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学考试制度转型路径研究

2016-06-24张晓煜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自学考试培养目标运行机制

张晓煜

摘 要 自学考试当前面临发展困境,亟待通过转型来寻找新的机遇,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其培养目标应从学术型人才向职业型人才转变;发展定位应从补偿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发展重心应从学历为主到非学历与学历并重转变;发展模式应从追求数量向内涵发展转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运行机制应从独立运作向统筹发展转变,加强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

关键词 自学考试;制度转型;培养目标;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重心;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2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7-0065-04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的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必然带来教育转型。因此,自学考试必须要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主动适时地转型发展,明确自身任务和使命,不断创新与变革,进一步推进专业和课程、评价方式、教学方法、服务支撑体系等的改革,从而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目标转型——由学术型人才向职业型人才转变

“教育转型首先是教育目的的转型。”[1]教育目的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决定了自学考试整体转型的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对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标准和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自学考试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新形势下有了新的转变,即“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培养面向基层、生产一线的职业型、应用型的实用人才,兼顾各类社会文化教育”[2],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符合发展的要求。自学考试应根据其自身特点,主动寻求为社会弱势群体职业能力的提升服务,是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社会对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远大于学术型人才,但在现行的高等教育结构中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比重过大,而以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比例不足。自学考试制度最初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偿教育而产生的。但目前在职人员越来越重视通过学习来提升职业能力,而没有工作经验的高考落榜生,更希望学会一门技能,提高就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自学考试“普教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与高等教育大众下多样化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已不相适应,因此,不应再简单地模仿普通高等教育,必须要向职业教育转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快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重视技术与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实践性课程和技能培养环节的考核,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积极探索多元化评价手段和方式,不断增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自学考试应充分发挥其开放性、灵活性、包容性的“万能接口”优势,加强与职业教育的合作,推进“专接本”等沟通衔接模式的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搭建“立交桥”,从而努力构建更加符合社会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自学考试制度。当然,在自学考试着力培养职业型人才的同时,也要反对狭隘的实用主义教育倾向,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助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将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3],真正体现自学考试“自学”为主的本质特征。

二、发展定位转型——从补偿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

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给“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代人开辟接受高等教育的新途径,此后又为大量的高考落榜生提供了学历教育机会,缓解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普通高校招生压力,可见自学考试创立和早期发展的主要属性是作为特定群体,即精英教育时代遗留群体的一种学历补偿教育,这符合当时国情。在此后的发展历程中,自学考试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没有围墙的大学”。随着自学考试的生源结构呈多样化趋势,考生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非学历教育的规模大大增加,普通高校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等具有发展性教育需求的考生比例持续增多,自学考试的继续教育功能越来越凸显,其自学为主、社会助学为辅的学习模式,不受年龄、职业、地域、时间等限制,很好地满足了人们一生各个阶段对知识、技能和兴趣爱好的需求,逐渐成为满足人们自身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而“终身教育思潮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延续,以人为本、关注学习者的生命过程是其核心内涵,可以说,终身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走向完善”[4]。自学考试从补偿性教育走向发展性教育,就是要从学历考试的职能回归教育属性,以人为本,把考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发展和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促使教育真正融于人的生活和发展中。自学考试制度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社会助学实现的,“助学组织的教学活动实现了国家考试主导下的自学考试主要教育功能”[5],而使助学机构从注重考试向注重教育转变,正确发挥教育功能,则在自学考试向发展性教育转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处在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自学考试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无疑不可忽视。自学考试走向发展性教育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也是其自身属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重心转型——由学历教育为主向非学历与学历教育并重转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规定,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毋庸置疑,自学考试制度初期是以学历教育为主,这种定位符合创立之初的国情。随着社会进步、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人的生命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人不是为了追求学历文凭,而是为了更新知识技能、满足兴趣爱好和提高完善自己来参加自学考试,因此,非学历教育在自学考试中出现并逐步得到很大发展。1994年以来,全国考办陆续开发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等多个非学历证书考试项目,从而拓展了自学考试的单一学历教育功能,丰富了自学考试的内涵,形成了多品种、多规格的非学历教育形式。到2012年,全国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853.9万人次,非学历证书考试报考896万多人次[6],非学历教育的规模已超越学历教育。

可见,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自学考试的学历考试吸引力有所降低、规模有所下降,但非学历考试却得到了蓬勃发展。自学考试应顺应时势,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准确定位,大力推进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与行业的密切合作,特别是面向新兴行业和新农村建设,为从业人员量身定做各类非学历证书考试,并加强与学历教育的沟通与衔接,使之成为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准入的资格审定机制。“如果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学历教育侧重于补偿性教育的话,非学历教育则更侧重于发展性教育,这也符合整个教育发展的大趋势。”[7]当然,自学考试学历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提供了重要支持,仍将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进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转变,才是自学考试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准确定位。

四、发展模式转型——从追求数量向内涵发展转变

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录取人数108.7万人,自学考试全年报考1188.9万人次[8],而2014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721.4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65.6万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703.37万人次[9]。从以上数据对比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时代,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人数下降是新常态,自学考试学历教育规模虽在下降,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比重仍不可小视,把报考人数的增减作为发展好坏的衡量标准是片面和错误的,规模的增加是发展,而质量的提高更是发展。“数量的下降并非危机的根源,坚持自学考试制度的特色才是发展的基础。因此,自学考试的发展模式要从以往追求规模和数量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回归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的本质特征,向注重质量和特色为重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要在确保自学考试质量和声誉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推进改革,凸显自学考试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考生全面发展。

一是要根据自学考试的新定位,加快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充分发挥自学考试灵活性、适应性强的优势和特色,结合国务院下放自学考试专科专业审批权的契机,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社会需求调整升级的要求,以修订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为切入点,推进各项改革。要体现与普通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的差异性,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设应用型强的课程,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培养考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方面有所突破,最终形成更加开放、灵活、实用的专业和课程体系,为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满足广大社会成员不同的继续教育需求提供优质和特色服务。

二是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积极推进评价方式改革。作为以国家考试为核心的一种考试制度和教育形式,质量是自学考试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任何改革措施都不应以降低自学考试的质量为出发点。同时,要认识到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在终身教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要改变自学考试以精英教育为模版,实际质量标准定位过高的状况,按照培养职业型人才的新定位,及时对课程内容、考试大纲进行调整和修订,科学确定考核评价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弱化记忆性、理论性和学术性内容,强化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内容。要努力探索多元评价的方式和手段,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和考生群体的特点,逐步试行过程性评价,促使自学考试由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

三是要改革和完善社会助学体系,正确显现自学考试教育功能。社会助学的质量关乎自学考试的目标定位能否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当今社会助学形式和结构趋于多元化,但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仍是社会助学的主力。因此在加大对社会助学机构治理力度的同时,要结合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契机,适时调整主考学校和助学高校的结构,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比重,同时注重发挥高职院校在社会助学中的作用;此外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吸取慕课、网校、云课堂的发展经验,积极开发网络课程,形成一个集课程、资料、练习、辅导、咨询为一体的网络助学平台,从而借助网络和各种移动终端,让考生真正实现随处可学、随时可学。

五、运行机制转型——从独立运作向统筹发展转变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及迈向普及化进程中,各类高等教育形式,特别是多种继续教育形式,都面临改革、完善和发展的问题。在自学考试转型发展中,要加强与各类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国家终身教育的发展。

一要强化自学考试的认证功能。自学考试三要素中国家考试处于主导地位,正是有了国家考试,才把相对分散、无序的个人学习行为和社会助学活动组织和统一起来,从而使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机整合。因此,要充分利用30多年来积累的考试、评价经验和信誉,强化自学考试的认证考试功能,将其打造成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证标准之一。目前我国不同成人高等教育形式各成体系、各自为战,对学习成果的评判尺度差别巨大,既浪费资源,又容易导致培养质量的下降。《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各类继续教育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成人学历补偿教育的“宽进”已成为必然,因此很多学者呼吁“取消成人高考”,实行开放的注册入学制度,可通过自学考试对部分课程进行抽考,发挥教学监控的作用,体现宽进严出的理念。

二要加强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深度沟通与融合。一方面要加大与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等远程教育形式的沟通,发挥远程教育的助学作用,促进数字化、网络化优质教育资源的互通、共建、共享,突出网络手段对学习过程的支持服务;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与普通本科相沟通的“助学二学历”模式,与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接本”“中接专”等形式,为在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人成长服务。此外,要探索多样化的学分获得与认证途径,建立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要理顺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统筹继续教育的发展。“每一时期的教育制度,即是它的环境的产物,所以其制度的组织,务求适于环境的需要,无时无处不依时代的要求而修正或改造其制度。因此,“自学考试改革必须要与成人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统筹考虑,通过顶层设计,建立有利于促进各种高等教育形式的协调发展机制”[10]。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下,国家应加强对继续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推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各类成人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形成一个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继续教育制度体系。

参 考 文 献

[1]冯建军.教育转型·人的转型·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2(4):9-15.

[2]靳希斌,戴家干.自学考试制度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构建[J].教育研究,2010(6):49-52.

[3]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4]潘懋元,李国强.正规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一项亟待开展的研究课题[J].终身教育,2010(4):9.

[5]高洪军.自学考试“助学变异”现象的思考与对策[J].考试研究,2013(2):41-4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考试中心:中国教育考试年鉴(2013)》中有关数据统计而得[Z].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7]邵晓枫.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与原则[J].继续教育,2012(10):12-14.

[8]中国教育考试年鉴(1999).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考试中心: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10]冯成火.论高教普及化背景下浙江自考的创新和转型[J].浙江社会科学,2014(11):37-44.

猜你喜欢

自学考试培养目标运行机制
在线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运行与保障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自学考试学习成果评价多元化研究
江西省民办高校自学考试综合改革与创新探析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