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域下的护理学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6-06-21尹永田陈莉军
尹永田,陈莉军
协同创新视域下的护理学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尹永田,陈莉军
摘要:将协同创新理念应用于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克服各培养环节中的短板效应,打破学校与医院、政府、科研院所间的壁垒,实现校院、校所协同、校政间的深度协同,构建符合护理学科发展和高层次护理人才成长规律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结合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将导师、项目、平台整合起来,探索出高校、医院、政府和科研院所协同育人新途径。
关键词:协同创新;护理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护理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从事护理教学、科研、管理及临床等高层次学术型或应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渠道。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自1990年开始启动,2011年以前国家将其定位为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1],教学规模较小,学生的培养偏重于学术能力,护理学科发展受到较大限制。2011年,护理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各培养单位可根据社会需要对课程结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式等进行独立设置,弥补了现有研究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缺陷。同年,国家启动护理学专业学位的培养工作,以适应临床护理专科化发展趋势,培养能够独立从事专业实践的临床专科护理人才。目前我国护理研
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目标与社会需求脱离、专业特色不够凸显、校内外资源割裂、双师型师资不足等,迫切需要各高等院校及时转变观念,积极主动与政府、医院及科研机构合作,打破学校与医院、政府、科研机构间的信息壁垒,整合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探索多元化培养路径,构建符合护理学科发展和高层次护理人才成长规律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1护理研究生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护理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处于最高层次。由于长期依附于临床医学学科,导致其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自身学科特色,在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导师队伍、科研水平和资源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1.1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护理学在2011年已是一级学科,但未形成完善的二级、三级学科,研究生课程依然沿袭了临床学科的课程设置,护理专业课程数量较少,课程内容与本科课程同质化严重,同一门课程或不同课程间的内容相互重叠,缺乏针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问题解决的知识内容。多学科融合的拓展课程在师资、学时、整合力度等方面受到较大制约,难以满足护理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需求。
1.2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受社会高层次护理人才短缺的影响,部分院校护理研究生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导师数量短时间内难以跟上人才培养规模的步伐,许多导师由其他临床学科“借用”过来,部分科班出身的研究生导师学历层次较低,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不高,缺乏对护理学科综合知识的理解和护理学术前沿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
1.3科研能力薄弱护理学科研分为学术型和临床应用型研究2种,侧重于学术型研究的研究生因学科综合知识把握不到位,对学术型研究缺乏整体视野,学术创新性不足,总是徘徊在低水平层次的重复;侧重于临床应用型研究的研究生实践时间较短,受到选题和科研方法的限制,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较大限制。
2协同创新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协同创新是多个创新主体间通过相互配合和协同,围绕共同的目标,通过共享资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共同开展创新活动[2-4]。在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协同创新的主体为高校、医院社区、科研院所、政府和国际交流[5],各主体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对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通过校院协同、校所协同、校政协同、国际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创新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完善质量监控[6],促使人才、资源、信息和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有效汇聚[7],共享资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以构建协同创新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协同创新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2.1校院协同,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校院协同是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打造特色,实现合作共赢的有效手段。校院协同既包括学校内部护理学院与学校医学基础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等其他学科间跨学科导师聘任、资源共享、科研联合攻关、学生流转等,也包括学院与兄弟学校间、学院与各医院通过学生交换、师资交流、项目合作和教材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打破学院与学校内部其他学院、学院与医院间的行政壁垒,让不同院系、不同医院的人员共同参与到护理研究生同一课程或同一项目的建设与研究过程中,实现研究生学分互认、师资职称互聘,强强联合,提升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2.2校所协同,实现科教融合科研院所包括各类护理学会、护理或医疗研究机构等,他们在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利用科研院所雄厚的资金,组建以项目为集结的科研团队,针对当前空巢及失能老人护理、优质护理服务、循证护理等热点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促进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转化,为护理研究生提供参与科研的平台,增强其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
2.3校政协同,实现创新主体的有效聚集政府主要负责护理学科发展规划、相关政策制定、资源有效配置等,通过经济杠杆和法律法规对科研院所、医院和学校进行引导和支持。通过校政协同,可以针对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护理产业与市场以及护理保障制度等社会亟待破解的难题,充分利用政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吸纳科研院所、医院和学校等创新主体有效聚集,快速形成创新团队,在对社会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研究中培养和锻炼护理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2.4扩大国际交流,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近年来,在中华护理学会等组织的推动下,护理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际交流的形式有多种,如互派专家讲学、互派交流生、师资进修及双语授课等。通过整合全球优质资源,特别是利用协同化网络信息平台,克服地域的限制,加强沟通与协作,建立广泛而密切的教学和科研合作,将先进的护理教学理念和护理技术引入到研究生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8],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协同创新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策略
3.1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2011年我校护理学专业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来,为了适应老龄化人口增加和专科护理的人才培养需求,共设置了老年护理研究、护理管理与护理教育研究、护理心理研究、临床护理研究、社区护理研究5个研究方向,根据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将研究生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和外国语等课程,主要由学校老师承担;学科基础课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科研思路与方法、病理生理学等课程,主要由基础医学院和护理学院共同承担;专业课包括当代护理理论与发展前沿、循证护理学、护理心理研究、老年护理研究等课程,由护理学院和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等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和实践方案。形成了以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平台为基础的校院协同培养的课程体系模式。
3.2打造学院与临床相结合的师资团队我校护理学专业与省立医院、千佛山医院等6家三级甲等医院实习基地共同制定了研究生培养方案,形成了校院联合的培养模式。每学期有计划安排部分院内导师到附属医院进修学习,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强化,掌握护理学临床发展新动态,学院还将从临床教学医院中聘请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业务能力出色的护理专家,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并对临床导师就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进行系统培训,以期将临床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最大限度缩小学生在校所学与临床实际的距离,更加贴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通过在医院遴选专业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临床导师与学院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强化学生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有利于临床导师科研、教学水平及学院导师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
3.3构建远程教育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依托国际通用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了教学资源共享、网络教学互动、教学管理等功能一体的教学管理平台,促进了学科和学生间的交流协作。依托该平台,学院开设了护理管理学、中医护理学、护理综合实训、急救护理学4门省级精品课程,每门课程均开设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在线视频课堂、课后练习、第二课堂、互动交流等栏目,护理学专业研究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水平、知识背景、时间安排灵活选修课程,特别是为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3.4强化实践教学护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护理学专业科学学位研究生临床实习的时间一般为半年,在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临床实践主要包括公共科室轮转和专业方向科室实践,公共轮转包括了内科、外科及急救等护理学高层次人才必备的操作技能科室的轮转,专业方向科室实践需结合具体的研究方向和毕业论文进行专业实践,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我校护理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依托学院23所三级甲等实习基地,采取校院联合实践的方式,要求研究生既要在西医院实习,还要在中医院实习,以提高研究生中医特色临床护理技能。
3.5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为保证护理研究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建立了适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机制,将质量控制从课堂授课扩展到课堂教学、教学计划、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课程建设、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等整个主要教学环节,并对影响质量的学习者、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予以控制,以确保质量,形成了学校、医院、用人单位多方位监控的监控体系。
护理研究生作为高层次护理人才,是未来护理事业的生力军,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决定着护理事业的发展前景。创建协同创新护理学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人才、资源、信息和技术等创新要素在政府、医院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推动下有效聚集,打破学校与医院、政府、科研院所间的信息壁垒,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术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有效提高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陆,崔慧霞,张会君,等.护理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2(7):58-59.
[2]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1-83.
[3]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166-168.
[4]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01).
[5]颜军梅.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29-31.
[6]徐福荫,黄慕雄,胡小勇,等.“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110-114.
[7]陈敏生,林新宏.高等医学院校协同创新策略探析[J].高教探索,2013(1):49-50.
[8]周英,叶盛,严夏舒.试论护理教育的协同创新[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702-2703.
(本文编辑孙玉梅)
Probe into nursing specialty of graduates talent training model und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spective
Yin Yongtian,Chen Liju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chool of Nursing,Shandong 250355 China)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2014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编号:SDY14110;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2015年度立项课题,编号:15SC140。
作者简介尹永田,讲师,硕士研究生,单位: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陈莉军(通讯作者)单位: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16.017
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6A-1979-03
(收稿日期:2015-09-25;修回日期:201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