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差异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2017-01-19孔微巍李南竹

宏观质量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区域差异

孔微巍+李南竹

摘 要:就业问题一直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改善和提高就业质量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核心。文章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0个地区的就业质量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就业质量总体偏低且各地区差异明显。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就要缩小地区间差距,改善就业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就业能力;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就业保护;健全就业服务机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关键词:就业质量;区域差异;AHP层次分析法

一、引言

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问题一直是民生的重大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受到了我国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人口的调查失业率为5.1%;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劳工组织(ILO)发布的联合研究报告估计,中国2014年的实际失业率达6.3%,分别高于英国(6%)和美国(6.2%)。2014年全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52万,登记失业率4.09%,均为5年以来最高。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2014年全国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551万,困难人员就业人数177万,均为四年以来最低,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或更趋困难。

与充分就业问题同时存在的是就业稳定问题。根据《2015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员工平均离职率为17.4%,比2013年的16.3%有所上升,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的员工离职率最高,分别为20.4%和20.2%,消费品、高科技、金融等行业2014年的员工离职率也较高。同时,高校毕业生的离职率也比较高。根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本科院校为23%,高职高专院校为42%),我们在调研比对中发现,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是其离职的主要原因。

二、文献综述

对于就业质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劳工组织首先提出“体面劳动”国际劳工组织(ILO)于1999年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体面劳动”的概念,即“体面的、高质量的就业应该是自由的和非强迫的、机会均等的、安全的、有尊严的工作,包括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足够的收入、充分的社会保护和足够的工作岗位”,同时建立了一个包括11个维度、40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将就业质量作为整个体系的核心。概念,之后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工作质量”欧盟委员会(EC)于2001年发布《就业与社会政策:一个投资于质量的框架》,认为工作质量是一个多层面概念,包括工作特性、工作与更宽泛的劳动力市场背景两个维度,并提出了测量工作质量的10个统计指标组。指标,欧洲基金会提出了“工作和就业质量”欧洲基金会(EF)提出了工作和就业质量的三个视角,即社会的、公司的和个体的,认为就业质量的评价包括以下四个维度:确保职业和就业安全、维持和促进健康与福利、发展技能与能力、协调工作与非工作的生活,每个维度又包含了多个测量指标。指标,三个指标体系分别从不同方面衡量就业质量,各有侧重,但也存在指标选取不统一和结果不可比等问题,后经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协调,建立起统一的“就业质量”2010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发布了《测算就业质量:国际试点报告》包括就业安全和理论、就业收入和待遇等7个维度14个测量指标。指标体系并开始研究工作 。国内对于就业质量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目前对于就业质量的内涵、影响因素及评价问题的研究存在争议,本文将对比较典型的观点进行梳理。

(一)就业质量的评价

在现有的研究中,针对我国就业质量的测量问题国内已有众多学者给予了高度关注。从全国范围来看,赖德胜(2011)基于统计年鉴官方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中国2007、2008两个年份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就业质量。结果发现,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城市,我国大部分省份就业质量总体偏低且地区间差异明显。朱火云等(2014)分析了2005—2011年我国就业质量东中西部差距,认为主要体现为区域内部各省分之间的差异,而三大区域间的就业质量差距并不十分突出,且就业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有很多文献单独测量了各个就业群体的就业质量。石丹淅等(2014)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认为职业类型、工会、工资水平、工作强度、加班情况、培训状况等是影响就业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尹海洁(2015)分析了东北地区工作贫困群体的就业质量,发现该群体的就业质量处于整体性低下的状态,并且存在以非正规就业为主、社会保险缺失、劳动时间长、收入低、岗位固化等特征,其就业质量主要受其个体因素的影响,原生家庭因素的影响十分微弱。

就大学生群体而言,柯羽(2007)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设计了一套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除了以往经常使用的就业率数据之外,还引入了毕业生供需比、薪金水平、就业结构、社会认可度方面的指标,全面地反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柯羽(2010)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快速聚类的方法发现工作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和人职匹配度等主观性指标是大学生衡量自身就业质量比较看重的,又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对浙江省2006—2008年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3年来浙江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二)就业质量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现有很多文献研究了就业质量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刘素华(2005)指出了就业质量的微观层面概念(即从劳动者的角度而言,就业质量包括了一切与劳动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和宏观层面概念(国家、地区或行业的就业质量是指该范围内劳动者整体的工作状况的优劣程度),并可以通过与其相关的各要素的统计数据,如社会保险参保率、劳动合同签约率、平均工资等来表示。秦建国(2011)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就业在实现个人发展、社会尊重和享受精神财富方面的作用,认为就业质量是人们以追求身心健康、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为宗旨,所能获得的工作优劣以及充分开发和利用所拥有的资源不断满足需求的程度。其所提出的指标如职业发展前景、劳动关系和谐性、专业对口性等也体现了“质量”二字的内涵。孟大虎(2012)运用北京师范大学“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课题组2009年的抽样调查数据,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决定机制进行研究,着眼于影响就业质量的人力资本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指出了就业实现机制和就业质量决定机制之间的差异,认为大学毕业生想要提高顺利就业的概率,需要拓展人力资本的宽度和广度,而要想获得较好的就业质量,则必须增强其人力资本深度。

基于上述对我国目前就业情况及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的梳理,我们认为高质量就业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第一层面体现在“量”上,即充分就业问题,这一层面可以解决凯恩斯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并符合均衡理论;第二层面体现在“质”上,即稳定就业问题,这一层面更多研究的是影响就业因素问题,即就业如何“稳”的问题。二者互为表里,联动发展。本文在借鉴上述观点的同时,以区域差异为视角分析两个层面的问题,对影响就业的因素进行分类。具体而言,文中构建了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保护和就业服务对于就业质量的影响。除了定性讨论之外,我们还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对各地区的就业质量差异进行量化,并提出了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政策建议。

三、区域差异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多林格尔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劳动力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大公司、大企业和大机构中的工作岗位,往往就业稳定,工资福利待遇高,工作条件好,社会保障完善,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晋升机会;与主要劳动力市场相反,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小企业、小公司中的工作岗位,往往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工资低,工作环境差,社会保障不完善,发展前景差,晋升机会少。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致使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两个市场在就业数量、就业结构、就业弹性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就业质量的差异。基于此,我们将通过构建就业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分析影响我国就业质量的诸多相关因素,进而把复杂的就业质量目标转换为可以度量、计算、比较的数字和数据,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计算各地区就业质量的综合指数,对各地区就业质量进行测量和评价,对我国的就业质量进行量化研究。

(一)指标选取原则和数据来源

基于以上对就业质量的理解,本文将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保护和就业服务4个维度:就业环境主要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是就业质量的基础;就业能力主要衡量一个地区劳动要素得到合理和充分利用的程度,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有效结合的强弱性在空间上的体现;就业保护主要包括劳动者职业安全和社会保险福利等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情况; 就业服务主要从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方面工作情况的角度,考察其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同时根据以下原则选取了20个评价指标:①全面系统。所选取的指标涵盖影响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彼此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性,互为补充又各有侧重,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地区的就业情况。②简明实用。所选取的指标简单明了,数据易得,具有较强实用性。③独立可比。所选取的指标各自具有独立性而且能够实现我国各个地区横向比较和本地区跨年度纵向比较。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客观性和真实性、权威性,依据上文对指标的选取和区域的划分,本文将国家统计数据作为基本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各省市2014年统计年鉴。

(二)建立层次结构图

层次分析法适用于多目标决策,即评价目标受多个因素影响且各指标对其影响程度无法用足够的数据进行量化计算的时候,可以以合理的逻辑运用主观经验,衡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评价各方案的优劣程度。根据本文对就业质量的内涵和特征的界定,我们将选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

第一层为总目标:就业质量A;第二层为影响我国就业质量的4个维度:就业环境B1,就业能力B2,就业保护B3,就业服务B4;第三层为20个具体评价指标:C1,C2,……,C20。

(三)构造判断矩阵,确定指标权重

对所列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比较而逐层进行判断评分,用1—9标度法定量表示。根据对各指标重要性两两判断之后,给出的各个层次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值构造判断矩阵。详见表1—5:

本文采用方根法,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当随机一致性比例C.R.<0.1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各判断矩阵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满足一致性检验,说明两两判断矩阵中各指标权重分配合理。

(四)标准化指标值

对各地区就业质量的测算需要收集大量数据,由于指标数量较多,且具有不同单位和量级,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和评价,因此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去除数据的单位限制,将其转换为无量纲的纯数值,再进行比较和加权。这里采用离差标准化,对原始数据的线性变换,使结果落到[0,1]区间,转换函数如下:

其中,Scorei为第i个指标的得分;Xi为第i个指标的原始数据;Xmax为31个地区中第i个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大值;Xmin为31个地区中第i个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小值。经标准化后的数据,指标得分越高代表就业质量越高,反之,代表就业质量越低。

(五)评价模型

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一个单项指标都是从不同侧面来反映就业质量,想要全面、综合地反映我国就业质量的情况,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即常用的综合评分法比较合理,该法的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Index为就业质量的综合评分值即所在地区的就业质量指数;Weighti为所在地区第i个指标对就业质量的权重,Scorei为所在地区第i个指标得分。

由此即可计算出各地区就业质量水平综合指数。

四、我国就业质量的区域差异分析

本文收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具体情况如表7所示:

通过对2013年我国各地区就业质量的测算,我们发现就业环境和就业能力对地区的就业质量影响很大,其次是就业保护和就业服务。就业质量指数全国均值为41.66,只有北京、上海、天津3个地区的就业质量指数比较高,其余地区都在50以下,说明我国就业质量水平总体偏低;东部地区平均指数为50.64,中部地区平均指数为36.38,西部地区平均指数33.46,可以看出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存在差距;就业质量指数最高为北京77.95,最低为云南22.56,极值差达到55.39,说明就业质量地区间差异较大。

(一)就业环境的区域差异

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的就业环境指数为14.94,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具体体现在人均GDP水平和工资总额占GDP比重这两项指标相差明显,而这两项指标则是由经济发展速度导致的。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区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分析 2014年各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可知,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排名后五位的依次是:甘肃、海南、宁夏、青海、西藏。高居榜首的几个省份大多都处于东部地区,而排在末尾的省份大多处于西部地区。由此可知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由此导致了就业环境的区域差异。

(二)就业能力的区域差异

一个地区的就业能力通过两方面体现,一方面是地区为劳动者提供和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该地区的劳动者寻找和获得就业岗位的能力。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就业能力指数为18.49,优势明显, 原因是东部地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并且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领先一步,第三产业就业比例这项指标得分位居第一(产业结构对地区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具有较强的吸纳就业的能力);中部地区整体虽然新兴产业发展较慢,但实现了较好的产业承接,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而是一些资源型地区传统产业快速下滑,新兴产业发展接续不上,吸纳就业的能力稍弱,就业能力指数为12.99,排名第二;而西部地区由于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条件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例指标最低,而且人均教育经费指标低,人力资本的素质远远滞后于东中部地区,因此地区就业能力指数为8.13,较弱。

(三)就业保护的区域差异

国际劳工组织将社会保护定义为通过不断的政府行动和社会对话而实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目的是确保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能享有尽可能安全的工作环境,获得充分的社会服务和医疗服务;并且在因疾病、失业、生育、伤残、丧失家庭主要劳动力或年老而造成收入丧失或减少时,能够得到足以维持生计的保障待遇。

只有公平的就业保护才能带来高质量的就业。总体来讲,在就业保护方面区域间差异不大,但是区域内部各省份差异明显。其中广东在就业保护方面位居第一(就业保护指数为13.35)较为突出,原因在于其就业率高,人口结构相对年轻,社保负担较轻,提供的就业保护比较完善,劳动者的就业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而中西部地区,云南9.92、贵州9.89,就业保护水平则相对滞后,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四)就业服务的区域差异

就业服务是社会为防范失业风险所提供的服务,对劳动力市场具有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发挥着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减少劳动力市场摩擦、增强困难就业群体的工作可获得性等功能,对提高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总体来讲,区域间差异不大,但是各地区各有特征。因为各地区基于自身不同的就业情况,提供就业服务亦有不同的侧重点:东部地区在工会参与率方面得分较高,中西部则比较关注城镇失业人群的再就业和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因此在劳动者接受培训比例和失业援助率方面得分较高。各地区在提供就业服务方面注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由此体现了就业服务在区域间的差异性。

五、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就业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就业质量水平整体不高根源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呈下降趋势,出现新常态,并且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不平衡。基于此,本文对提高我国就业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改善就业环境,建立地区间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中西部地区就业质量提升的速度,优化就业市场环境。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缩小就业能力区域差异。提升就业质量应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以优化经济结构来推动就业质量的提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同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提升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培训的力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使之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相匹配,增加有效劳动力供给,进而提升各地区就业主体的就业能力。

第三,落实好社会保护的相关政策。从目前看,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护覆盖范围,尤其要将那些尚未纳入社保体系的弱势群体尽快吸纳进来,使他们的就业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这是提高弱势群体就业质量的基本保障。

第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提高就业服务水平,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在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创新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公共服务政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机构设置、职业教育培训”为核心构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可以缩短劳动者寻找工作的过程,同时促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提高劳动力市场透明度,从而达到提高就业质量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曹兆文,2011:《国际劳工组织体面劳动衡量指标探要》,《人口与经济》第6期。[Cao Zhaowen,2011,“Exploring the Frameworks of the ILOs Decent Work Indicators”,Population & Economics,6.]

[2] 常建娥、蒋太立,2007:《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第1期。[Chang Jiane and Jiang Taili,2007,“Research on the Weight of Coefficient throug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Information & Management Engineering),1.]

[3] 范婧,2014:《国内外就业质量进展及评述》,《人力资源管理》第5期。[Fan Jing,2014,“Progress and Review of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at Home and Abroad”,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5.]

[4] 柯羽,2007:《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国高教研究》第7期。[Ke Yu,2007,“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Quality”,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7.]

[5] 柯羽,2010:《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评价》,《中国高教研究》第4期。[Ke Yu,2010,“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Qualit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4.]

[6] 刘素华,2005a:《就业质量:内涵及其与就业数量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第5期。[Liu Suhua,2005,“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ent and the Number of Jobs”,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5.]

[7] 刘素华,2005b:《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人口与经济》第6期。[Liu Suhua,2005,“The Step and Method to Establishing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ystemon Employment Quality in China”,Population & Economics,6.]

[8] 赖德胜等,2011:《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测算与评价》,《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1期。[Lai Desheng et al.,2011,“Employment Quality Index of Chinas Provinces”,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11.]

[9] 赖德胜、石丹淅,2013:《我国就业质量状况研究:基于问卷数据的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第9期。[Lai Desheng and Shi Danxi,2013,“Quality of Employment in China: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Questionnaire Data”,China Economic Studies,9.]

[10] 孟大虎,2012:《人力资本与大学生的就业实现和就业质量》,《人口与经济》第3期。[Meng Dahu,2012,“Human Capital to the Result and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Analysis of the Data 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Population & Economics,3.]

[11] 秦建国,2011:《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析》,《广东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Qin Jianguo,2011,“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mployment Quality”,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

[12] 苏丽锋,2013:《我国转型期各地就业质量的测算与决定机制研究》,《经济科学》 第4期。[Su Lifeng,2013,“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and Decision Mechanism of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in All Parts of China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Economic Science,4.]

[13] 石丹淅等,2014:《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经济经纬》第3期。[Shi Danxi et al.,2014,“On the Situation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Employment Qual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Economic survey,3.]

[14] 尹海洁等,2015:《东北地区城市工作贫困群体就业质量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Yin Haijie et al.,2015,“Job Quality of the Working Poor in Northeast China:A Survey From Harbin, Shenyang and Changchun City”,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3.]

[15] 朱火云等,2014:《中国就业质量及地区差异研究》,《西北人口》 第2期。[Zhu Huoyun et al.,2014,“Research of Employment Quality and It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Northwest population,2.]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区域差异
我国城乡居民财产分配现状及区域差异研究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我国工业资本配置效率的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综述
城镇化、商业化与农村金融
中国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差异性研究及其原因
基于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的中国区域差异综合指数的构建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