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大肠癌化疗过程中瘤体缩小而癌胚抗原升高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
2016-06-30石国刚宋文广刘海霞任淑华杨贺江杨连秀胡金瑶于锦萍庞红梅巩春艳丁静洁
陈 红 石国刚 宋文广 刘海霞 任淑华 杨贺江 杨连秀 胡金瑶 王 原 于锦萍 庞红梅巩春艳 丁静洁 潘 涛
(唐山市工人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晚期大肠癌化疗过程中瘤体缩小而癌胚抗原升高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
陈红石国刚1宋文广刘海霞任淑华杨贺江杨连秀胡金瑶王原2于锦萍3庞红梅3巩春艳3丁静洁4潘涛5
(唐山市工人医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大肠癌化疗过程中瘤体缩小而癌胚抗原升高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43例晚期大肠癌患者分为观察组(瘤体缩小而癌胚抗原升高组)(21例)和对照组(瘤体缩小而癌胚抗原下降组)(22例),均接受XELOX方案:OXA(奥沙利铂) 130 mg/m2静滴,第1天;希罗达1 000 mg/m2口服,2次/d,第1~14天,3 w重复,应用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毒性时停用。观察疗效、不良反应及评价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有效率(47.6%)低于对照组(77.3%)(P<0.05)。观察组卡氏功能状态评分提高+稳定者57.1%(12/21),低于对照组〔72.7%(16/22)〕(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1年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肠癌化疗后出现瘤体缩小而癌胚抗原升高提示预后不佳,存在因肿瘤异质性导致身体其他部位病灶未控制可能。
〔关键词〕大肠癌;癌胚抗原
恶性肿瘤化疗后主要根据瘤体影像学体积的变化来评估疗效,但对化疗药物作用后瘤体缩小而癌胚抗原升高的病例,该标准就不能准确地评估其疗效〔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9年11月至2015年11月,搜集唐山市工人医院、遵化市人民医院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及唐山市工人医院分院晚期大肠癌患者43例,年龄45~72岁,平均(63.0±0.5)岁。全组患者均有胸部、腹部或盆腔CT显示的可测量最大直径的病灶,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70分;治疗前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在正常范围,无化疗禁忌证。对入组的患者向其介绍研究目的并取得配合。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43例患者分为观察组(瘤体缩小,而癌胚抗原升高,21例)和对照组(瘤体缩小,而癌胚抗原下降,22例),均接受XELOX方案:OXA 130 mg/m2静滴,第1天;希罗达1 000 mg/m2口服,2次/d,第1~14天,3 w重复。
1.3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生活质量评定观察组KPS计分提高+稳定者占57.1%(9/21),显著低于对照组〔72.7%(16/22),P<0.05〕。
2.2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按照新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2〕。观察组CR 2例,PR 8例,SD 7例,PD 4例,有效率47.6%低于对照组(77.3%,CR 4例,PR 13例,SD 4例,PD 1例)(P<0.05)。
2.3生存情况比较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11月,随访时间4~14个月,观察组一年生存率为38.1%,低于对照组(P=0.022)。
2.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按世界卫生组织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度标准评价放化疗不良反应〔3〕,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3讨论
1979年,WHO确定了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并作为通用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沿用多年。随着WHO标准被广泛采用,人们发现这一评价疗效的方法存在如下问题:①WHO标准中将“可评价”和“可测量”的概念混为一谈,使得疗效评价出现差异;②缺乏对最小病灶大小及最少病灶数量的明确规定;③单个病灶进展和肿瘤整体(所有病灶测量的总和)进展的概念界定不清;④目前,高质量CT和MRI及重建技术可以测量病灶的三维直径,使双径测量不再准确。因此,该标准越来越多影响了不同医疗机构特别是国际性研究组之间对实体瘤疗效评价的统一性。1998年10月,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和加拿大NCI在WHO疗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采用简易的单径测量代替传统的双径测量方法,新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被广泛采用。
我国大肠癌在诊断时大多数患者已属中晚期,其中有50%~60%将发生复发或转移〔4〕。血清癌胚抗原对大肠癌之阳性率达70%左右〔5〕,常用于辅助判断疗效及术后监测有否复发及转移。我们科研组成员观察到部分肿瘤患者经化学药物治疗后肿瘤瘤体缩小,但癌胚抗原升高,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该类病人病灶内部CT密度定量分析较对照组高,CT灌注成像血流较丰富,PET/CT提示肿瘤治疗前后的SUV值也较对照组高,而病人复发转移较早,长期生活质量及生存率也较对照组低;由此我们考虑观察组存在因肿瘤异质性对已经使用的化疗药物不敏感的病灶,肿瘤治疗效果受到限制,提示预后不佳,遂指出现在常用的根据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大小判定肿瘤疗效的评价标准存在缺陷,需结合癌胚抗原变化、肿瘤内部CT密度定量分析、CT灌注成像血流变化或(及)PET/CT提示肿瘤治疗前后的SUV值变化情况进行判断的观点;提出了肿瘤疗效及预后判定的新的评价方法,可指导临床医师在治疗大肠癌过程中选择更好的综合治疗方案。
4参考文献
1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治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42-3.
2石远凯,孙燕.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33-7.
3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治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44-6.
4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704.
5石远凯,孙燕.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99.
〔2015-12-09修回〕
(编辑李相军)
通讯作者:石国刚(1975-),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肿瘤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11-2683-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1.052
1遵化市人民医院2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3唐山市工人医院分院4河北省燕山大学(校医院)
5唐山市传染病医院
第一作者:陈红(1971-),女,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肿瘤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