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
2016-06-24徐放
徐放
摘 要 采用《工作压力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对常州市592名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工作压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且其在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和工作年限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薪酬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职业倦怠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而且其在年龄、学历、婚姻状况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工作年限和薪酬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工作压力及其包括的工作本身、组织管理、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四个维度与职业倦怠均存在显著相关。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7-0059-06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相关企业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22份,其中有效问卷592份,有效回收率为74%,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工作压力量表
采用工作压力量表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包括工作本身、组织管理、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四个维度,共18个项目。该量表采用5级计分,1代表“从来没有”,5代表“总是有”,经研究发现,以Cronbach的α系数来判断内部一致性信度,工作压力各分量表的α值为0.89,可信度高。
2.职业倦怠量表
采用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MBI-GS)的修订版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经验证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共15个问题,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情绪衰竭、工作态度和成就感。该量表采用Likert七点计分法,将题项答案“从来没有”到“每天”分别赋予0~6分,其中10~15题采用反向计分的方法,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6。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具体采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二、研究结果
(一)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现状
1.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总体特征
由表2可见,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均分为12.434,标准差为2.508,工作压力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顺序排列为:工作本身、职业发展、组织管理、人际关系。
2.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性比较
(1)不同年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差异性比较
由表3可见,不同年龄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就组织管理而言,不同年龄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组织管理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经过事后多重检验得知,在组织管理上,21~25岁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与20岁以下、26~30岁的女性农民工存在显著差异,31~35岁女性农民工与21~25岁以及26~30岁存在显著差异。就职业发展而言,不同年龄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职业发展上有显著差异。经事后多重检验发现,在职业发展上,31~35岁女性农民工与其他三个年龄层次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其他三个年龄层次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就人际关系而言,不同年龄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人际关系上有显著性差异。经事后多重检验发现,在人际关系上,31~35岁的女性农民工与21~25岁及26~30岁的女性农民工之间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
(2)不同学历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差异性比较
由表4可见,不同学历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工作压力总体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工作本身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组织管理、职业发展与人际关系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多重检验结果表明,在组织管理、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三个维度上,“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女性农民工与其他三个学历层次的女性农民工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初中”与“高中、职校、中专、技校”学历层次的女性农民工存在显著性差异,而“高中、职校、中专、技校”学历的女性农民工与大专以上学历的女性农民工在人际关系维度上差异显著。
(3)工作时长对企业员工组织支持感的差异比较
由表5可以看出,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工作年限不同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工作压力总体水平上和组织管理、职业发展、人际关系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工作本身不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检验结果表明:在组织管理与人际关系上,工作年限在8年以下的和1~3年、4~8年差异性显著;在职业发展上,工作年限在8年以下的和其他三个工作年限层次差异性显著,工作年限在1~3年的和4~8年的女性农民工存在显著性差异。
(4)薪酬情况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的差异比较
由表6可以看出,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薪酬情况不同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工作压力总体水平与工作本身、组织管理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职业发展、人际关系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检验结果表明,薪酬在3001~4000元的与2001~2500元、2501~3000元之间差异显著,且在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得分上要低于2001~2500元与2501~3000元两个薪酬段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
(二)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倦怠现状
1.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倦怠总体特征
由表7可以看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倦怠均值为16.579,标准差为3.343,各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列为:成就感、情绪衰竭、工作态度。
2.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倦怠人口学变量差异性比较
(1)不同年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倦怠差异性比较
由表8可以看出,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年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职业倦怠和工作态度维度上存在差异,即年龄不同,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工作态度也不同。事后多重检验发现:年龄在21~25岁、26~30岁、31~35岁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31~35岁组的工作态度得分要低于其他年龄段女性农民工。
(2)不同学历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倦怠差异性比较
由表9可以看出,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学历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职业倦怠和工作态度、成就感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多重检验发现,“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高职、中专、技校”与“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女性农民工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女性农民工职业倦怠得分最低。
(3)工作年限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倦怠的差异性比较
由表12可以看出,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工作年限不同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职业倦怠和成就感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情绪衰竭和工作态度两个维度上差异显著。事后多重检验发现,工作年限在8年以上与1年以下、1~3年、4~8年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年以下工作年限的新生代女性农民的情绪衰竭和工作态度得分最高,8年以上工作年限的得分最低。
(4)薪酬情况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倦怠差异性比较
由表10可以看出,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薪酬在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倦怠总体水平和情绪衰竭、成就感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工作态度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多重检验发现,薪酬情况在2001~2500元组与3001~4000元组,2501~3000元组与3001~4000元组差异显著。
(三)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相关性与回归性分析结果
1.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结果
由表12可以看出,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r=0.274,p<0.001)、工作本身(r=0.115,p<0.01)、组织管理(r=0.191,p<0.001)、职业发展(r=0.296,p<0.001)、人际关系(r=0.276,p<0.001)呈现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性;情绪衰竭与工作压力(r=0.496,p<0.001)、工作本身(r=0.451,p<0.001)、组织管理(r=0.362,p<0.001)、职业发展(r=0.439,p<0.001)、人际关系(r=0.309,p<0.001)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工作态度与工作压力(r=0.432,p<0.001)、工作本身(r=0.194,p<0.001)、组织管理(r=0.288,p<0.001)、职业发展(r=0.435,p<0.001)、人际关系(r=0.487,p<0.001)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成就感与工作压力(r=-0.262,p<0.001)、工作本身(r=-0.275,p<0.001)、组织管理(r=-0.184,p<0.001)、职业发展(r=-0.201,p<0.001)、人际关系(r=-0.173,p<0.001)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
2.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回归性分析结果
采用逐步多元回归进行分析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职业倦怠为因变量,工作压力及其维度为自变量。根据表13所示,职业倦怠=30.263+0.454×职业发展+0.517×人际关系,且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为0.105,可显示工作压力的两个维度对职业倦怠有10.5%的解释力。工作压力可以作为职业倦怠的预测指标,工作压力的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两个维度对职业倦怠具有明显的正影响且预测力较强。
三、分析与讨论
(一)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整体状况
本研究发现,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工作压力处于中等强度。在四个分量表(工作本身、组织管理、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中,按均分由高到低排列,工作本身得分最高,接下来依次是职业发展\组织管理\人际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本身、职业发展和组织管理,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较小。对于这种结果的产生,第一,是与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工作性质挂钩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科技社会的不断推进,传统观念不断更新,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提供给社会的不仅仅是劳动力,更有技术水平的参与。第二,工作结构的变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革新,使得女性农民工对于自身职业发展的期待提高,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第三,社会对于女性工作者的关注和要求明显高于男性,并且对于农民工的社会期望也高出普通社会大众,而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新兴群体,更是承担着重大的责任。第四,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也是造成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作时间过长,与家人相处时间较少,相互间缺乏交流,这些都容易造成家庭危机,增加自身的压力。
(二)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
1.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的年龄差异结果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处于21~25岁年龄段的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最大,其次依次为26~30岁、20岁以下和31~35岁。这说明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年龄与工作压力之间呈倒“U”形。这与我国学者的一些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对于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21~25岁年龄段女性农民工工作时间长,组织管理任务重,且对自身要求高,所受到的工作压力也就大。而26~30岁的女性农民工多数已经成家,所以源自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较大。
2.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的学历差异结果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学历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工作压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学历为“高中、职校、中专、技校”均分最高,其次依次为“大专及以上”、“初中”和“小学以下”。因此,对于“高中、职校、中专、技校”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女性农民工,其晋职机会更大,花在工作上的时间也更多,对于家人的关心会受到影响,容易产生工作与家庭冲突,面对的工作压力也较大。而学历水平低的女性农民工由于没有受到系统化的教育,对于工作生活的标准不高,对于晋职的期望不大,面对的工作压力较小。
3.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的工作年限差异结果分析
研究发现,不同工作年限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工作压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工作年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1~3年、4~8年、1年以下和8年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工作年限在1~3年和4~8年这两个阶段的工作压力较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正是事业的上升期,是职业发展的关键期。而工作8年以上的女性农民工工作经验充足,对于职业发展和职位上升的期望不高,所感受到的压力较小。
4.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的薪酬差异结果分析
研究发现,薪酬不同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工作压力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见薪酬对于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工作压力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被试处于江苏省常州市有关,江苏省经济发达,其生活条件较好,物质和精神水平相对较高,对于工作压力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三)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倦怠整体状况
研究发现,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倦怠的总体均值为16.579(加总分),职业倦怠整体上属于中等程度,表明当代女性农民工在工作中普遍会产生职业倦怠感,这与前人的一些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根据研究数据,将职业倦怠的各维度得分按高低顺序排列,成就感与情绪衰竭对职业倦怠影响较大,工作态度影响较小。这种结果的产生可能与女性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有关。首先,由于性别角色的传统社会观念变更,导致社会对女性工作者的要求不断提高,女性职员要面对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长时间的工作、较大的工作压力以及繁重的工作任务,都会使女性农民工产生较高的职业倦怠感。其次,女性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其心理承受能力与较低,自我认同容易出现偏差,工作中也容易产生失落感,经常有精疲力竭之感。最后,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新兴力量,社会对其职业期望和自我发展要求较高,企业管理更为严格,导致职业倦怠水平偏高。
(四)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倦怠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
1.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倦怠的年龄差异结果分析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职业倦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工作态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情绪衰竭和成就感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四个年龄阶段上,20岁以下的职业倦怠得分最高,其次为26~30岁年龄段,接着是21~25岁年龄段,而31~35岁年龄段女性农民工的职业倦怠得分最低,这与国内一些研究有很大不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20岁以下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开始阶段,在工作中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她们的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工作强度较大,感官上认为自身付出过多得到却很少,从而对工作产生厌倦心理。
2.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倦怠的学历差异结果分析
研究发现,不同学历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职业倦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历的四个水平上,“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女性农民工得分最高,其次分别是“高中、职校、中专、技校”、“初中”以及“大专及以上”学历。总体来说,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女性农民工都未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面对工作中的挫折不能进行自我调节,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工作热情受到打击,职业倦怠水平较高。
3.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倦怠的工作年限差异结果分析
研究发现,不同工作年限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职业倦怠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工作年限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职业倦怠影响不大,这一结果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研究群体的特殊性和地域性有关,被试间比例的差异也有一定影响。但从研究数据也可以得出,工作年限在“1年以下”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职业倦怠最大,“8年以上”的职业倦怠水平最低,这与一些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赵玉芳等在对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时就曾发现,教龄的长短与教师职业倦怠存在显著性相关,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状况与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1]。
4.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倦怠薪酬情况差异结果分析
研究发现,不同薪酬情况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职业倦怠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见薪酬情况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职业倦怠影响不显著,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不一致。主要是因为本研究被试的薪酬情况在2000元以下的只有10人,在5000元以上的仅有5人,被试之间的差异性太大,测量结果不具有普遍性。
(五)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两者关系的分析
研究发现,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其中,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及其四个维度呈现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情绪衰竭与工作压力及其四个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工作态度与工作压力及其四个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成就感与工作压力及其四个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工作压力是其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工作压力高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往往职业倦怠程度也高。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职业发展与人际关系揭示了职业倦怠原因的10.5%,这对于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种结果的产生,首先是与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有关。由于我国社会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女性开始涉猎更多的工作领域,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职场竞争的残酷,进一步加剧了女性工作环境的恶劣程度。其次,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新兴力量,同样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她们不仅要在家庭中担任妻子和父母的角色,还要在职业中充当工作者的角色,双重身份带来的叠加压力容易导致女性农民工产生职业倦怠。而在工作生活中,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多数会选择加大自己的工作量,延迟工作时间,提高工作强度。但过多的工作量又会对情感衰竭产生较大影响,在占用时间和精力的同时严重影响女性农民工的工作情绪,且会对工作态度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降低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倦怠程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降低工作压力。对此,社会和企业应有充分担当,面向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帮助她们降低工作压力,重建工作激情,人力资源管理阶层要有计划地改变管理策略,优化企业管理结构,在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干预领域加大职业投入,更加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促使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形成健康的职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