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功能性胃肠病流行病学及其相关因素调查研究

2016-06-17罕丽芳云南省景洪市允景洪卫生院云南西双版纳666100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年1期
关键词:危险因素

罕丽芳(云南省景洪市允景洪卫生院,云南西双版纳666100)



浅谈功能性胃肠病流行病学及其相关因素调查研究

罕丽芳
(云南省景洪市允景洪卫生院,云南西双版纳666100)

【摘要】目的分析功能性胃肠病流行情况,探究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借助于三级抽样法,对我地区范围内3000例观察对象进行调查,并就其年龄、患病情况、性别以及心理状态的各不相同加以对比。结果不同性别间,功能性肠胃病患病情况对比,男性患病例数较多于女性,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年龄段观察者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均在30.0%~71.0%间;以50~59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为70.3%,与其他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胃肠病1620例患者发现伴有焦虑情绪障碍者127例,抑郁情绪障碍者158例;无功能性胃肠病1380例中焦虑情绪障碍者62例,抑郁情绪障碍者78例;两组间数据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功能性胃肠病50岁以上人群属高危人群,心理因素与发病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流行情况;危险因素

功能性胃肠病属存在显著消化道症状的病症,并未见有生理生化结构异常或者是器质性病变,临床上的表现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泻为主,虽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不同的症状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重叠现象,这也就使患者病情表现更加复杂[1]。由于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当前还不明确,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本次研究在基于我地区范围内3000例观察对象条件下,对其流行病学、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确定相关高危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借助于三级抽样法,依据派出所户籍资料,确定地区范围、小区、家庭,选取年龄在15岁以上的3000例观察对象进行调查,其中男1640例,女1360例,年龄不超过20岁者431例,年龄在20~29岁者622例,30~39岁者570例,40~49岁者534例,50~59岁者340例,60~69岁者271例,年龄超过70岁者232例;诊断标准:①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程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且近3个月发生间歇性上腹痛、消化不良症状,但是并未发生器质性病变,排便后症状还是无法缓解;②功能性腹胀:病程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且近3个月存在腹部膨胀等问题,但缺乏可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者是肠易激综合征的条件者;③功能性腹泻:患者病程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且在近3个月来,会有排便费力的感觉、排便不尽,甚至需要手辅助排便;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病程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且在近3个月来,有间歇性或者持续性消化不良、餐后饱胀等感但并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排便后症状稍有缓解;所有纳入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其年龄、性别与所在地区一般人口资料方面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良好的抽样代表性。

1.2方法

对所有观察对象发放我院自制问卷,委派专业培训的调查工作者做面对面的访问。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情况;有否发生消化道症状、有否就诊,是否可以继续正常工作;对已经存在胀气、黑便、贫血、呕吐、反酸等症状持续一个月以上的患者进行体检,通过肠镜、胃镜、超声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存在器质性病变者。

1.3观察指标

①不同性别患病率对比;②不同年龄患病率对比;③焦虑、抑郁量表评分[2]:借助于SAS(焦虑量表)、SDS(抑郁量表)由观察对象自行评分,SAS评分超过40分为焦虑情绪障碍、SDS评分超过50分为抑郁情绪障碍。

1.4统计学处理

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本次研究发放问卷3000份,在面对面访问后一一回收,收回问卷3000份,合格率100%,经肠镜、体检、超声、胃镜、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功能性肠胃病1620例,患病率为54.0%;1620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中,564例为功能性消化不良,345例为功能性腹胀,348例为功能性腹泻,293例为肠易激综合征,70例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其他胃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胀、功能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其他胃肠病患病率分别为:34.8%、21.3%、21.5%、18.1%、4.3%。

2.1性别不同的患病率对比

不同性别间,功能性肠胃病患病情况对比,男性患病例数较多于女性,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2.2年龄不同患病率对比

各个年龄段观察者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均在30.0%~71.0%间;以50~59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为70.3%,与其他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2所示。

2.3焦虑、抑郁量表评定

在本次观察的3000例对象中,功能性胃肠病1620例患者发现伴有焦虑情绪障碍者127例,抑郁情绪障碍者158例;无功能性胃肠病1380例中焦虑情绪障碍者62例,抑郁情绪障碍者78例;两组间数据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1性别不同的患病率对比[n(%)]

表2年龄不同患病率对比[n(%)]

表2焦虑、抑郁量表评定[n(%)]

3讨 论

功能性胃肠病属于消化系统功能性病症,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3],本次纳入本地区的3000例观察对象中,该病症患病率为54.0%,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为34.8%。就研究结果中的性别分布来看,虽然女性患病率较高于男性,但发病差异对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年龄分布来看则可见有显著差异,各个年龄段观察者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均在30.0%~71.0%间;以50~59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为70.3%,与其他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功能性消化不良多发生在30~39岁年龄段人群,肠易激综合征则在40左右岁人群中较为多见,考虑到该病症的发生或许与人们生活、工作以及社会压力相关,导致功能性胃肠病的高发。另外亦有研究表明[4],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也存在相关性,本次研究也发现,在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中,伴有焦虑情绪障碍者127例,抑郁情绪障碍者158例;无功能性胃肠病1380例中焦虑情绪障碍者62例,抑郁情绪障碍者78例;两组间数据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心理因素会造成患者胃肠动力的改变,发生机体不良反应。

综上,本地区功能性胃肠病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心理因素与发病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临床上除了要积极对症治疗外,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小平,陈建平,张中平等.某地区功能性胃肠病流行病学及其相关因素调查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24): 11329-11332.

[2]梁谷,梁列新,覃江等.我国不同人群功能性胃肠病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1):1275-1278.

[3]董艳艳.中国北方大学生功能性胃肠病流行病学调查[D].山东大学,2013.

[4]李蒙,陈鸣艳,吕宾等.浙江省高校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与心理因素的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2012,32(7): 433-436.


其他论著交流✿

猜你喜欢

危险因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危险因素调查研究
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
急性胸痛恶性事件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及治疗策略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联的临床研究
甲状腺非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
产后抑郁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产科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普通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保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