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BE理念的融入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016-07-02陈银燕

山西青年 2016年11期
关键词:能力本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陈银燕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浙江 绍兴 312000

CBE理念的融入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陈银燕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CBE理念的融入,是以满足企业需求、培养职业和岗位所需的、以能力本位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该理念的重点建设层面包括师资培养、教学设计和评价标准制定等。本文以该理念为指导构建CBE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主体分析和实践例证分析,以期达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际成效。

关键词:CBE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力本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以经济新常态为引领,现代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与职业岗位对高职教育教学提出了新任务与新要求。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岗位技术技能人才要求,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以办学思想为主导,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对以专业教育为主线、以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为核心内容的育人行为和成效评估进行的一项综合改革。本文引入“CBE”理念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重在开阔思路,探索路径,提高人才培养成效,丰富和积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性研究理论。

一、高职教育基本特征和CBE理念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基本特征

1.现阶段高职教育主要特点

随着现阶段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高职学生人数激增;高职教师队伍快速扩充;应试教育与实践应用教育并存;学生就业竞争加剧;教学质量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岗位胜任度的矛盾突显等。特别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问题,知识理论教学与技术技能实践教学的贯通问题,课堂教学方法与90后、00后孩子成长特点的结合度问题,因学制时间短带来的技术技能等精英人才培养困难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适应新变化。

2.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认识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应充分体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并满足学生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从本质上讲就是以育人为根本,满足并服务于学生在技术技能上的发展与追求。

(二)引入CBE理念

“CBE”是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涵义是“以实际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该理念是以满足企业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学”的方法和在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运用并回归实践项目的教学模式。注重“教”与“学”的深化,在模拟学生职业就业环境下促使学生学习吸收消化并灵活运用知识,自我领悟并创新,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达到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二、CBE视角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考

(一)教与学的融合

教与学融合的基础是教学主体与教学对象保持对教学目标认识的一致性。CBE理念的实质是基于岗位能力、实际活动参与、市场人力资本需求而开展的教学模式变革,实现职业实践能力培养最大化。以此为改革思路,根据专业特点、行业需求、岗位要求,设计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模块,“为用而学,在用中学”,自定进度训练,采用任务状态效果评价,在任务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岗位素养。

(二)教学实施方式整合创新

以CBE理念设计教学任务,重在梳理教学主体、对象和具体内容,从宏观微观层面思考设计教学任务,开发“学习包”,创建“CBE任务型教学模式”。

“学习包”的设计开发是CBE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学习包是根据专业特点、行业需求、岗位要求,以实际案例细分的任务模块。教师主导实施,任务模块实行内部循环,任务完成状况需进行测评论证,并根据学生学习状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聚焦、分析和演练。

“双导师制”教学是CBE任务型教学模式实现的基本保障。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为学生分别配备企业导师和在校导师,创造条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通。企业导师结合工作经验,细分模块,设计工作任务,编写实际案例,参与实践教学。在校导师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教学模块,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弹性教学项目,实施模块化教学,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培养质量。

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是CBE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延伸。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模块后,需要结合任务模块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评价。“内驱式”的自我反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改变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效。

三、CBE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分析

(一)教学主体层面分析

教学主体层面从个体因素分析,主要对教师、教与学的内容即课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教师队伍:强调实践技能水平

高职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是教师队伍跟上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步伐。CBE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取决于师资水平。学校导师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深入企业一线熟悉并提高实践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实行的访问工程师、下企业顶岗实践、企业科技指导员等制度和措施都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较好做法。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导师作为兼职兼课教师,也是许多高职院校采取的弥补在校师资的局限性和加强实践教学的主要做法。

2.课程设置:强调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

课程、课堂建设是人才培养的灵魂,是教学主平台和主阵地。CBE崇尚能力本位教学,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该实际能力即为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工作态度、实践经验、成效评价等。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统领教学设计,制定能力标准,并将标准转换为课程和课程组合,这就是以能力本位为主导的课程设置思路,从而进行课程开发、课程选择、课程组合和课程建设。

高校课程设置须与高校社会服务的功能相匹配。在高职院校,可以具体化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学习包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计是模拟实践,专业社会服务则是直接与行业、企业对接融合,直接从事相关岗位工作,可以更好地培养师资,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基本教学主体层面的实践例证与分析

CBE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依赖于实践型教学环境建设。在高职教育界,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已产生诸多成果。本文取两个实践模型,例证分析CBE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主着力点:“双师”培养、专业社会服务。

1.校、政、企三方联动的师资共享平台建设:基于CBE理念的“双师”培养

“双师”不仅仅代表专业技术职称,更代表专业实践水平,是CBE教学任务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双师”对CBE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贡献主要包括:(1)实践知识和能力传授与学习包开发的主体;(2)实践环境建设(包括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拓展等)的主力;(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推手。以“校企共建双聘”人才共享机制为例,分析CBE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现。

“校企共建双聘”是基于校、政、企三方合作的队伍建设创新机制,在特定的区域内,在政府政策的保障下,校企双方对特定人才实现共同引进、共同培养、共同使用的一种人才共享机制。基本这样的人才共享机制,CBE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现模型如图1。

2.推进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基于CBE理念的专业社会服务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最大特色。产教融合的深度,取决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社会生产、技术技能开发、社会服务等的融合程度。深度的产教融合,不仅能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以,专业社会服务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试验石和催化剂。

图1 “校企共建双聘”人才共享机制的CBE任务型教学模式实现模型

以浙江某高职院校探索创建的专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为例,构建CBE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现模型,如图2。

图2 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社会服务与CBE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相

四、结语

以能力本位教学为核心的CBE理念,符合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CBE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在“专业、课程、课堂、基地”等教学核心要素建设上融入新理念,谋划新举措,以期培养出更多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服务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CBE理念的融入与创新,更多的是手段和方法层面的应用研究,对于人的培养和发展,需始终围绕教育本真,培养“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特质,培养创新创业潜质,服务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宝根.企业科技指导员制度: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5(3).

[2]武正林.坚持就业导向增强高职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3]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19).

[4]唐成海.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本模式的理论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1-0214-02

猜你喜欢

能力本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能力本位的《影视艺人经纪》课程改革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