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06-22吕景泉马雁杨延刘恩专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职业教育

吕景泉 马雁 杨延 刘恩专

导读:

2010年,在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听取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他与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问题面对面进行了45分钟的无间交流;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首次为职业教育单独设奖,他主持的“开发技能赛项与教学资源 推进高职机电类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荣获唯一的特等奖,在此期间,他从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调任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他认为应该结合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着力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职业教育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从职业教育的现代体系结构、专业布局结构、课程体系结构、师资培养培训、国际化进程、信息化教学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建设等方面,来探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供给与制度供给的方法与对策。他就是本期“名家视线”的特邀嘉宾吕景泉教授。

吕景泉,1964年6月出生,天津市人,理学硕士,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现任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管理与研究,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本文由吕景泉、马雁、杨延、刘恩专四位作者合著。(马雁,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从事国际贸易理论、政策研究与教学工作;杨延,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职业教育比较研究;刘恩专,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国际贸易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跨国公司与FDI、世界自由贸易港区等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摘要】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进行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改革的重点应涉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教专业化布局、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进程,从而在整体上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结构性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现代职教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4-0020-04

供给侧改革的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其含义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的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例如,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又如,有效供给跟进不到位,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基于此,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未来改革的用力方向将不全在需求侧,还要指向供给侧的结构。

一、在职业教育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从供给侧结构角度分析,我国教育供给侧结构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多问题:基础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多样性、多元化程度不够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不够强;成人教育办学功能处于弱化和转型的焦虑交织中;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吸引力在提升和形成过程中;各种教育类型和层次的组合、比例不尽科学合理,等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承担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这一本质属性也决定了合理的职业教育供给体系结构对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合理化及转型升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之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方方面面都存在问题,与教育联系紧密的突出问题是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目前,我国结构性失业压力比总量性失业压力更大,结构性失业问题不仅增加了总量性失业问题的治理难度,还与总量性失业问题共同作用,加剧了我国失业问题的解决难度。主要表现在:沿海发达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却劳动力供大于求;全国范围的“技工荒”表现明显,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的供给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而形成巨大缺口;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欠缺成为大学生“毕业难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形成“离岗不离厂”特殊现象;中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端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精通国际规则的外向型人才界的“人才荒”愈演愈烈。当前我国的结构性失业,无论是民工荒、技工荒、大学生难就业、中高级人才荒,还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因此,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进行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领域

(一)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它是一个教育类型,而不是教育层次;第二,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不是简单以升学为目的;第三,它具有构建科学合理教育结构的功能,这种教育直接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第四,它是不断契合产业发展和产业升值的教育;第五,它也是因材施教的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的命运;第六,它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搭建了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立交桥”。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科学合理教育结构、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要让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推进的技术技能创新机制基本形成,让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更加科学,让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让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运行机制、重大政策更加完善,这些职业教育体系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就是中国职业教育的百年梦想。

因此,要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系统设计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结构布局和运行机制,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教育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二)改善职业院校专业布局结构

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要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建设和转型淘汰,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要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同时,在专业建设上也要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过度建设。

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结构。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管理区域专业设置,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结构。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同时,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东、中、西部专业发展良性互动格局。

推动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建设。针对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技术、高端智能化装备制造、绿色清洁能源、现代轨道交通与物流、电商与旅游、健康养老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专业建设,服务制造生产业集中向智能化和集约化提质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适应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三)建设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尤其要注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文化必修课,拓宽选修课、通识课覆盖面。

第二,要加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教育。探索有效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利用实习实训环节,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推动专业课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

第三,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和服务,保证学生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第四,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求,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提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还要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职业院校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

第五,建立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年度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强化对报告发布情况和撰写质量的监督管理。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针对职业院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确定整改重点。探索行业组织,开展专业层面的教学整改试点,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通过结果评价、结论排名、建议反馈的形式,倒逼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大中型企业共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推动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启动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重视公共基础课教师、实习实训教师、职业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培训。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鼓励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同时成为企业培训师,能够驾驭学校、企业“两个讲台”。

(五)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

引进境外优质资源。加强与信誉良好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境)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

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教学内容;与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发挥职业院校国际化专业、双语化课程和双师型教师优势,在海外设立“鲁班工坊”,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

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化环境建设,对接世界技能大赛,引入国际化优质赛项,把大赛建设成为职业院校教学成果的展示中心、新技能的体验中心、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提升大赛的国际参与度和影响力。建设我国职业院校师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培养培训基地。

(六)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计划

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替代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现场实习;开发仿真教学软件,优化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及复杂运动的呈现。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完善职业院校数字化建设标准,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探索“互联网+”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应用,使中国职业教育的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关于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再思考

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职业教育改革的多个方面,既有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问题,也有职业教育体系外部的问题,因此,除了上述核心要素改革之外,还需要从制度供给方面提供保障支持。

第一,完善法规体系,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国际职业教育成功国家的共同经验。长期的实践表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诸多障碍都是源于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当前,我国迫切需要从教育、经济、劳动3个领域修改现有法律、新增相关的法律,加快建立国家层面的宏观性法律框架,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实施提供保障。

第二,深化分类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推进职业教育分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建立健全由政府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第三,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加强职业教育统筹管理,强化联席会议机制,落实各部门职责,完善政府统筹、分口管理、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完善职业院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职代会制度等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提升职业院校治理能力。完善现有职业教育集团的治理结构、发展机制,建立健全以契约为基础的、责权分明的行业职教集团董事会或者理事会制度。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围绕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建立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和预测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等基础性服务支撑系统。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职业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