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意义
2016-06-04王楠楠刘德云
王楠楠, 刘德云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儿科, 安徽 合肥, 23060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意义
王楠楠, 刘德云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儿科, 安徽 合肥, 230601)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 免疫球蛋白; 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功能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急性增生性传染病,由EB病毒感染引起,临床以发热、头痛、咽炎、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结与肝脾肿大以及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1]。其早期症状不典型,且临床表现多样化,导致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IM发病率有明显升高趋势。研究[2-3]发现,EB病毒能有效刺激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而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EB病毒后易引发IM,且病情易恶化,死亡率较高。本研究通过分析52例IM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意义,以期为临床应用免疫调节剂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3月—2015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IM患儿52例为IM组,均符合《褚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中相关诊断标准[4],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异型淋巴细胞增多>10%,淋巴细胞增多>50%;EBV抗衣壳抗原抗体IgM阳性。其中男24例,女28例;年龄2~10岁,中位年龄3.25岁;IM急性期:发病1~7 d,IM恢复期:发病25~30 d。选取同期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1~11岁,中位年龄3.42岁。2组性别、年龄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性良好。
1.2方法
1.2.1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① 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抗凝全血100 μL,其中一管加入FITC-CD4/PE-CD8/PC5-CD3混合抗体10 μL,另一管为对照管,加入对应的同型对照抗体10 μL,混匀后室温下避光反应15 min; ② 加溶血剂500 μL,混匀,37℃水浴箱放置10 min; ③ 上流式细胞仪检测。仪器型号为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FC500,荧光激发光波长为488 nm和633 nm,分析系统软件为CXP 2.0系统。
1.2.2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采集IM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晨起静脉血2 mL,对照组于体检当日进行采集,置于干燥管内,待凝固后离心5 min(3 000 r/min),分离血清,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IgM、IgA、IgG水平。
1.3观察指标
比较对照组、IM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IgM、IgA、IgG水平的差异。
2结果
2.12组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率比较
IM组患儿急性期CD3+、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CD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M组患儿恢复期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2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IM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IgA、Ig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IgM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g/L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3讨论
EB病毒为常见的人类疱疹病毒,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并使其转化。其感染后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可能会继发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和淋巴细胞白血病[5]。周志平等[6]认为,IM的各种临床症状可能由T淋巴细胞产生的抗EB病毒感染所致的B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引起。IM的发病机制在于EB病毒入体后,与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迅速结合而进入其内增殖,并使核抗原阳性的B细胞连续增殖,形成异型淋巴细胞[7]。EB病毒通过改变B细胞膜表面而产生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而细胞毒性T(CD8+)细胞可识别具有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的B细胞。当T(CD8+)细胞受到刺激后进行增殖,导致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增加[8]。随着病程的进展,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间的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抑制T(CD8+)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来阻止B细胞增殖[9]。
B淋巴细胞的增殖在正常状态下可激活T淋巴细胞,引发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从而使感染的B淋巴细胞得以清除。胡晨旻等[10]发现,EB病毒感染后,通过与B淋巴细胞受体CD21结合来刺激其配体CD23的表达,导致B淋巴细胞具有不断增殖、复制病毒的能力。黎四平等[11]亦证实,T淋巴细胞凋亡的增加可降低细胞免疫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IM组患儿急性期CD3+、CD8+明显升高,而CD4+、CD4+/CD8+比值明显降低,与国内外研究[12-13]结果相似,表明IM患儿急性期T细胞亚群明显紊乱。此外,IM患儿就诊时的发热、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均是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临床表现。
EB病毒长期潜伏于人体是其致病的一个重要条件。当人体免疫力降低时,EB病毒被激活并增殖。王艳等[14]认为,EB病毒具有逃避人体免疫攻击的能力,具体机制包括: ① 在人体免疫特定部位进行复制; ② 下调感染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或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子; ③ 无法识别病毒主要免疫表位突变以及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④ 下调感染细胞中病毒基因的表达。作为抗原,EB病毒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并促使补体激活免疫细胞,引发强大的免疫效应,导致自身免疫系统受损[15]。本研究结果显示,IM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血清IgA、Ig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IM患儿体内存在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
参考文献
[1]Balfour H H, Dunmire S K, Hogquist K A.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J]. Clin Trans Immunol, 2015, 4(2): e33.
[2]Gao L, Ai J, Xie Z, et al. Dynamic expression of viral and cellular microRNAs in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caused by primary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in children[J]. Virol J, 2015, 12(1): 208.
[3]Hislop A D. Early vir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events in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J]. Curr Opin Virol, 2015, 15: 75-79.
[4]胡亚美, 江载芳, 侃鑫, 等. 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816.
[5]李彦格, 刘炜, 毛彦娜, 等.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J]. 临床医学, 2011, 31(8): 33-34.
[6]周志平, 陈威巍, 汤勃, 等. EB病毒感染及其相关性疾病[J]. 传染病信息, 2013, 26(1): 57-60.
[7]Kessenich C R, Flanagan M. Diagnosis of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J]. Nurse Pract, 2015, 40(8): 13-16.
[8]Sulik A, Oldak E, Kroten A, et al. Epstein-Barr virus effect on frequency of functionally distinct T cell subsets in children with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J]. Adv Med Sci, 2014, 59(2): 227-231.
[9]Hoshino Y, Nishikawa K, Ito Y, et al. Kinetics of Epstein-Barr virus load and virus-specific CD8+T cells in acute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J]. J Clin Virol, 2011, 50(3): 244-246.
[10]胡晨旻, 宁伟伟, 郭亚琼, 等. EB病毒感染儿童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意义[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 25(10): 733-735.
[11]黎四平, 陆小梅, 刘绍基, 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免疫功能分析[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16): 1264-1266.
[12]朱生东, 吴珠明, 杨红平, 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T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匹多莫德干预治疗的研究[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0, 17(4): 341-342.
[13]Al Tabaa Y, Tuaillon E, Jeziorski E, et al. B-cell polyclonal activation and Epstein-Barr viral abortive lytic cycle are two key features in acute infectiousmononucleosis[J]. J Clin Virol, 2011, 52(1): 33-37.
[14]王艳. EB病毒潜伏感染与机体免疫关系的研究[J]. 西南军医, 2012, 14(2): 309-311.
[15]Coleman C B, Wohlford E M, Smith N A, et al. Epstein-Barr virus type 2 latently infects T cells, inducing an atypical activation characterized by expression of lymphotactic cytokines[J]. J Virol, 2015, 89(4): 2301-2312.
中图分类号:R 5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9-199-02
DOI:10.7619/jcmp.201609074
通信作者:刘德云, E-mail: 1355168128@qq.com
基金项目: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11523648)
收稿日期:201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