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调血汤配合消癥散外敷对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6-06-01钟高堂
钟高堂
(重庆市开县人民医院,重庆 405400)
清热调血汤配合消癥散外敷对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钟高堂
(重庆市开县人民医院,重庆 405400)
[摘要]目的探究清热调血汤配合消癥散外敷对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为提高慢性盆腔炎的防治质量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将210例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05例与对照组105例。对照组采取妇炎康复胶囊配合消癥散外敷治疗,观察组采用清热调血汤配合消癥散外敷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记录2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gG、IgM、IgA及T淋巴细胞亚群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血清补体C3、C4及CD3+、CD4+、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清热调血汤配合消癥散外敷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疗效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关键词]清热调血汤;消癥散;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免疫功能
慢性盆腔炎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腹膜及盆腔等发生的慢性炎症,是妇科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之一,多因治疗不当/不及时而使症状迁延不愈所致[1]。近年来,慢性盆腔炎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且该疾病容易反复发作,病情缠绵,患者常有下腹部疼痛、月经失调、带下异常、易疲劳、痛连腰骶、不孕等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治疗该疾病的方法较多,但取得的疗效并不理想,因此,探究有效、安全的临床治疗方案,对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改善生活质量等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中医研究认为,慢性盆腔炎属于“腹痛”“热入血室”“不孕”“带下病”“癥瘕”等范畴,其主要病机为湿热瘀结,需予清热解毒、利湿消炎、活血化瘀等治疗[2]。因此,本研究对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应用清热调血汤配合消癥散外敷方案,并以妇炎康复胶囊配合消癥散外敷治疗为对照,比较2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安全性,旨在为提高慢性盆腔炎的防治质量提供临床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诊治且诊断为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210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版》[3]中关于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对研究药物不过敏;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治疗;能按医嘱服药,治疗依从性良好。排除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全身性严重疾病等患者;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妇女;治疗依从性差,未按规定服药者;处于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期者及无性生活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21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05例与对照组105例,2组病程、病情分期、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妇炎康复胶囊(江西杏林白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33208,0.38 g/粒)口服,4粒/次,3次/d,月经期停药,以21 d为1个疗程,连续口服3个疗程;同时采用自制的消癥散外敷,组方:千年健10 g、追地风10 g、五加皮15 g、艾叶55 g、花椒10 g、乳香10 g、没药10 g、羌活10 g、独活10 g等,研制成粉末,装入布药袋内,水蒸20 min后敷于患者的下腹部及腰骶疼痛处,30 min/次,1次/d,每剂药重复外敷1周,月经期停药,以21 d为1个疗程,连续外敷3个疗程。观察组在外敷消癥散的基础上给予清热调血汤加减口服,基本方:当归、延胡索、蓬莪术各10 g,白芍药、生地黄、桃仁、红花、牡丹皮、川芎、香附、黄连各15 g,大便秘结者另加大黄、桃仁各10 g,小便色黄者另加黄芩、鱼腥草各15 g,盆腔包块者加茯苓、桂枝各15 g,下腹胀痛感明显者另加鸡血藤、川楝子各20 g,腰骶酸痛感明显者另加桑寄生、杜仲各15 g,加水500 mL煎制后分装成2袋,每次服用1袋(100 mL/袋),早晚各1次,月经期停药,以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其中血清IgG、IgM、IgA水平采用速率散射比
浊法检测,血清补体C3、C4水平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并计算CD4+与CD8+的比值(CD4+/CD8+)。
1.4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治疗后下腹部疼痛、月经失调、带下异常、易疲劳、痛连腰骶等相关临床症状均消失,理化检查与妇科检查均无异常;显效:相关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盆腔炎性包块缩小程度明显;好转:相关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盆腔炎性包块缩小程度不明显;无效:临床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变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痊愈+显效+好转。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血清IgG、IgM、IgA及补体C3、C4水平比较2组治疗前血清IgG、IgM、IgA、C3、C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IgG、IgM、Ig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血清C3、C4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清IgG、IgM、IgA及补体C3、C4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2组治疗前后CD3+、CD4+、CD8+、CD4+/CD8+比较2组治疗前CD3+、CD4+、CD8+、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CD3+、CD4+、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2.4不良反应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无一例发生过敏症状、胃肠道不适及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
表4 2组治疗前后CD3+、CD4+、CD8+、CD4+/CD8+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
3讨论
慢性盆腔炎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是一种可同时几个部位发病的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国内发病率为24.00%~29.00%[4],对患者的生殖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由于慢性盆腔炎具有容易反复发作、虚实错杂、缠绵难愈等特点,患者往往需要较长疗程的服药治疗,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研究表明,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与发病机制有密切关联,免疫功能较差者更容易出现反复发作[5]。如何向患者提供一种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且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近年随着对新药物探寻的不断深入,中医治疗理念的地位越来越凸显。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热、瘀、痰、寒、湿等因素,其病机主要是湿热邪毒内侵,损伤胞宫冲任,湿热蕴结下焦,气血壅遏,从而导致瘀血阻滞或积结成块。临床辨证主要以湿热瘀结、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湿凝滞等为常见,治疗方上常需口服内服方配合其他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如针灸、理疗、外敷、中药离子导入等。傅捷等[6]采用少腹逐瘀汤内服配合外敷治疗法对寒湿凝滞证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发现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高。有研究指出,对于湿热瘀结型患者应强调治病求因、标本兼治等原则,需施以清热解毒利湿、行气活血止痛[1,7]。因此,本研究所用消癥散外敷法是治疗慢性盆腔炎常用的中医疗法,方中的千年健、五加皮、追地风及花椒均有活血化瘀、散寒除湿、祛风除湿、行气止痛效果,没药、艾叶、乳香具有散瘀定痛、温经止血作用,而羌活、独活则起祛瘀止痛、清热利湿之功效,诸药合用外敷于患者的下腹部及腰骶疼痛处,可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以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消炎与镇痛等作用,且体现了中药归经原则,开结行滞直达病灶处。有研究采用自制消癥散外敷法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0.00%[8]。
清热调血汤则是清热解毒利湿、行气活血止痛的典型代表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祛邪解毒、利湿消炎等诸多功效,基本方中的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生地黄养阴生津、清热凉血,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莪术有行气解郁、抗炎解痉、镇痛、降脂抗栓及抗肿瘤等效果,川芎有祛风止痛、行气开郁等功效,且香附、桃仁、红花、白芍及延胡索均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等作用,此外,当归在子宫收缩时可产生抗炎止痛、双向调解及免疫调节等效果。何江艳等[9]采用清热调血汤加减治疗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0%。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实采用清热调血汤配合消癥散外敷法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疗效好。
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补体C3、C4等均是机体体液免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研究表明,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清IgG、IgM、IgA水平均处在异常状态,且血清C3、C4水平也异常低下[10-11]。因此,促进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清IgG、IgM、IgA、C3、C4水平恢复正常是改善该疾病患者免疫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gG、IgM、Ig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C3、C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清热调血汤配合消癥散外敷治疗法可显著改善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免疫功能。
T淋巴细胞作为体最主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在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免疫阶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慢性盆腔炎患者的CD4+水平低下,而CD8+水平异常升高,使得CD4+/CD8+比正常值低[12]。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CD3+、CD4+、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清热调血汤配合消癥散外敷治疗法有利于改善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清热调血汤配合消癥散外敷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值得临床应用。但本研究的样本数有限,未能在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无法展开对患者的远期随访,使得远期复发率与疗效等未能体现,需进一步更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探讨,以指导临床运用。
[参考文献]
[1]姜鸿雁. 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9):3240-3241
[2]杜传清. 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现状[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5):463-465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版)[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9-353
[4]王铁英,卢国友,李英,等. 妇女慢性宫颈炎盆腔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发病率临床研究[J]. 河北医学,2014,12(6):987-989
[5]金菊,方小琴,林以棠. 暖宫贴配合甲硝唑、地塞米松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及其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J]. 中国性科学,2013,22(10):71-74
[6]傅捷,夏阳. 少腹逐瘀汤内服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4):1513-1514
[7]王文森,孙洁,王书杰,等. 盆腔炎Ⅱ号灌肠液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90例[J]. 中国药业,2011,20(20):76
[8]陈会敏,杨三梅. 自制消癥散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 光明中医,2015(4):859-860
[9]何江艳,秦芸,徐芳青,等. 清热调血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J]. 中医临床研究,2012,4(22):102
[10] 刘玉兰,时菁静,徐鸿雁,等. 盆炎平方内服联合蒲地方保留灌肠对慢性盆腔炎疫状况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193-197
[11] 郭琳茹,李鑫,樊晓然,等. 清热除湿化瘀汤对慢性盆腔炎的免疫学影响[J]. 陕西中医,2013,34(3):261-262
[12] 郑祖峰. 藤棱煎剂直肠滴入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 河北中医,2011,33(6):824-826
[收稿日期]2015-11-16
[中图分类号]R71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14-1533-0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4.018