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教材循学情建单元复习课教学之型
——以“数的认识”为例谈单元整理与复习之课型

2016-06-18陈新福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课型倍数因数

◇陈新福

依教材循学情建单元复习课教学之型
——以“数的认识”为例谈单元整理与复习之课型

◇陈新福

单元复习课离不开练与理,但如何做好练与理的衔接、组合呢?依托小学数学中“数的认识”单元内容的复习,从练与理两个要素出发,我们进行实践,尝试总结、归纳单元复习课的模型,与大家进行交流。

课型一:“滚雪球”型,即一练一理,分步完成

所谓“滚雪球”型复习,是指由于单元内容较多,学生的自我复习能力不足(或学生年龄较小),而采用的小步子复习,复习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一题一理、一练一理为特征的教学。

下面就以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为例进行阐述。

(一)条件分析。

该单元共安排了五个学习内容,整个学习内容由浅入深,螺旋向上。这五个学习内容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千以内数、万以内数的读写;二是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三是万以内数的估计。

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测试及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掌握不好的内容有两个:一是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二是估数方法。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知道本单元是中等“规模”、知识螺旋向上的一个单元,学生在学习中有着切实的困难。另外,学生年龄小,整理与梳理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需要借助形象化的材料,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复习。

为此,我们采用小步子、“滚雪球”型来教学,教学形式为一练一理,综合成型。

(二)教学设计简介。

本课教学的流程大致如下: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个复习中,教师出示了六件物品的价格,其中一件物品的价格是估计数,其他五个数据都是含有0的。这样就突出了复习的难点与重点,在同一情境下,采用多个步骤,一个内容一个环节,一练一理,在查漏补缺中,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发展初步的整理知识的意识,逐步形成整理的习惯。

课型二:“一竿子插到底”型,即一练全理,一步到位

所谓“一竿子到底”型复习,是指由于学生对某单元内容掌握较好,学习内容整理难度不大,其知识、方法等可以纳入原有的知识框架。此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练习后,一次性整理出整个单元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等。

下面以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小数”为例进行分析。

(一)条件分析。

该单元在元、角、分及常用的长度单位背景下,共安排五个学习内容。这五个学习内容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小数的认识及读写;二是小数的大小比较;三是小数的加减计算。

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测试及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内容掌握得比较好,对读写小数、小数加减等,基本没有不会做的。比较困难的是学生不能自觉地把小数的读写、加减等内容纳入整数认识及计算的框架内。另外,学生有了一定的整理与复习能力,老师可以集中、合并复习环节,采用“一竿子插到底”型,帮助学生统领整个单元内容。

(二)教学设计简介。

本课教学的流程大致如下:

整个复习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货架,共五件商品,其中四件商品给出了小数价格,请学生读一读,还有一件商品给出的是价格的读法,请学生写一写。随后,教师提出两个学习问题:①小数的读法、写法与整数相比有什么不同?②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计算的区别在哪里?在讨论、交流中,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如下表所示。

知识点 小数 整数 相同点读法整数部分读法不变;小数部分每个数字依次读出,且不带计数单位。小数的整数部分与整数的读法一样。大小比较先比整数部分,再比小数部分。从高位比起。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高位读起,要带计数单位;其中,每级中间的0、末尾的0不读。数位多的数较大,数位相同从最高位开始比。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编者注:表格中内容的整理有点儿难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册“认识小数”,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为背景,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比较小数的大小、进行简单小数的加减计算。第二阶段是在四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上册对小数进行再认识。但作者的这一设计,提醒我们:知识的整理和复习要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和学习建立联系。但如何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进行衔接,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课型三:“打蛇打七寸”型,即重点理一理,其余带一带

所谓“打蛇打七寸”型复习,指由于单元各知识点之间有非常好的关联,且学生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或者学习方法可由某个难点知识有序带出,从而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一通百通,即所谓“抓一点,放一片”。

下面以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为例阐述。

(一)条件分析。

该单元共安排了六个学习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亿以内、万以内数的读写;二是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三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四是认识并理解自然数的含义。

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测试及访谈,学生比较困难的地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二是已知近似数,求原数最大可能是几、最小可能是几;三是对自然数概念理解不到位。

本单元内容较多,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但难以灵活运用。为此,我们认为该单元复习,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整体理解单元内容,适度抽象学习方法。我们采用“打蛇打七寸”型,以点带面,在梳理重点内容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巩固技能、体会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简介。

本课教学的流程大致如下:

整个复习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情境,内容为“2014年年末,全世界人口超过70亿,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约1367820000人,小学生人数约105640000人。新华小学四(4)班有学生45人,数学老师1人”。学生读写后,教师借助线段图,让学生直观感知自然数就是“1”的累加,引导学生理解自然数的意义,这个内容的复习带有“新授”的色彩。

随后,借助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例如:如何读写较大的数?如何求近似数?以此带出本单元其他内容的复习,并提炼出学习方法:数的读写、改写、求近似数,要化繁为简、依表(数位顺序表)读写。

课型四:“构造”型,即想一想,辨一辨,理一理

所谓“构造”型复习,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低结构”材料,这些材料具有“生长性”,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构造,可以“成长”为单元的各个知识点。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只需要通过反驳、辨析,由学生作出回应或梳理,单元知识整理呼之欲出。

下面以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倍数和因数”为例进行分析。

(一)条件分析。

该单元共安排了五个学习内容,先总后分,由浅入深,螺旋上升。这五个学习内容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学习倍数与因数,二是2、3、5的倍数特征,三是找因数及理解质数、合数概念。

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测试及访谈,我们发现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总体较好,综合运用时有困难。本单元包含概念较多,知识之间联系紧密,逻辑性强,学生掌握不佳的内容都是知识点重叠的内容,解答相关的题目时,需要有序的解题思路。

为此,我们认为该单元复习,可借助教材本身的编排,带领学生剖析各个内容安排的先后顺序,领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设计简介。

本课教学的流程大致如下:

整个复习中,教师先出示教材里的五个内容,即倍数与因数、2和5的倍数特征、3的倍数特征、找因数与找质数。帮助学生回忆整个单元的内容。随后,教师可以颠倒学习的内容,出示的顺序依次是:找质数、找因数、倍数与因数、2和5的倍数特征与3的倍数特征。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思考:这样的编排顺序可以吗?为什么?

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学习是有顺序的,教材的顺序是先学习倍数与因数,然后分别学习倍数、因数相关知识。教学时,我们还鼓励学生讨论“还有哪种学习顺序是可以的”。如此,学生的数学学习就借助一个“低结构”的材料,思考讨论出具有较高价值的知识结构。

本文的课型思考较多关注了教学中知识整理的环节,对于如何做好整理之后的练习,我们将继续实践与思考。

浙江衢州市柯城区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课型倍数因数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倍数魔法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