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恢复的影响
2016-06-21宗文华张小如
宗文华,张小如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南昌 330006)
综合护理干预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恢复的影响
宗文华,张小如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南昌 330006)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均采用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2组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护理干预后疼痛评分和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阴道残端出血、腹胀、非特异性发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疼痛评分及术后阴道残端出血、腹胀、非特异性发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均P<0.05)。结论对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减轻术后切口疼痛,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子宫肌瘤; 全子宫切除术; 综合护理干预; 术后恢复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子宫肌瘤药物保守治疗多无明显效果,常需手术治疗,而全子宫切除术是子宫肌瘤常选的治疗方式,但患者担心全子宫切除后失去女性特征,导致患者存在情绪紧张、焦虑,且心理压力较大,影响其生理状态,也会影响治疗及术后的康复[1]。护理人员在护理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并以患者为核心,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方案,能够使患者的心理、生理、人际关系等达到最佳状态[2]。为此,本研究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恢复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20例,均为子宫肌瘤患者,排除器质性病变及精神异常的患者。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60例,年龄35~52(41.2±5.1)岁,病程25~87(46.2±5.3)个月;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0例,中学26例,大学及以上12例;职业:体力劳动31例,文职人员22例,无业9例。对照组60例,年龄34~53(41.7±4.6)岁,病程24~85(40.9±5.2)个月;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9例,中学25例,大学及以上14例;职业:体力劳动者33例,文职人员20例,无业7例。2组年龄、病程及文化程度、职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2组均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和术后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其方法是:1)术前护理。①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医院的诊疗环境,减少患者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讲解本病的病因、病理及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潜在的并发症。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了解患者的紧张、焦虑产生的原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得以宣泄[3],主动配合手术。2)术后护理。①疼痛的护理: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疼痛的发生情况,鼓励患者将创伤的感受表达出来,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患者鼓励,运用各种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术前30min和术后即刻遵医嘱给予地佐辛注射液肌内注射,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②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量。术后6~12h患者取半卧位,促进引流液排出。③康复指导: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日下床进行活动,促进肠胃功能的早日恢复,具体的活动量需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④术后进食的护理:患者麻醉清醒6h后,给予温开水200mL,分4~5次口服;术后第1天,给予清淡、流质饮食500~1000mL;术后第2天,给予半流质饮食或流质饮食1000~2000mL。⑤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和家属出院后应注意的事项。嘱患者进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饮食,保持粪便通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防止腹部受到挤压,避免过度劳累。术后3个月内禁盆浴、阴道灌洗及性生活。当阴道出血量达到或超过月经量时,必须返院治疗。嘱患者定期复查。
1.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观察2组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护理干预后疼痛评分和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阴道残端出血、腹胀、非特异性发热)发生率。
焦虑、抑郁的评定标准:采用Zung医院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其评分标准是:2个量表均有20个条目,每条目按1~4分评分,累积各条目分为总分,总分乘以1.25,取整数为标准分。
疼痛评定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其评分标准是:0分为无痛;3分以下为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为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为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组护理干预前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疼痛评分及术后阴道残端出血、腹胀、非特异性发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均P<0.05。见表1—3。
表1 2组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的比较 ,分
表2 2组护理干预后疼痛评分和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s
表3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3讨论
子宫对女性而言不仅是重要的生育器官,而且是女性身份的象征。当行全子宫切术时,对患者产生了极大的痛苦,同时也给患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部分患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全子宫切除后会引起内分泌紊乱,生理特征呈男性化,影响夫妻感情和婚姻质量[4]。
疼痛是生理、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多与情绪有关[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这是由于术前30min和术后即刻给予地佐辛注射液肌内注射,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患者的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另外,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也可以提高患者的疼痛阈值[5]。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护理干预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后阴道残端出血、腹胀、非特异性发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表明在综合护理干预中指导患者的正确饮食方式,可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经常更换体位和早期的活动锻炼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是一种全面、人性化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高月珍.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控制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335-336.
[2]王丹凤,林红娣.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的应用评价[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3):2064-2065.
[3]刘铁英.心理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8):4-5.
[4]朱晓红.心理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6):205-206.
[5]郑绍青.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3,5(3):55-56.
(责任编辑:胡炜华)
收稿日期:2015-08-18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194(2016)02-0082-02
DOI:10.13764/j.cnki.lcsy.2016.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