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运算律”教学走向深刻
——由“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引发的思考

2016-06-15◇李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钱数专号结合律

◇李 静

让“运算律”教学走向深刻
——由“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引发的思考

◇李 静

案例一:

一、出示例题,教学“加法交换律”(如图1)

图1

师: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

生:28+17=45。

师:有没有不同算式?

生:17+28=45。

师:你认为这两个算式相等吗?为什么?

生:相等,因为它们的计算结果都是45。

(师板书:28+17=17+28)

师:上面两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两个加数的前后位置调换了。

生:两个加数的和没有变。

师: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加法算式吗?

(师生交流)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师生交流不同的表示方法)

师: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规律可以怎样写?

(师生交流得出:a+b=b+a)

二、提出问题,教学“加法的结合律”

师:要求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列式?

生:(28+17)+23。

生:28+(17+23)。

师:上面两道算式可以写成等式吗?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它们的计算结果相等。

[师板书:(28+17)+23=28+(17+23)]

师:请同学算一算下面两组算式的结果。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吗?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思考:

对于以上的教学,教师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和创设情境来让学生经历几个运算律的发现、猜想和验证的过程了。因为,学生在一、二年级,对加法和加法交换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只不过,那时的经验是感性的、模糊的、零碎的。如,在一年级加法单元教学中,苏教版教材创设了小朋友浇花的情境(如图2),学生在回答“浇花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的问题时,3+2=5或2+3=5这两个加法算式,先数左边3个同学再接着数右边2个同学与先数右边2个同学再接着数左边3个同学,其结果都是5,这就是加法交换律的“雏形”,是具体的、“情境化”的。随着经验的积累,这种“雏形”将日益完善,这个“规律”将被学生逐步内化成: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用加法来计算,合并是不考虑先后顺序的认知经验。这也是加法结合律构建的“萌芽”时期,是学生在“做”中积累的经验。只不过需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的是:三个数在一起计算,是有一定顺序的,不像两个数相加,只存在位置上的变化。为了体现这种运算顺序的改变,在计算时,我们一般用“( )”来表示,这样,便于让学生感知加法结合律就是交换律的拓展和延伸,体会结合律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更突出了两个运算律的联系和区别。

图2

如何改进该环节的教学呢?教学时教师仅需要提供回顾、梳理、归纳和概括的平台,让学生借助加法的意义,从本源上说清道理,从“运算律”生长的“根”上理性地分析。

案例二:

一、唤醒已有经验,感知规律的存在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竖式是怎样验算的?请举例说明。

生:

……

二、经历规律的寻根过程

师:刚才我们都列举了许多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算式。这似乎是一个规律,为什么具有这个规律呢?你能不能不用列举算式的例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来解释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和不变的道理吗?

生:我买一块橡皮和一把尺子,可以先付一块橡皮的钱数,再付一把尺子的钱数,也可以先付一把尺子的钱数,再付一块橡皮的钱数。它们俩钱数和是不变的。

生:鸡的只数加上鸭的只数与鸭的只数加上鸡的只数,都表示这两种动物合在一起有多少只,因此,两次合并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左手5只铅笔,右手3只铅笔,左手加右手与右手加左手结果都是一样的。

师:你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一规律吗?

(生答略)

师:如果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相加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吗?

生:5角、2角、3角,不管先加哪两个,最终还是把总钱数合并在一起。

师:你认为算式中的加数可以为小数、分数吗?

生:可以,因为5角是0.5元,2角是0.2元,3角是0.3元,同样,不管先加哪两个,最终还是把总钱数合并在一起。

生:加法就是把几个数合并在一起,不管什么数,也不管合并的顺序,最后结果都是合在一起的,因此结果总是一样的。

师:三个数相加,可以看成其中任意两个数先加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这又转换成两个数相加了。只不过三个数相加,哪两个数先相加存在先后顺序问题。为了清楚表示这个顺序,我们一般用“( )”来表示。(教师相机在学生列举的算式上加上括号)那么,你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一规律吗?

……

(作者单位:安徽蚌埠市燕山路迎河桥小学)

信息与动态

欢迎订阅“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最新案例专号”(第7-8期合刊)

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编辑部继续推出“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最新案例专号”(即2016年第7-8期合刊)。本专号收录有孙晓天、刘加霞、王永春、刘德武、吴正宪、朱乐平、黄爱华、钱守旺、钱金铎、罗鸣亮、牛献礼、陈庆宪、朱国荣、朱德江、徐斌、贲友林、蔡宏圣、许卫兵、刘松、顾娟、强震球等专家、名师的最新课堂教学案例或课例点评,堂堂精彩,篇篇实用,引领性强,是一线教师设计教学、教研员指导优质课、师训部门培训教师的重要参考资料,可借鉴,可珍藏。

本专号7月初已出版,可以直接汇款到《小学教学》编辑部单独订阅。每本定价12元,邮寄费2元,一次性订阅5本以上免收邮寄费。汇款时,请在附言栏内注明杂志名称和数量。

另外,编辑部尚有少量2014年和2015年合订本,每本80元(含邮寄费),欲购从速。

邮购地址:(450004)郑州市顺河路11号《小学教学》编辑部。联系电话:0371-66324611。联系人:任一杰。

猜你喜欢

钱数专号结合律
寻找变化的原因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论五四时期的期刊专号*
究本溯源,提高计算能力
探究求和问题
基数意义下自然数的运算(二)
倒推有时比顺推容易
卷首语
巧用乘法结合律简算
轻松阅读,备战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