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是一树花开

2016-06-18宋显庆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树花教研员数学

◇宋显庆

成长,是一树花开

◇宋显庆

本想用“成长是一种美丽的‘蜕变’”来表达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情。何谓“蜕变”?道家哲学认为人、物或者事情发生质的改变称之为蜕变,比喻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且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对比关系;浴火重生、经过锻造——打磨——历练走向成功的过程,称之为蜕变;一般是指由平凡变得华丽辉煌,比如破茧成蝶。看到这一解释后,我放弃了,总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那个层次,谈不上质的改变,更谈不上成功、华丽辉煌。成长,是一树花开,永远在周而复始、冬去春来的路上。

很喜欢余秋雨的这段文字:“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日子,就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就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回首自己十几年的工作经历,何尝不是如此,有初为人师的欣喜与期盼,有经历挫折与失败的失望与彷徨,更有经历转型之后的坚定与勇敢……

2003年盛夏,走出校园的我以另外一种身份又走进了校园,成为我县唯一一所省级重点高中——永修一中的一名数学教师。初为人师的我,满怀信心地走上工作岗位,通过竞聘当上了班主任。还记得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早起锻炼的好习惯,不太喜欢运动的我,与学生在晨辉未上之时一同奔跑在大马路上的情景(当时学校还没有塑胶操场),学生从一开始的不太愿意到慢慢地习惯,其中的欣喜我能体会到。还记得为了让同学们走出校门,亲近大自然,利用周末带领全班的同学共同爬云居山的画面,同学们爬山时的高兴劲儿,也让我暂时缓解了工作上的压力。所有这一切,只为心中的那个期盼,在这个期盼中,我与我的学生共同经历、共同成长,其间有挫折、有失败,但我与他们共同面对、一起承受,不轻言放弃,因为我始终相信,有真心的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2006年盛夏,我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送走他们的时候,心中虽有很多遗憾,但与他们一起相处的日子,让我收获满满。收获的不仅是当年学校最调皮的艺术班学生参加艺术考试,二本升学率达到50%以上的骄人成绩,更多的是从他们身上学会了如何当好一名班主任和数学教师,让我在接下来三年的教师生涯中走得更为顺畅和有意义。正因为如此,那一年,学校决定让我中途接手高中二年级实验班的班主任工作。这是一次挑战(因为大家认为中途接手的班级是不好带的),但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带好了,实验班更容易出成绩。跟学生打交道要以心换心,以爱博爱。我坚信只要用心、肯付出去做一件事,就会取得成功,学生会给你不一样的惊喜!带着这份信念,我开始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跟他们一个个促膝聊天。学生从一开始的抵触到慢慢地敞开心扉接受,过程虽有些波折,却是美丽愉快的。又是一年盛夏,我果然收获惊喜,从一开始接手时同年级最差班级到高考时的最好,二本上线率、单科平均成绩均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永修一中的六年工作,使我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学会了如何与学生打成一片,让我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和班主任,其间得到同事和领导的帮助也让我终身受益。

2009年初秋,是我工作经历一次转型,这年我通过全省的招考进入现在的工作岗位——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前期思考比较多的是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班主任,进入新的工作岗位后,我开始思考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研员。

成长,离不开学习。我开始向书本学习,《教研员如何听课、评课》《教育是没有用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等一批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书籍成了我学习的对象。通过理论学习,我开始跳出教学,思考如何更好地教学,如何践行新课程理念,为转型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我开始向前辈学习,在已退休的省教研员周仲武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听他如何评课、研究课,先做一名虚心的听众和观众。同时也开始向一线教研员、一线教师学习,本着“小数界”我是新人的心态,把任何一个“小数界”的教师、教研员都当作我的前辈,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在熟悉的基础上再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以便同老师们共同交流探讨。

为了更好地系统学习如何做好教研工作,2011年我参加了新世纪小学数学杰出人才发展工程第二届高级研修班(“我们一起做研究”主题研修班)。两年来,我得到了蔡金法、刘坚、孔企平、张丹等教授的耐心指导,顺利完成了“中小学代数知识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及“等量关系”案例研究,课题在江西省教育厅课题基地办立项并顺利结题。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多位老师所执教的现场课荣获省级、国家级课堂教学一等奖……通过做教学案例研究,我与教师们共同成长。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转型的省级小学数学教研员,如何迅速履行职责,担当责任,我心里没底,也很惶恐。小学数学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没有显著的升学压力,教学是在成人与懵懂儿童之间展开的。高中教学的经历让我明白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是何等重要,一旦养成不良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改变又何其艰难。基于这一点,我开始思考并聚焦我的关注点,并长时间跟踪研究:如何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客观评价儿童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如何帮助教师找到践行课程理念的切入点,把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如何基于学生核心数学素养的发展思考我们常态的课堂教学……这些成为我关注、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我带领我的研究团队一起思考,一起研究,在6个实验基地开展“基于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这项研究于2014年4月在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申报被立为重点课题。2015年5月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申报课题“依托小学数学教材知识模块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并获得立项,希望通过这种基于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能够把课改之风吹进常态课堂。

似乎茶的清香已经开始弥漫整个“世界”了,我的心情也慢慢开始舒畅起来。我开始尝试思索:一节理想的数学课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数学是什么?数学教育是什么?我同老师们一起思考“搭配(一)”一课中“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这一问题时,希望教师能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经历有序思考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有序思考(固定位置法、调换位置法)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的方便,可以做到不重不漏,积累解决问题和有条理思考的经验,而不是为教方法而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多么简单的理念!

还记得跟老师们一起打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这一课的情形,在听取了老师们的建议后,我向作课老师建议:1.不要上成一节普通的、常态的练习课,要打破传统,上出新意。2.不要为练习而练习,要深入思考,把握数学知识本质,有效渗透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积累探究经验。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这一结果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小组合作制订研究方案,经历举例验证、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的探索研究过程。3.要关注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效发展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要在“等”上下功夫,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活动空间和充分表达的机会。4.要灵活驾驭课堂,让学生快乐参与其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此喜欢上数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节课在2015年召开的 “全国第十二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荣获一等奖第二名的好成绩,受到了孙晓天教授以及各位评委的高度赞扬。一节理想的数学课,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更多的是希望通过知识的教学承载更多,如兴趣、信心、习惯、数学思考等,真正发挥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

成长,是一树花开,感谢春雨无私的滋润,感谢夏日阳光让其尽情绽放,更要感谢秋雨冬雪为来年周而复始的绽放积蓄无限的能量。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事、物,是你们开启了我的成长之路,让我坚定前行。

(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猜你喜欢

树花教研员数学
感恩生活,给生命一树花开——读《花田半亩》有感
送你一树花
陌上花开文学社:播撒文学之种,静待一树花开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灰树花中锌的存在形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