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堂生态刍议

2016-06-22刘景忠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高职生

【摘要】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最根本的是要关注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要效率和质量。高职课堂生态平衡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改善高职课堂生态,关键是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让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教与学中达成真正的和谐。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堂生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4-0038-03

【作者简介】刘景忠,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徐州,221008)副研究员,全国财经职业教育语文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及德育。

“十二五”以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无论是数量规模发展还是结构内涵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诸如国家的经费投入,高职院校的结构性调整,应用型本科的转型,现代职教体系立交桥的构建,高职理论研究的繁荣等。不久前,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在职教领域引起了很大反响。从表象上看,无论是顶层设计的战略方面,还是课程改革的战术方面,都已基本到位。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高职领域,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管理人员,似乎都不愿意过多地谈论课堂教学这个话题。事实上,现在高职课堂的生态并不平衡,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高职院校课堂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驱动力有着较强的功利性

进入成人阶段的高职生,心智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他们在经历了高考的失利后来到高职院校,社会大环境给了他们这样的心理暗示:就读高职院校就是奔着就业去的。因此,多数高职生在选择专业、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重点等方面比较现实。换言之,只有那些将来有利于就业上岗的知识、技术、技能才能引起他们高度自觉的关注。因此,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主要依赖于考证、考级、就业等因素。

(二)教师在课堂中的“经师”作用凸显,但“人师”作用弱化

从整体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课堂上是比较听话好学的,在一些专业课程的课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经师”作用的发挥较为充分。与此相对应的是,教师作为“人师”作用则相对弱化。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向学生强调,书本知识与今后的工作实践是有距离的,即使是一些项目化的教学内容和真刀真枪的技能训练,与企业实践也不可能做到无缝对接。因此,教师希望学生更加注重职业素养、职业精神、核心能力、关键能力的提高与加强。不过,让不少教师感到无奈的是,不少学生一旦感到所学知识不是“必需的”,不是“实用”的,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如果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上只有“职业”的味道,缺失“教育”的味道,这样的课堂生态显然是有问题的。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主要依赖于职称晋升、考核考评等因素

“经师”“人师”集于一身,是优秀教师必备的条件。但客观地说,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经师”易做、“人师”难为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经师”是技术技能层面的,是可以通过培训、实践、锻炼、培养达标的;“人师”是精神品德层面的,是由教师的教育价值观乃至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的。因此,要求教师既是“经师”,也为“人师”,这件事本身就需要学校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需要教师自觉追求和不懈努力。所以,当高职院校教师欲做“人师”而不入其门、不得其法时,其专业发展动力很自然地就转向了职称晋升、考核考评等外在因素。

二、高职院校课堂生态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但构成课堂生态的绝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首先是鲜活的人,课堂不仅是教师教书和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教师生命投入和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简言之,课堂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只是其外在形式表现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基于此,我们分析高职课堂生态,既要看到教与学的“表”,更要看到教与学背后的“里”。

(一)政策因素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先天不足

尽管“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句话颇受诟病,但“以就业为导向”仍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原则。职业教育的这一特性必然要求其师资队伍应该具有“双师”素质和能力。然而,在职业教育领域,至今没能建立起一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部近期发布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试行)》,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定提到,职校专业课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很显然,这些条款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二)外部环境导致教师投入教书育人的精力不足

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而教书育人是需要教师“静心”“潜心”的。职校生的特殊性,更需要职校教师全身心投入。然而高职院校教师的生存现状告诉我们,当下的高职院校工作的重心是学校的扩建和升格、各级各类竞赛、各种评估视导、争取各种“有经费支持”的项目等,所有这些事关学校发展的大计,无不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分身无术,牺牲的自然会是没有量化指标评价的“育人”工作。

(三)“苏霍姆林斯基难题”和“格拉瑟预言”给高职院校带来严峻挑战

“苏霍姆林斯基难题”和“格拉瑟预言”是笔者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以及读格拉瑟《没有失败的学校》这两本书中概括总结出来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研究了儿童发展的特点后,总结了一个人从儿童时期到青年时期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反映在高职院校里,就构成了我们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德育领域的一些教育只有在儿童时期才会收到好的效果,过了这个时期,就不会收到任何效果;二是学习领域里的一些核心问题是要从小细心培育的,一旦错过了一定的年龄,恶习养成就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苏霍姆林斯基的原话是:“学生不善于学习,如果教师不重视这件起初的小事,那就会酿成大祸——懒惰和散漫。”[1]不幸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这两种情况在高职院校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德育方面,我们总感到目前进行的一些德育活动,基本上收不到明显效果。在教学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懒惰和散漫”的状态。

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在做了大量的研究后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儿童在这5年期间(5岁到10岁)在学校中经历了失败,那么到10岁时他的信心就会破灭,他的动机也将会毁灭,而且他将开始认同自己的失败。”他还说,“对任何一个儿童来说,失败矫正的年龄极限可能高于或低于10岁”,“在10岁以前,良好的学校经历能帮助儿童成功”,“不幸的是,刚过10岁不久,他就被强行塞进初级中学而后又是高级中学的情境之中,在那里他获得矫正性教育经历的机会就少得多了”。[2]

苏霍姆林斯基和格拉瑟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处于成人阶段的高职生施加影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但这绝不是说,面对高职生的现状我们就无所作为、无能为力了。教育教学对一个人的影响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更不是简单的数据可以“实证”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迎接这个“严峻挑战”,努力给高职生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四)教师自身缺乏教育智慧

尽管职业教育面临着“苏霍姆林斯基难题”和“格拉瑟预言”的严峻挑战,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高职生并非全部属于“苏霍姆林斯基难题”的范畴,而且高职生不是“定型”的,而是“可变”的。许多高职生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职业院校学生的人生同样是可以出彩的。二,格拉瑟也没有断言到了成人阶段就没有“矫正机会”了,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会自然会由多变少而已。三,随着时代的发展,完全有可能使“难题”变成“课题”,把“挑战”变成“机遇”。事实上,高职生在情商、适应能力、动手能力、人际交往、沟通合作等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要把高职生这些潜在的优势发挥出来,既需要教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也需要教师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厚实的素养,更加丰富的教育智慧。一言以蔽之,需要职校教师在情感、心智和精力方面做出艰苦努力和辛勤付出。

然而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上,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不是个例。有的教师“目中无人”,人在课堂,生命不在场;有的教师只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有的教师只在意完成“教”的任务,不关注“学”的效果;有的教师习惯于面向“森林”传授知识,而对“每一棵树”的不同需求视而不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没有生成,没有教育智慧,没有课堂魅力,更谈不上促进人的发展。

三、改善高职院校课堂生态的几点建议

(一)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要慢下来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是需要时间的。国内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根据教学专长的研究资料,都不约而同地将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五阶段说,即“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3]无论哪一种分段方法,其共性是指出了教师成长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这是客观规律,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优秀教师既不是“打造”出来的,也不是计划“培养”出来的。教育学者张文质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同理,教师的培养也不能急于求成。对学生的培养我们尚且提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更不用说教师的成长了。

而作为教师,不能总是处在“被培养”“被培训”的被动状态,没有成为好教师的生命自觉,任何培养举措都是无效的。作为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大有作为,但最为主要的是让教师获得充实感,鼓励教师实现自我发展,并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要静下来

真正的教育是始终指向具体的每一个人的,是个性化、个人化的教育。因此,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既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反观我们高职教育现状,笔者总感到喧嚣日甚,如职业教育活动周的技能才艺展示,技能大赛金牌选手浓墨重彩的宣传表彰,就业率排行榜的大肆炒作等。毋庸置疑,这些举措对增强高职院校的吸引力,树立高职院校的新形象,扩大高职院校的影响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真正的教育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在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成全每一个学生等方面下功夫。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沉下来

没有优质的课堂,就没有优质的专业,没有优质的教学质量,当然也就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因此,“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4]

当下的一些高职院校存在唯上、唯红头文件的现象,即全部精力用来完成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动作,对本校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反倒视而不见。笔者认为,做好“规定动作”无可厚非,但做好“自选动作”才见功力,才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领导和管理人员要沉下来,沉到师生中去,沉到课堂中去。因此,向课堂要办学水平、要人才培养质量,要让学习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威廉·格拉瑟.没有失败的学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皮连生,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窦桂梅.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N].中国教育报,2015-01-19.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高职生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O.B.苏霍姆林斯卡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