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当归六黄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及对子宫内膜厚度和激素水平的影响
2016-06-01杨晓萍
杨晓萍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河北 邯郸 056000)
加味当归六黄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及对子宫内膜厚度和激素水平的影响
杨晓萍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河北 邯郸 056000)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当归六黄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PMS)的临床疗效及对子宫内膜厚度和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PM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激素疗法,治疗组加用加味当归六黄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子宫内膜厚度及激素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厚(P均<0.05),E2、P水平明显增高(P均<0.05),FSH、LH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但治疗组改变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均<0.05)。结论当归六黄汤可有效改善PMS患者临床症状,可能与调节激素分泌作用机制有关。
[关键词]加味当归六黄汤;围绝经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厚度;激素
围绝经期综合征( PMS)既往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因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合并神经、心理症状为主的综合征,多发生于45~55岁女性[1]。现代医学认为,女性围绝经期由于卵巢、下丘脑和垂体功能退化,不能产生足够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脑垂体反馈机制消失,使丘脑下部、脑垂体和卵巢之间平衡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丘脑下部和脑垂体功能亢进,出现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2]。西医治疗PMS多采用激素疗法,疗效欠佳。笔者近年来应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PMS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90例PMS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中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3];符合中医学关于绝经前后诸证中阴虚火旺证的辨证标准[4];年龄45~60岁;子宫、卵巢完整,无盆腔器官器质性病变;近期3个月内未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年龄<45岁或>60岁者;卵巢或子宫切除者;妇科器质性病变者;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或免疫功能异常者;合并严重心肝肾脑等器官功能不全者;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者;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纳入药物过敏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年龄45~58(52.3±5.6)岁;停经时间0.6~2.4(1.42±0.74)年;体质量指数(BMI)18.4~23.8(21.3±2.3)kg/m2;病程(1.4±0.8)年(3个月~3年)。对照组45例,年龄47~60(53.1±6.2)岁;停经时间0.4~3.5(1.54±0.82)年;BMI 18.2~24.1(22.1±3.2)kg/m2;病程(1.5±0.7)年(4个月~5年)。2组年龄、停经时间、BMI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均以西医常规激素疗法作为基础治疗,包括摄入足量蛋白质及含钙食物,坚持适当运动;给予心理疏导;替勃龙片2.5 mg/次口服,1次/d;焦虑、失眠症状明显者给予地西泮2.5~5 mg口服,2~3次/d或谷维素10~30 mg口服,3次/d。治疗组加用中药加味当归六黄汤,组成:熟地15 g、生地15 g、黄芪10 g、黄芩12 g、黄连10 g、黄柏10 g、当归15 g、女贞子15 g、墨旱莲15 g、五味子12 g、炒枣仁15 g。上述药物水煎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每天1剂。2组连续治疗8周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3.1Kupperman症状评分采用Kupperman症状评分标准[5]对PMS症状程度进行评价,按照症状程度不同分别记为0,1,2,3分,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见表1。
表1 Kupperman症状评分标准
注:症状评分=基本分×程度评分,各项症状评分相加为总分。
1.3.2临床疗效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文献[5]。治愈:治疗后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0%;显效:治疗后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减少70%~89%;有效:治疗后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减少30%~69%;无效:治疗后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减少<30%。
1.3.3子宫内膜厚度及激素水平于治疗前后采用阴道超声测量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取血检测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治疗8周后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8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2=10.205,P=0.024。
2.2子宫内膜厚度及激素水平2组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及各项激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厚(P均<0.05),E2、P水平明显增高(P均<0.05),FSH、LH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但治疗组改变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见表3。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卵巢功能衰退是引起女性围绝经期代谢变化与临床症状的主要因素。卵巢内卵泡分泌的雌、孕激素水平降低,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活动变化、平衡失调,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量代谢增加,但促卵泡生长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两者比例失调。随着卵巢组织逐渐衰退,卵巢有效卵泡数目明显减少,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虽然促性腺激素升高,也不能使卵泡继续生长,以致不能引起一系列周期的改变而发生绝经。而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严重影响了机体内分泌平衡状况,导致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中枢的功能失调,也影响了自主神经系统中枢支配的各脏器功能,从而出现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即表现为PMS[6-7]。有研究证实,大脑皮质通过单胺类和鸦片肽类神经递质对下丘脑活动起调节作用,PMS发生雌激素撤退可使中枢和周围神经递质浓度发生变化,随之对机体各种生理功能调节紊乱,产生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和由其导致的微循环障碍症状群,这也成为诱发PMS的重要机制[8]。
表3 2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及激素水平比较±s)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t=3.201,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t=3.625,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t=2.956,P<0.05;④与对照组比较,t=3.117,P<0.05;⑤与对照组比较,t=3.508,P<0.05。
PMS属于中医学“绝经前后诸证”范畴,认为该病主要由于妇女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亏损经血不足,脏腑失于濡养,机体阴阳失去平衡所致。肾虚为本病致病之本,由于肾的阴阳失去平衡或出现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或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虚火上炎。此外,肝肾同源、肾精不足、肝失所养、肝气郁结或忧虑过度、劳伤心脾、心脾两伤,导致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也可引起绝经前后诸证[9]。本病临床所见以“阴虚火旺”型最为常见,主要症状表现为烘热面赤、汗出、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手足心热等,治法为滋阴泻火。当归六黄汤为泻火养阴、固表止汗之良方,方中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泻火坚阴,黄芪益气实卫固表,当归、生地、熟地滋阴养血,使阴血充则水能制火,共奏滋阴泻火、固表敛汗之功。本方滋阴与泻火并进,标本兼顾,使阴固而水能制火,清热而无耗阴之弊,且益气固表与育阴泻火相配,以使营阴内守,卫外固密。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10-14],当归具有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可调节子宫平滑肌,使节律性收缩变小,同时有利于改善子宫血管痉挛和调节灌注量;熟地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凝血与促造血,且对内分泌系统有调节作用;生地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及皮质醇分解代谢有促进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均有良好调节作用;黄芩除有抗菌、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外,还有解热、镇静、降压作用,有助于解除PMS患者烦躁、汗出、心悸等表现;黄连有与黄芩相似的抗炎、抗菌作用,但其对心血管系统调节作用较大;黄柏有降压、镇静、降血糖等作用;黄芪对正常机体抗体生成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具有抗氧化、改善微循环作用。女贞子、墨旱莲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明显调节作用;五味子有增强机体免疫作用,且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利于减轻因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心率过快、潮热汗出等症状;酸枣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可抑制过度亢进和兴奋的神经细胞,对子宫有兴奋作用且可增加子宫内膜局部血供,发挥抗缺氧、抗炎等作用。
本研究结果证实,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厚,E2、P水平明显增高,FSH、LH水平明显降低,但治疗组改变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提示在西医常规激素疗法基础上联用中药治疗可有效改善PMS患者临床症状,调节激素水平,从而改善子宫内膜厚度。
综上所述,在西医常规激素疗法基础上联用加味当归六黄汤治疗“阴虚火旺”型PMS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可发挥调节激素分泌、促进子宫内膜增厚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Kakkar V,Karu D,Chopra K,et al. Assessment of the variation in menopausal symptoms with age, education and working/non-working status in north-indian sub population using menopause rating scale[J]. Maturitas,2007,57(3):306-314
[2]雷雯,卢苏. bcl-2、bax的表达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系及中医药治疗对二者影响的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5):3975-3978
[3]乐杰. 妇产科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0
[4]张玉珍. 中医妇科学[M]. 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69
[5]李倬珍. 妇女保健重点专科技术常规[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15-619
[6]李日兰. 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机制及雌激素替代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26):194-198
[7]蔡艳悦,黄筱紘. 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效果及对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1):5196-5197
[8]金培志,岳广欣. 肝肾阴虚证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及中药对其调节作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9):768-769
[9]李红运,黄可佳. 脏腑辨证论治绝经前后诸证[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6(1):18-20
[10] 钟正灵,谢海棠,张丽艳,等. 当归六黄汤合煎、分煎样品的体外抗菌、抗炎作用比较[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14(8):888-890
[11] 魏守国,余志红,向明. 当归六黄汤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3,15(6):73-75
[12] 黄慧芹. 当归六黄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50例效果分析[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8(7):437-439
[13] 孙建宁. 中药药理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46-185
[14] 朱胤龙. 实用临床中药学[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01-123
[收稿日期]2015-11-22
[中图分类号]R0271.1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14-1546-0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