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3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观察
2016-11-19戴勇曾崎冈段晨霞符子艺老
戴勇++曾崎冈++段晨霞++符子艺++老昌辉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临床疗效及对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服用补肾培元胶囊,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肺功能、生活质量等改变及对患者的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变化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治疗组的肺功能指标(FEV1、FVC)及生活质量评估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改善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肾阳虚证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疗效确切,同时对细胞免疫功能存在显著促进和调节作用,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病;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9-0017-0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表现为不可逆性的气流受限为特点的疾病,具有发病率、病死率高等特征。目前研究发现持续性气道炎症性改变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原因[1]。
现代研究发现[2],COPD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可延缓疾病进一步发展。T淋巴细胞不仅是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而且还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其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CD4+/CD8+比值降低是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的重要标志,下降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大量研究发现[1],COPD患者的淋巴细胞CD4+/CD8+的比值明显低于健康者,提示COPD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进一步研究发现[4],T淋巴细胞浸润与气流受限的程度呈负相关,最终会导致肺功能下降。因此,T淋巴细胞亚群的失常在COPD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补肾培元胶囊在我院广泛应用于COPD稳定期(肾阳虚型)患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补肾培元胶囊对患者生活质量、肺功能改善,以及对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变化的影响特点,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COPD稳定期肾阳虚证患者共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中男26例,女4例,年龄为44~75岁,平均(6110±820)岁,病程为1~145年,平均(770±354)年;身高为148~176cm,平均(16410±716)cm;体重为40~75Kg,平均(5740±1140)Kg。对照组30例中男25例,女5例,年龄为52~75岁,平均(6397±683)岁,病程为25~15年,平均(795±347)年;身高153~175cm,平均(16455±500)cm;体重为41~73Kg,平均(5740±964)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及排除标准西医诊断参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中描述:慢性咳嗽、咯痰和(或)呼吸困难及危险因素接触史(吸烟、环境职业污染);存在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07)。且参照GOLD(2011)指南中相关描述,纳入肺功能严重度分级(Ⅲ-Ⅳ),及进一步作综合评估分级(A-D)。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肺胀病”[5]制定。主症:①畏寒肢冷;②胫酸膝软。次症:①面色白或黧黑;②眩晕耳鸣;③小便清长;④舌质淡苔白滑;⑤脉沉迟无力。具备全部二项主症,兼具二项以上(含二项)次症者,属肾阳虚证。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中风、心肌梗死、肿瘤等疾病的患者,严重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者,有其他心肺疾病者。
13治疗方法对照组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即维持使用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噻托溴铵(商品名:思力华,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批号:H20100194),每次l粒,每日1次;或合并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60/45(商品名:信必可都保,瑞典阿斯利康公司,每吸含布地奈德160μg,含福莫特罗45μg,批号:H20090773),每次l吸,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服用院内制剂补肾培元胶囊(批号:粤Z20070308),每日3次,每次3粒。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
14观察项目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在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生活质量的评价量表,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评估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变化情况。
15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拟定。临床控制:咳嗽、咳痰、气喘症状消失,肺部体征消失或恢复到发病前水平,实验室检查正常,疗效指数≥90%。显效:咳嗽、咳痰、气喘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干、湿性啰音显著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明显改善,60%≤疗效指数<90%。有效:咳嗽、咳痰、气喘症状好转,肺部干、湿性啰音减少,30%≤疗效指数<60%。无效:咳嗽、咳痰、气喘症状无改善或减轻不明显,肺部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前比较无改善,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值-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值) /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值×100%。
16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TX-*3]±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7%,对照组为933%,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肺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肺功能各项指标未见明显改善,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生活质量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CAT评分、mMRC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CAT评分、mMRC分级未见明显改善,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前后变化显著,且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246MWD、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6min步行距离、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6min步行距离、中医证候积分未见明显改善,治疗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中医证候积分前后变化显著,且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6min步行距离、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25T细胞亚群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T细胞亚群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T细胞亚群各项指标前后变化较为显著,且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T细胞亚群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5。
26免疫球蛋白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未见改善(P>005),而治疗组IgG、IgA、IgM前后变化较为显著,且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6。
3讨论
COPD是呼吸系统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因肺功能呈进行性衰退,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故应大力加强COPD的干预治疗,尤其是稳定期的干预[7]。本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多认为COPD的形成源于呼吸系统对外源性损伤因子所发生的炎症防御反应,包括固有和适应性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炎症反应释放多量炎性细胞、因子,破坏气管结构,炎症加剧和浸润,管腔纤细狭窄或扭曲扩张,气道壁的反复损伤和修复的过程,导致气道壁的结构重塑,最终产生气流受限等一系列病变。中医药对COPD稳定期有肯定疗效,其通过对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多环节、多途径的调节来预防COPD进一步加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中医学认为COPD属于“肺痿”、“喘证”、“肺胀”等范畴,其反复感受外邪,咳喘日久,损伤肺气致肺气虚,肺金不能生肾水而肾亦虚。根据中医治疗原则,疾病稳定期重在调理肺肾,固本为要,以防止疾病反复发作,降低病死率,延长病人存活期、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法,在常规西药方案疗程中辅以中医药辨证施治,达到宣肺止咳、润肺平喘、调和阴阳等目的,可促进患者病愈。本研究中所采用的补肾培元胶囊,是由全国名老中医老昌辉主任的经验方化裁而来,由中药熟地、肉苁蓉、核桃仁、党参、甘草等六味中药组成,方中党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且有调节免疫的作用;熟地黄养阴;肉苁蓉、核桃仁补肺肾、益精髓、兼顾阴阳。组方以益肾培元固本为主要治法,以对抗肺肾两虚、气虚失纳之候,且兼顾阴阳,内外相合,标本兼治。
本研究结果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喘息、咳嗽、咳痰等症状,降低患者CAT评分、mMRC分级,并可显著提高6min步行距离,在提高生活质量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现代药理研究[8]也证实补肾培元胶囊组方中的甘草、党参等药物具有解除支气管痉挛,镇静咳嗽中枢,减少支气管分泌物等药理作用,从而对改善患者气道狭窄、粘液分泌及聚集起到一定临床疗效。
COPD的气流受限主要以肺功能指标中FEV1、FVC作为诊断依据,因而FEV1、FVC变化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在使用治疗药物改善气道狭窄、重构后,常以FEV1、FVC的变化值来判断药物疗效。研究结果显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补肾培元胶囊,对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尤其是FEV1、FVC两大主要肺功能衡量指标均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提示补肾培元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或可一定程度上减轻气道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所致平滑肌收缩、痉挛,从而延缓气道受损进程,进一步改善肺功能状况。
COPD病程漫长,稳定期是COPD患者常见的状态,此期患者病情虽稳定,但气道慢性炎症、进行性呼吸困难的持续存在,极易造成患者免疫力低下等特点,如此时不加以积极干预治疗,其结局必然导致反复急性加重感染、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持续恶化。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中,CD4+、CD8+以及免疫球蛋白具有重要意义。CD4+为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具有促进B细胞生成抗体和增强巨噬细胞活化等功能,而CD8+为抑制/杀伤T淋巴细胞,作用与CD4+细胞相反,正常机体中CD4+/CD8+维持一定比例,使机体免疫处于平衡状态,当比例失调则可能诱发免疫功能紊乱[9]。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常规西医治疗联合补肾培元胶囊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数量及比例,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且两组CD4+变化较为显著,而CD8+淋巴细胞数量变化不明显,提示补肾培元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能主要增强CD4+T细胞的作用,提高其免疫功能,而对B细胞免疫功能促进作用较弱,有关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IgG、IgA、IgM是机体中最为重要的免疫球蛋白组分,其杀菌、溶菌、促吞噬和凝集作用是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部分[9]。研究发现,治疗组患者服药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以IgG升高最为明显,有研究显示[10]COPD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升高主要以IgG反应为主,而健康吸烟者免疫球蛋白的升高主要以IgA为主,研究结论与文献报道相符。方中党参、熟地黄、肉苁蓉等药合用具有益肺养阴固肾之效,与上述肾阳虚的机制相符,服药前后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提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补肾培元胶囊对COPD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一定增强和调节作用,可增强外周血中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4结论
运用补肾培元胶囊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肺功能指标,同时对患者免疫功能提升具有一定作用,这可能与其具有的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有关。本研究虽观察周期较短,但初步说明补肾培元胶囊能提高COPD稳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免疫功能,值得临床应用,但今后仍需扩大样本量,以深入探讨其疗效及机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 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王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状况与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关系的分析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46-47.
[3]张石安,高兴林,张珍萍,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4,10(5):402-404.
[4] Di Stefano A,Capelli A,Lausuardi M,et al.Decrease T lymphocyte infiltraion in bronchial biopsies of subjects with sever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Clin Exp Allergy,2001,31:893-902.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肺胀病”(ZYYXH/T4~49~2008)[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11.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6-58.
[7]何权瀛,周新,谢灿茂,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中国城市患者经济负担和生命质量的影响[G].//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7:46.
[8]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9]包红,李清华,邓西平,等.慢性阻塞性肺病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8(9):189-190.
[10]胡晓慧,张萍.COPD合并TB患者血清IgM、IgG、IgA含量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108-109.
(编辑: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