高校体育课堂的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通过体育社团的活动,也可以强化广大会员终身体育观念的树立,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体育社团对于技术的传习愈加渴望。张洪潭曾说过:“所为传习,即为教学”。所以,实现体育社团的课程化,将有助于平衡和完善“三元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即体育课、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的三元一体化),使社团活动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层次,从而有利于加快体育社团发展的步伐。可以先在优秀学生体育社团内开展课程化建设,优秀学生体育社团无论是在管理,还是活动的组织开展,以及社团的社会化方面,都渐趋于规范化和合理化。以往由于社团指导教师是义务而非责任(职责),注定他们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并系统地给广大会员传授知识,而随着优秀学生体育社团向着纵深发展,条件已经成熟,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聘请指导教师,经过严格的管理审核制度,并给予相应的课时费,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将优秀学生体育社团纳入体育课程管理,安排固定的教学单位时间,会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引自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上海高校学生社团现状与发展报告[R].团的生活,2000,6(增刊).

[4]李志平.团的生活[Z].共青团上海市委,2000.

[5]崔树林,穆益林,李永华,等.大学生体育社团运作方式探索[J].体育学刊,2008(11):71-74.

[6]王舜霞.阳光体育视野下上海高校体育社团运行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3):92-95.

[7]文海燕,刘建军,李永华.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评价指标的构建[J].山东体育科技,2012(6):63-66.

[8]唐宇钧.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探析——实践调查与路径探寻[J].体育与科学,2008(1):94-96.

[9]李晓克.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的社会化影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4):40-42.

[10]潘秀刚,陈善平,张中江,等.体育社团大学生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3):375-378.

[11]任刚.上海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管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12]姜科,冯艳.借鉴国外经验探究中国高校体育社团发展[J].体育教育,2011(15):131-133.

[13]杜春斌,马永军,马江伟.浅谈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学生体育社团活动[J].延安大学学报,2006(4):86-87.

[14]修国义.企业技术评价方法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1998 (2):59-62.

[15]任远金,刘玉泉,刘守旺.学生体育社团文化的特征及效用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9(1):104-105.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5(c)-0096-03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5.096

作者简介:①常伯深(1987,10—),男,汉,辽宁沈阳人,硕士,助教,教师,从事学校体育学教学。

猜你喜欢

体育社团高校
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影响和作用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校学生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情况研究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社团成因及其对体育课程作用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