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旅游业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6-06-28耿娜娜贾瑞玲
耿娜娜, 贾瑞玲
(1.太原师范学院 管理系, 山西 太原 030600; 2.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6)
山西省旅游业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耿娜娜1, 贾瑞玲2
(1.太原师范学院 管理系, 山西 太原 030600; 2.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6)
摘要:选取接待游客总量和旅游总收入两个指标分析了2006年、2009年、 2012年这三年中山西省11个地市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并从旅游资源丰度、交通区位及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分析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依据2012 年统计数据, 定量分析了旅游业绩与旅游资源丰度、客运量及人均GDP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 山西省旅游业区域差异明显, 旅游资源丰度、交通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 朔州、阳泉人均GDP 很高, 但过度依赖煤炭资源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山西省旅游业; 区域差异; 旅游资源丰度; 交通区位; 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区位基础设施等的差异, 使我省旅游业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差异。 关于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已有不少论述, 一大部分文献集中于入境旅游区域差异, 叶护平、 王隽妮、 荣浩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国内旅游业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1-3]也有学者从省域角度分析了国内旅游业区域差异, 田纪鹏等从旅游资源、企业、政策与旅游经济关系的视角分析了上海旅游业区域差异[4]; 江海旭分析了1996年~2011年中国滨海省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5]; 从佳琦、 孙根年等分别分析了河北省和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6-7]; 孙根年认为旅游资源丰度、交通区位是影响旅游业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有关山西省旅游业区域差异研究较少, 高楠、 王冠孝等对山西入境旅游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8-9]; 王爱红、 李元青等通过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个指标来反映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差异。[10-11]
山西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但在区域发展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平衡性。 本文以山西省11个地市为例, 选取了2006年、2009年、 2012年这三年中接待游客总量和旅游总收入的截面数据, 分析了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并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并找出影响山西省旅游业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1数据来源与整理
1.1山西省各地市旅游资源丰度比较
山西省旅游资源目前已形成了以晋北宗教古建旅游资源、晋中晋商文化旅游资源和晋南寻根觅祖文化旅游资源为经典旅游版块的格局, 除此之外, 又开发出了太行山水、黄河文明和红色旅游版块, 致力于形成自然山水旅游与人文景观旅游共同发展的格局。 旅游资源丰度是用来反映旅游资源丰富程度的指标, 本文选用2012年的资料, 按照2012年山西省A级景区名录,采用孙根年教授提出的旅游资源丰度的计算公式[12], 对山西省11个地市旅游资源丰度分别进行了计算, 以此来说明山西省各地市旅游核心吸引物的竞争力。 资源丰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R为旅游资源丰度, N5A, N4A, N3A, N2A, N1A分别代表5A,4A,3A,2A,1A级景区的个数。
如表 1 所示, 运城市、晋中市、晋城市A级景区较多, 占到山西省A级景区的47%, 晋中市的旅游资源丰度更是遥遥领先, 这与其景点级别有关, 且4A级景点数居高临下,即使晋城市有一个5A级景区,其资源丰度也依然低于晋中市。 其次为太原市, 旅游资源丰度为26.5,长治市景点数量虽然和太原市相同, 但其资源丰度却低于20, 甚至低于只有9个景点的忻州市, 原因在于长治市的2A级以下景点较多。 临汾市、吕梁市和大同市资源丰度在10左右, 阳泉市和朔州市则小于8, 其中尤以朔州市最低, A级景点数只有3个。 资源丰度最高的晋中市和最低的朔州市竟相差35.25。
表 1 山西省各地市旅游资源丰度表
1.22012年山西省各地市人均GDP与客运量
人均GDP反映一个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人民的基本生活状况, 人均GDP高, 说明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 更有投资旅游业的能力, 人民的生活状况较好, 就有外出旅游的条件。 据表 2 显示, 朔州市和太原市人均GDP最高, 都大于50 000元, 太原市是山西省经济文化中心, 自然人均GDP会高于地级市。 朔州市是山西省煤电基地,且人口数量较少, 能源的开采促进了人均GDP的提高。 晋城市、阳泉市和长治市的人均GDP在40 000元左右, 吕梁市、 晋中市、 临汾市的人均GDP在30 000元左右, 运城市和忻州市的最低, 只在20 000元左右。 人均GDP最低的忻州市和最高的朔州市相差38 124元。
表 2 2012年山西省各地市人均GDP与客运量
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 交通区位优越, 地区可达性好, 则能促进旅游业发展。
本文以客运量来衡量地区的可进入性, 这里的交通包括公路、航空和铁路, 其中又以公路为主。 表 2 显示, 太原市和运城市的客运量最大, 超过5 000万人次, 这两个地市都是交通集散中心, 交通区位优越。
忻州市和吕梁市客运量最小, 小于2 000万人, 这两个地市交通区位一般, 不过随着大西高铁大同到太原段的开通, 忻州的区位优势将会凸显出来。
2山西省各地市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本文选用接待旅游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两个指标来衡量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 分别选取了2006年、 2009年和2012年的数据, 这里不区分国内与海外因素, 直接选用地区接待的旅游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 其中旅游外汇收入是根据《山西统计年鉴》中山西省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计算得出的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折算成人民币的, 2006年折算汇率为1美元=8.306 4元, 2009年1美元=7.059 3元, 2012年1美元=6.488 1元。 计算结果如表 3 所示。
表 3 山西省各地市接待游客量、 旅游总收入及排名情况
太原市这三年接待的游客总量和旅游总收入持续排名第一, 且与第二名有较大幅度的差距, 这与其省会地位有密切关系。 尽管太原市的旅游资源丰度排名第四, 但作为山西省的交通运输中心和客源集散地, 丝毫不影响其旅游业绩。 朔州市持续排名最后一位, 且与倒数第二名也有较大幅度的差距。 朔州市的旅游资源丰度最低, 也是能源重化工基地, 其主导产业是煤电, 对旅游产业的不重视及煤电产业对环境的污染破坏, 造成了朔州市旅游业的落后。 接待游客总量方面, 在2006年和2009年, 运城市由2006年的第五名上升为2009年的第二名, 大同市、晋中市、临汾市的前后排序不变, 且分别下降了一名, 长治市由第八名上升为第六名, 忻州市、晋城市前后排序不变, 且分别下降了一名, 阳泉市、吕梁市、朔州市排名未变。 而在2009年和2012年, 大同的游客接待量下降为第四名, 晋中市一跃而上, 成为第二名, 运城市下降为第三名, 忻州市下降为第八名, 晋城市上升为第七名。 总体来看, 大同市、 晋中市、 临汾市、 运城市持续在第二名~第五名之间浮动, 忻州市、 晋城市和长治市持续在第六名~第八名之间浮动, 阳泉市、 吕梁市在第九~第十名之间浮动。
第一,顶层设计已经形成。从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及把生态文明纳入宪法等,我国已初步完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构建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框架,为深入推进工作指明了方向。表1给出了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进展情况。
旅游总收入方面, 在2006年和2009年, 大同市、 阳泉市、 运城市、 晋城市和吕梁市的排名均未发生变化, 分别是第二名、 第九名、 第四名、 第八名和第十名。 忻州市和晋中市的排名调换了顺序, 忻州市由第三名降为第五名, 晋中市由第五名上升为第三名, 临汾市和长治市的排名也在第六名和第七名之间互换。 在2009年和2012年, 大同市由第二名降为第五名, 和忻州市并列, 晋中市继续上升为第二名, 长治市增长幅度最大, 由第七名上升为第三名。 临汾市、 运城市排名未变, 吕梁市的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极快, 超越阳泉市成为第八名。 这三年中, 晋中市旅游总收入排名持续增长, 运城市排名持续不变, 始终是第四名。
从表 3 可知, 游客接待总量与旅游总收入排名存在错位的现象, 尤其是2012年长治市游客接待总量排第七名, 而旅游总收入却排第三名。 近年来, 长治市将旅游业作为全市转型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 先后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个荣誉称号, 又入选2014年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榜50佳。 城市形象的改善, 旅游景点的开发, 使游客在长治市的停留时间延长, 自然旅游总收入的增速加快。 忻州市的旅游总收入总是比游客接待总量靠前三名左右, 5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是忻州市旅游总收入提高的主要因素。 大同市、 晋中市、 临汾市、 运城市和晋城市两项指标的排名幅度均在前两名左右徘徊。 旅游收入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注重城市形象, 增加景区游览项目, 延长旅游链条, 把景区和城市打造成为综合性旅游度假区和度假城市是增加旅游总收入的关键因素。
3影响山西省旅游业区域差异的因素分析
本文用旅游业绩代表接待游客总量和旅游总收入两个指标, 依据2012年相关数据, 分别分析山西省各地市旅游业绩与旅游资源丰度、交通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以期找出影响地区旅游业绩的因素。
3.1旅游资源丰度与旅游业绩的关系
图 1 和图 2 是山西省各地市旅游资源丰度与旅游业绩的关系散点图, 旅游资源丰度与接待游客总量和旅游总收入均呈正相关关系。 从图 1 可知, 旅游资源丰度与接待游客总量基本呈正相关性。 太原市是山西省交通集散中心, 同时也是旅游集散地, 接待游客总量远高于回归线。 大同市旅游资源丰度虽然较低, 但因有著名的5A级旅游景区及世界文化遗产地——云冈石窟, 就大大提高了其游客接待量。 朔州市旅游资源丰度最低, 交通不便, 环境污染严重, 游客接待量远低于回归线。 晋城市旅游资源丰度虽较高, 但远离省会太原市,在山西省的区位一般,虽处于河南省与山西省的交界处,但河南省旅游吸引力较强, 导致山西游客大多数选择经过晋城市去河南境内旅游, 使晋城市成为一个过境地。其他地市都紧紧围绕回归线,在回归线上下浮动。
图 1 山西省各地市旅游资源丰度与接待游客总量的关系
如图 2 所示, 太原市的旅游总收入远远高于其他地市的, 为了探索旅游资源丰度与旅游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本文剔除了太原市的, 如图 2 所示, 其他十个地市旅游资源丰度与旅游总收入基本呈对数关系, 回归方程为y=59.494ln(x)-20.513,R2=0.702。 晋中市游客接待量稍低于回归线, 但其旅游总收入却稍高于回归线, 说明游客在晋中市停留时间较长, 综合花费较高。 其他各地市旅游总收入与游客接待量的位置基本没有变化, 游客接待量高, 旅游收入自然高。
图 2 各地市旅游资源丰度与旅游总收入的关系
3.2交通区位与旅游业绩的关系
图 3 和图 4 是山西省各地市客运量与旅游业绩的关系散点图, 从图中可知, 客运量与接待游客总量和旅游总收入的关系比较复杂。 朔州市客运量较大, 但其客流量极小, 只占到了客运总量的22%。 晋中市刚好相反, 其游客总量占客运量的比重高达74%, 于是本文在图3 中剔除了朔州市和晋中市, 而分析了其他九个地市的客运量与接待游客总量的关系, 发现二者之间基本呈二次函数关系, 方程如下:y=0.000 1x2-0.7185x+ 2351.2,R2=0.751。 太原市和运城市客运量大, 相对应的, 接待游客总量也大。 只是客流量在客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同, 太原市、 晋城市、 大同市游客总量在客运量中所占比例较大, 所以接待游客总量高于回归线, 运城市、 临汾市、 阳泉市、 吕梁市的游客总量则占客运量的比重较小。
图 3 山西省各地市客运量与接待游客总量的关系
图 4 中剔除了晋中市, 但山西省各地市的客运量与旅游总收入之间也基本呈二次函数关系。 太原市的旅游总收入最高, 且远远高于回归线, 说明太原市作为游客集散地无庸置疑, 游客在太原市的停留时间较长, 且餐饮、购物、住宿、娱乐等综合消费能力较强。 运城市的旅游总收入偏低, 说明游客在运城的消费能力较低, 消费结构单一, 大多停留在门票经济。 长治市的旅游总收入高于回归线, 这与上文中对长治市旅游总收入排名靠前的分析相吻合。
图 4 山西省各地市客运量与旅游总收入的关系
3.3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业绩的关系
旅游业是依赖资金投入的产业。 本文以人均GDP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高, 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用于旅游的投资才有提升的空间。 图 5 和图 6 显示了山西省各地市人均GDP与旅游业绩的关系。 为了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剔除了阳泉市、 晋中市和朔州市的数据, 朔州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源消耗来实现, 而资源消耗越大, 环境破坏也越严重, 导致朔州市人均GDP最高, 而游客接待总量和旅游总收入却最低。 阳泉市同样也是如此。 晋中市人均GDP全省排名第七,其旅游业绩却位列全省第二,这与其重视旅游业,旅游投资高效益有关。 从图5和图6中可知, 人均GDP与接待游客总量和旅游总收入之间都分别呈二次函数关系。
图 5 山西省各地市人均GDP与接待游客总量的关系
图 6 山西省各地市人均GDP民旅游总收入的关系
4讨论与结论
4.1旅游业绩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不太明显
本文分析了旅游业绩与旅游资源丰度、客运量及人均GDP的关系, 试图找出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但通过回归分析可知, 模拟方程并没有达到高度拟合。 可见, 旅游业绩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不是独立的, 而是呈互补关系, 基于篇幅因素, 本文没有再作旅游业绩与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另外, 旅游业绩还和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政策等有关系, 这将是以后研究的方向。
4.2山西省煤炭业对旅游业的影响很大
山西省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 全省119个县(市、区)中有94个有煤。 “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造成山西省有些地市人均GDP 很高, 如朔州市和阳泉市, 但高人均GDP并没有带来旅游投资的增加及旅游业绩的提高。 朔州市和阳泉市旅游资源丰度极低, 旅游业绩也持续在最后几名徘徊, 尤其是朔州市持续排名最后一位。 煤炭开发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也极其严重。 山西省应趁经济转型期, 改变单一产业结构, 部分可转型为低碳环保的旅游产业。
4.3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依据上文对相关数据资料的分析, 山西省各地市旅游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基本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但由于接待游客总量和旅游总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 因此这里分别从这两个指标出发来划分。 以接待游客总量为标准来划分, 太原市属于第一层次, 游客总量占全省客流总量的15%~20%, 大同市、 晋中市、 运城市属于第二层次, 各占全省客流总量的10%~15%, 临汾市、 忻州市、 晋城市、 长治市、 阳泉市属于第三层次, 各占全省客流总量的5%~10%, 吕梁市、 朔州市属于第四层次, 各占全省客流总量的5%以下。 以旅游总收入为标准划分, 太原市属于第一层次, 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0%~30%, 临汾市、 晋中市、 忻州市、 运城市、 大同市属于第二层次, 各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0%左右, 长治市、 阳泉市、 晋城市属于第三层次, 各占5%~10%, 吕梁市、 朔州市属于第四层次, 各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以下。
4.4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类型区划
4.4.1核心区: 太原市
太原市是省会城市及“太原经济圈”的核心城市, 又是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 客运量、客流量及旅游总收入等指标远高于其他十个地市, 可谓“独树一帜”。 太原市旅游资源丰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众多, 应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形象, 全方位加强对外宣传推广力度, 着力打造精品旅游景点, 使太原市真正成为山西省旅游高地。
4.4.2资源丰富, 区位优越区: 运城市、 晋中市、 长治市
运城市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 是山西省的南大门, 区位优越, 交通便利, 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 因此, 运城市应打造高质旅游景点,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 吸引周边省份游客。 晋中市是晋商故里, 境内旅游资源最为丰富, 还是山西省的交通枢纽和太原市的南门户, 紧邻省会太原市, 区位优越, 其旅游业应充分利用其优越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继续改善交通条件, 提升城市形象, 加大海外宣传力度, 延长旅游链条, 把晋中市打造为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长治市位于山西、 河北、 河南三省交汇地带, 区位较为优越, 可打造成为红色旅游和自然山水旅游精品区域。
4.4.3资源丰富, 区位较差区: 晋城市、 忻州市
晋城市旅游资源丰富, 但区位条件较差, 远离省会太原市, 虽位于晋豫两省交界处, 但河南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且资源有同质性, 从而造成晋城市成为旅游过境地。 因此, 晋城市应加大旅游开发力度, 开发互补性旅游产品,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与河南省共同开发旅游线路。 忻州市素有“晋北锁钥”之称, 但交通条件极为一般, 客流量排名总是低于旅游总收入排名, 因此, 晋城市应大力改善自身的交通状况。
4.4.4资源较差、区位优越区: 临汾市、 朔州市、 阳泉市
这三座城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均不明显, 应努力打造高质旅游景点, 提升城市形象, 改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 使临汾市真正成为“华夏第一都”, 朔州市打造生态旅游和工业旅游, 阳泉市依靠其紧邻太原市和河北的区位优势, 打成造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4.4.5资源差, 区位差区: 大同市、 吕梁市
大同市为京、津、晋、冀、蒙的交汇地带, 是华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 地理区位优越, 但交通通达性较差, 致使客运量较小, 但客流量占客运量的比重却较大, 说明大同市旅游业绩较好, 因此, 大同市应改善自身的交通状况, 增加高质旅游景点, 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 同时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打造佛教胜地。 吕梁市的旅游资源有限, 且区位条件和通达性都较差, 因此, 吕梁市应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提升交通条件, 提高客流量所占客运量的比重。
参考文献
[1]叶护平, 韦燕生. 中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系统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3): 395-398.
[2]王隽妮, 万永坤, 董锁成. 旅游业“挤出效应”与区域差异分析[J]. 资源科学, 2015(3): 573-580.
[3]荣浩, 王菁华.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基于制度供给质量视角[J]. 经济问题, 2011(11): 126-129.
[4]田纪鹏, 何建民. 上海旅游业区域差异研究——基于旅游资源、企业、政策与旅游济关系的视角[J]. 旅游科学, 2011(3): 1-13.
[5]江海旭, 李悦铮, 田东娜. 1996-2011年中国滨海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研究[J]. 旅游论坛, 2013(4): 30-35.
[6]从佳琦. 河北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4): 557-560.
[7]孙根年, 潘潘. 陕西十地市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11): 184-191.
[8]高楠, 马耀峰, 李天顺, 姜嫣, 刘军胜. 1994 年以来山西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1): 202-208.
[9]王冠孝. 山西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化规律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6): 662-665.
[10]王爱红, 郭文炯, 张萍. 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趋势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11): 152-155.
[11]李元青, 薛东前. 山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08(3): 136-138.
[12]孙根年, 冯茂娥. 西部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与资源区位的关系[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4): 459-464.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m Industry in Shanxi Province
GENG Nana1, JIA Ruiling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600, China;2.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College,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6, China)
Abstract: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ourism industry in Shanxi province in 2006, 2009 and 2012 are analyzed based on two indicators: the total number of tourists and the gross revenue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analyzed from aspects of tourism resource abundance, traffic lo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 data of 2012,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ourism performance, tourism resource abundance, passenger capacity and GDP per capita.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ourism industry in Shanxi province are apparently significant; tourism resource abundance, traffic lo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r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growth of GDP in Shuozhou city and Yangquan city are excessively dependent on the exploitation of coal resources and the serious environment pollution exerts big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f these regions.
Key words:tourism industry in Shanxi province; regional differences; tourism resource abundance; traffic loc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文章编号:1673-1646(2016)03-0111-06
*收稿日期:2015-10-26
基金项目:山西省软科学资助项目(2013041073-04)
作者简介:耿娜娜(1984-), 女, 讲师, 硕士, 从事专业: 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16.0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