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思路
2016-07-01陈金缺南安市实验中学福建南安362300
陈金缺(南安市实验中学,福建南安362300)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思路
陈金缺
(南安市实验中学,福建南安362300)
摘要针对近年来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题型进行归纳总结,可以概括出图文转换题、表文转换题、文字材料探究题三大类。各类题型特点不同,语文教师进行非连续性文本专题教学时,应依据各类题型的不同侧重点采用不同的解题思路。
关键词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题型特点;解题思路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提“非连续性文本”概念后,如何进行教学和测试便成为各地中考语文竞相探索的热点。统计、归类表明,非连续性文本设题往往以“综合性学习”“语言运用”的形式出现,很少独立设题,这说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非连续性文本试题具有异同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材料的呈现方式,两者在教学和测试中可以互相渗透;“阅读部分”非连续性文本试题还在探索中,其中浙江省各地的探索走在前头,江苏、辽宁等省相续跟进,呈不断完善定型的趋势,设题往往以各种图表文组合材料的形式出现,具有主题阅读的特点。由于图、表、文材料特点不同,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非连续性文本专题教学时,解题思路需要分类给予具体的指导。
一、图文转换题
这类题型主要的特点是利用图文转换的形式来检测学生读图、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表述和提升主题等方面的能力。呈现的材料包括标识类图片、示意类图片、写意类图片、实用类图片等,呈现的形式有单一图片、组合图片之分,有黑白和彩色之别。核心要素由题目、图画和文字三部分组成。主要考点包括拟写标题、揭示寓意、描述内容、评论现象四类题型,具体类型包括拟标题、构思、跟帖、解说语、推荐语,揭示主题、特点、寓意、含义,描述内容、复述情节,评论社会现象、得出感想理由或结论观点。
图文转换题的解题思路:(1)读懂画面的整体内容。包括画面、题目、配图文字、线条、字母、数字等,明确画面主要含义,推测作者创作意图,透过构图看创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揣摩漫画的讽刺意义。(2)提取画面的主要信息。图片材料虽然形式繁多,各有特点,但都要围绕“题目、图画和文字”三个核心要素提取主要信息,抓住主要问题,根据题目、配图文字推测画面的含义,提炼关键词进行整合概括,表述才能切中要害。不同题型的表述要有针对性,如拟写标题要扣紧人物、事件、评论三个要素进行概括;揭示寓意要扣紧构图特点、象征意义两个要素进行概括;描述内容要扣紧画面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或人物的表情及人、物的方位进行介绍;评论现象要扣紧画面反映的社会现象用议论性文字进行概括。(3)有序说明或描述。文字要简洁明了,即注意语言风格,说明要平实,描述要生动;注意惯用词的使用,如说明性的画面可用“介绍、说明”等词语,描述性的画面可用“描述、描绘、歌颂、赞美”等词语,漫画可用“讽刺、揭露”等词语。
例如2014年河南省中考试题第6题,要求考生根据考题中的宣传画,说明该画面的内容。解答本题要把握三个要点:(1)明确该宣传画由左右两部分构成,左边有图案和文字,图案是两小段电影胶片交叠的变形,右下角有5个小字;右边是10个大字,两部分的图案和文字构成该宣传画的主题。(2)提取画面的三个主要信息“2014向上·向善”“两小段电影胶片交叠变形而成”“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2)依照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先左后右、由上而下的顺序作简洁说明。
生活中的图片形式丰富,指导解题应注意细分归类,把握不同类别图画解题思路的侧重点。标识类图片的特点是高度凝炼,应侧重关注线条、构图、造型,把握创意和象征意义;示意类图片的特点是简洁明晰,应侧重关注方位、地点、顺序、转折点,把握方向和路标;写意类图片的特点是勾勒写意,应侧重关注创意和故事,把握人物、情节和内涵;实用类图片应侧重关注文体知识的规范运用;书法类应侧重关注字体名称及其演变,把握字体特征和演变顺序;卡通漫画类应侧重关注夸张特点和联想想像,理解社会现象,扬善弃恶。
二、表文转换题
这类题型主要的特点是利用表文转换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读表、提取核心信息、探究规律趋势、准确合理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呈现的材料包括普通表格、条形图、曲线图、折线图、饼状图、柱状图等。[1]具体类型包括调查表、统计表、分析表、对比表、分布表、药品说明表、线路图表、时刻表、凭证单等。核心要素由表头、内容项目和数据区三部分组成。
表文转换题的解题思路:(1)读懂表格的整体内容。表头体现了统计的主题,内容项目是统计的分解,数据区是统计的结果呈现,读好这三项内容才能把握整体内容。(2)提取表格的主要信息。要关注数据的变化,关注比较的角度,通过横纵比较,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数据,从数据的变化中发现主要问题或问题的主要方面,最大和最小的数据能说明数据背后的趋势、变化、差异等,从而得出正确结论。(3)准确地表述结论。要关注题干的要求及角度,扣紧表头、项目的关键词和数据说明的内容进行概括。同时,结论表述要注意惯用词的使用:如近一半(约50%),大部分(约55%—70%),绝大多数(70%以上);趋势可用“降低、增加”等词语,频率可用“略低、渐增”等词语,时间可用“逐月、逐年”等词语。
如2015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试题第6题,要求考生根据下面报名结果统计表的内容,写出自己的发现。
导游小组报名统计表
解答本题要把握三个要点:(1)明确该统计表由表头、内容项目和数据区三部分组成,表头“导游小组报名统计表”体现主题,内容项目包括横向项目“著名古迹”“特色美食”“自然风光”三个导游小组和纵向项目“报名对象”两个学段,数据区“报名人数”对应横向、纵向两个项目。(2)把握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比较的角度”两个主要信息。(3)根据该统计表横纵比较的内容可得出发现“年龄不同,对旅游种类的喜好有所不同”或“初中学生更喜欢‘自然风光’,高中学生更喜欢‘名胜古迹’”等。
表格数据题型形式多样,指导解题应注意不同类别数表关注的侧重点。调查表统计、分析对比表类应侧重关注数据波动的范围、程度、趋势和特点;物品说明表类应侧重关注使用对象、功效、用量、用法、保质期及禁忌;线路图表类应侧重关注始发时刻和途径地点。
三、文字材料探究题
这类题型主要的特点是利用不同活动材料的形式来检测学生读文、分析、比较、选择、甄别、概括、推论并有所发现的实践和创新能力。[2]呈现的材料包括新闻类、说明文类、应用文类、物品说明书类、民俗文化类、活动方案类等。具体包括通讯报道、人物生平、获奖感言、文章摘录、诗词、歌词、对联、短信、串联词、颁奖词、广告语、开场白、结束语、网络跟贴、通知、申请书、倡议书等。选材广泛,贴近生活,其核心要素是材料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比性。主要考点包括拟写标题、提出问题、概括内容、表达观点(看法、感想)、比较异同、提出建议(举措)等。
文字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主要是概括内容,先审标题,再找中心,后作整合。(1)单则材料要抓题目、抓中心句,理清内容、中心,根据线索和情境提取主要信息,并列式材料要分段提取、整合,递进式材料要抓结尾、总结。(2)组合材料要从不同角度整合比较材料之间的关联性、异同,揣摩文本蕴含的情感态度观点,提取关键信息,作出合理判断、得出结论。(3)结论或表述要准确通顺。准确通顺就是顾及文体特点,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述,说明性语言要平实,描述性语言要生动,议论性语言要严密,并根据题干要求有针对性地作答。例如2015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第9题,要求考生根据两则材料,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解答本题要把握三个要点:(1)明确题目要求“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2)根据两则材料进行异同点比较,找出中心。第一则材料引用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原句,第二则材料概述了麦家从写作到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奋斗了16年的曲折历程,两则材料性质不同,但诠释的观点相同,可理解为论点和论据或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之间的关系。(3)作整合,准确通顺地表述结论“人生(生活、工作)需要争取和奋斗”或“只有争取和奋斗,才能活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文字材料探究题包罗万象,但它往往围绕同一个主题或话题呈现几则材料,材料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因果关系,二是共性与个性关系。[3]前者侧重点有的在探究事理的成因与结论,应注意合理推论;有的在探究事件的理由与举措,应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后者侧重点在比较人、事、物的异同,应注意共性特质的归纳和个性特征的甄别,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时,两者都会涉及到感悟、感想、看法之类的话题,应注意合理的联想想象。
参考文献:
[1]厉贵中.走进中考语文阅读新领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陈蓉.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命题意图及备考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4(26).
[3]周俊根.大视野阅读,综合性分析——2013年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命题透视与典例解析[J].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3(24).
(责任编辑:石修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