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目中有人”到“善解人意”
——例谈“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

2016-06-18杨迎冬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张三尺子刘老师

◇杨迎冬

从“目中有人”到“善解人意”
——例谈“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

◇杨迎冬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的确,作为成年人,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我们几乎忘记了自己做孩子时的经历和感受,会自觉不自觉地以成人的经验和预判进行教学设计。因此,了解、理解、研究学生的人性特点和心理需求是我们做教师一生的重要课题。学生的人性特点和心理需求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去满足呢?

一、学生喜欢新奇有趣的,我有“打比方法”

教学3+( )<10时,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画了一条大路,路的尽头是一条河。让全班学生模拟司机来开车:手握方向盘,脚放在刹车上,让他们决定什么时间应该“踩刹车”。

我说:0。学生说“开”——因为3+(0)<10。

我说:1。学生说“开”——因为3+(1)<10。

我说:2。学生说“开”——因为3+(2)<10。

学生兴致盎然。当我说到“6”时,有的学生继续说 “开——”,有的学生则急得满脸通红地说:“刹车——”“到6为止吧,再开就要掉河里啦!”这样拉长了“过程性体验”,全班笑成一团,笑过之后有争论、有思辨,教学效果出奇的好,以至于以后遇到类似题目,学生之间会互相提醒:该刹车啦!

二、学生喜欢生动深刻,我有“转化法”

如何转化呢?就是要在生动与深刻之间寻找到平衡点。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执教“认识厘米”时,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破尺子还能用吗?

师:某人家里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他家里失火了,把尺子这段给烧了。(师现场拿出打火机,把一把尺子末端的一段当场烧了。学生感觉新奇有趣)

师:这把尺子还可以量长度吗?

生:可以,起点没有被烧,0刻度还在。

(师生操作,读数,从0刻度开始对齐量)

师:又有一个人家里也失火了。

(学生觉得很惊讶,又笑。师拿打火机把尺子的0刻度这段也当场给烧了)

师:现在这个尺子没了0刻度,还可以量吗?

(学生开始有争议:有人说不能量了,有人说还可以量。经过一番争论,达成一致意见)

生:可以量。可以把3当0起点,一样量啊。

(后来学生一步一步换算:把3当0,4当1,5当2……并说出了铅笔的长度)

学生很容易凭借生活经验,想当然:尺子破了就坏了,坏了自然就没用了;量物体时必须从0刻度开始,不从0刻度开始就没法量。

针对学生的思维盲点,教师的应对思路是:破尺子就一定没用了吗?难道不能转化吗?可不可以变废为宝?刘老师一次次制造认知冲突,挑战学生的变通能力。当学生提出可以把3置换成0后,老师鼓励该生一直说下去 “3当0,4当1……10当7”。刘老师注重的是学生完整的、充分的体验,并渗透置换和对应的数学思想。

三、学生想成为重要人物,我有“命名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性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希望别人对自己赏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有值得推广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奇思妙想,就可以以他的姓名来命名。比如张三同学发明的读题方法:题目有三个要求,他就在要求上分别标注1、2、3;“千金难买回头看”——解答完之后他再看看这三个要求是否都做到了,做到了就一个个画掉;尤其是他发现题目中有隐含条件或者哪些地方容易上当,就特意做上标记,提醒自己要特别小心。后来,我就把这位同学的审题方法命名为“张三审题法”,并向同学们推荐。由此,张三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浙江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室)

猜你喜欢

张三尺子刘老师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性”是判断男性是否健康的一把尺子
刘老师想开小车
把握四个『三』『尺子』也简单
幽默的刘老师
尺子变身记
下车就跑
读张三书法之感想
寻找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