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脊背与阳气作用 学好背后七颠百病消
2016-06-02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体育局崔建
文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体育局 崔建
认识脊背与阳气作用 学好背后七颠百病消
文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体育局 崔建
本文试从运动解剖学、生理学和中西医学角度,对背后七颠百病消的作用原理和锻炼技巧进行详细分析,为提高健身气功的教学和锻炼效果服务。
一、认识脊背与阳气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认识脊背。中医认为:人体的背部是督脉和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督脉总督诸阳,膀胱经则统领五脏六腑之阳,是阳气最为集中和充盛的部位。从解剖学上可知,背部的正中线是脊柱,为人体的中轴骨骼,上接颅骨,下达尾骨端,是人体直立时所需的骨架支柱,而位于椎骨间的椎间盘,则是人体天然的避震装置,对保护脊柱和颅脑具有重要的作用。由脊椎椎骨所形成的椎管,有大脑以下的中枢神经系统——脊髓,椎骨两侧的椎间孔有由中枢神经分出的31对脊神经,与全身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内脏神经相连,这些脊神经支配了人体肌肉、血管、腺体和一切器官的生理活动。由此可见,脊背确实是人体生命一个极其重要的部位。再从中医角度分析,发现经络学说中的督脉主要分布于脊背,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后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过人中到上唇系带(龈交穴)。督脉具有调节阳经气血,主生殖,反映脑、肾及脊髓的生理功能,为“阳脉之海”,与十二经络中六条阳经在大椎穴相交会,是阳脉之督纲,对全身阳经起到调节作用,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眼内角(睛明穴),上过额部,直至巅顶,下行入颅内络于脑,复返出来行至项后(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挟脊旁,沿背中线旁一寸五分,下行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络于肾,下属膀胱。膀胱经是人体循行部位最长、最广的一条经脉,而且主要分布在脊柱两旁,并与肾经相表里。更为重要的是,分布在膀胱经上的俞穴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对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素问·奇病论》云:“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募穴和俞穴的总称)。”可以说,背部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是祛病养生的重要部位。
现在再来了解阳气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可见,阳气在人体生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又有,《黄帝外经·考订经脉篇》曰:“膀胱之经属足太阳者,盖太阳为巨阳,上应于日,膀胱得日之火气,下走于足,犹太阳之火光普照于地也。”再从膀胱经上的俞穴可知,全身的脏腑皆有相应的俞穴在膀胱经上。这正如“万物生长靠太阳”一般,五脏六腑都离不开太阳膀胱经的滋养。故中医有:阳气运行皆由督脉统领督导,促太阳膀胱气化,滋养其它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之说。又有,《黄帝外经·考订经脉篇》曰:“盖膀胱为肾之表,故系连于肾,通肾气中命门之气。”而《黄帝内经》则讲太阳寒水。这说明太阳经真正的阳气来自命门,即太阳膀胱经靠命门之气温化、蒸腾,犹如太阳之普照大地,化其水以利万物一样,滋养全身脏腑经络。由此可知,阳气不足是导致疾病的首要原因之一。故加强背部“命门”的修炼,提升阳气,实乃防病、治病、养生之大要。
二、背后七颠百病消的功法原理
为什么说背后七颠能百病消呢?首先,我们从运动解剖学和生理学分析,脊椎是提供人体直立时所需的主要骨架支柱,当脊椎遭到急慢性损伤,或退行性病变而改变其结构时,脊柱周围软组织(肌肉、韧带、筋膜、神经、血管等)将受到影响,发生病理性改变,特别是对植物神经产生的压迫影响,会造成五脏六腑及各内脏器官接连发生病变,功能失常。西方的整脊疗法则是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应用特殊的手法对颈、胸、腰椎和骨盆的骨关节、椎间盘以及脊柱相关软组织的劳损,紧张僵硬或退化性改变进行调整,以恢复脊柱内的生物力学平衡关系;解除脊柱周围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的病理改变,以此来治疗脊柱及其相关疾病的方法。例如,根据临床经验,许多内脏疾病,通过脊柱的调整治疗法就能治愈。临床中诊治的颈椎、胸椎、腰椎疾病中,有一半的病人伴有植物神经紊乱和相应的内脏疾病,当脊椎病治好后,这些相应的脏器疾病也就痊愈了。我们再来分析“七颠”的动作方法,发现“七颠”的功法正是一方面通过百会上领,拨伸脊柱,拉长脊柱周围、大小腿、足底等部肌肉、韧带,一方面通过颠足放松,震动脊柱及下肢各关节内部结构,使全身肌肉、筋骨得到放松复位。这样能使脊柱和下肢周围软组织得到良性的按摩和锻炼,有肋于解除肌肉紧张,恢复脊柱内的生物力学平衡,达到治疗康复效果。其次,我们从中医角度来分析,从经络学知识可知,督脉、膀胱经主要分布在背部,脊柱及脊柱两旁。督脉、膀胱经与脊柱之间关系,犹如高速公路两边车道与中间隔离带的关系,若脊柱向侧偏斜弯曲,则两侧的气血受阻。也即是说脊柱的中正是保持督脉、膀胱经畅通的基础。而从脏腑的俞穴位置和功能来分析,可看到所有的俞穴都处在脊柱周围,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通过对背部俞穴进行导引、按摩、贴膏药和针炙等方法,能够有效地刺激督脉和膀胱经的经气,促进督脉和膀胱经的气血流通,达到治病康复的医疗保健效果。此外,足趾为足三阴、足三阳经交会之处,脚十趾抓地,可有效刺激足部相关经脉,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可以说,本势对提高人的阳气及畅通全身气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背后七颠能消百病的说法确实是有其原因和道理的。
三、背后七颠百病消的动作要领和体悟方法
动作方法:两脚并步站立,两臂自然垂于体侧,身体中正,目视前方。首先头向上顶起,随之两脚跟提起,略停;接着两脚跟下落,轻震地面。本式一起一落为一遍,共做七遍。
综观其动作方法,如何去体悟其动作要领呢?根据功法原理及本人练功体会和教学心得,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来体悟:
1、头顶上提,逐节拨伸
本式动作上提时,须注意两腿并拢,脚趾抓地,并意想头顶被一线往上提起,将头、颈、胸背、腰腹、胯、大腿、小腿、脚跟逐节提拉,脚跟被尽量拉高。形成百会上领,收腹提肛,肩向下沉的上下对拉拨长态势。这样有利于身体的平衡稳定。同时这样的动作犹如治疗颈椎、腰椎的物理牵引治疗方法,对拨伸颈、胸、腰椎、下肢部,使各筋骨、肌肉正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说本式功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导引养生方法。
2、意动形随,顶天立地
在上提过程,首先是意想头顶向上提起,随即头部向上提升,并依次拉直颈椎,胸椎,腰椎,底椎,提起胯骨,大腿、小腿、脚后跟。在外显示出从头到脚的逐节提拉,而在内则注意运用意识引动,做到意动形随,意形神合一。最后意想头顶向上提升到蓝天上空与天气相连,意想两脚抓地踩到地下无限深处,与地气相连,想像自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达至天、人、地三才合一的练功态势,并略停。
3、咬牙颠脚,缓半轻震
本式动作脚后跟下落时,须先缓缓下移,待脚跟离地约到半之时,再自然下落(犹如树上熟透了的苹果自然掉下),震动脚跟;同时,松肩沉臂,全身放松,并注意在脚跟落地瞬间,上下牙齿轻轻咬合,两膝放松。这样才能达到震动合度,起到适度抖动身体和震动脏腑经络的作用,从而避免震脚时由下肢直接传递给大脑较强的震动,达到强身健体目的。
综上所述,全面认识背部结构和提升阳气的原理,以及把握颠脚的功法要领,对理解和学好背后七颠百病消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